李元昊(曩霄)

李元昊

曩霄一般指本詞條

西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党項族,曾改姓嵬名,又名曩霄,字嵬理,銀州米脂寨(今陝西米脂縣)人,西夏王朝開國皇帝。

自稱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遠祖拓跋思恭,幫助唐僖宗平定黃巢起義,賜為李姓,封西平王。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後,放棄李姓,自稱嵬名曩霄。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市),追封祖宗,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西夏文字,頒布禿髮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建國稱帝後,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經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西夏殲滅宋軍西北數萬精銳。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恢復李姓。十一年(1048年),為次子寧令哥所弒,諡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由幼子李諒祚即位。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元昊
  • 別稱:嵬名曩霄、拓跋元昊、嵬名元昊、趙元昊
  • 字號:小字嵬理
  • 所處時代:西夏
  • 民族族群:党項族
  • 出生地:靈州
  • 出生時間:1003年5月26日
  • 去世時間:1048年1月19日
  • 主要成就:開闊疆土,建立西夏;創蕃學;創建西夏文
  • 諡號:武烈皇帝
  • 廟號:景宗
  • 年號:天授禮法延祚
  • 陵寢:泰陵
  • 祖籍銀州 (今陝西榆林米脂)
  • 在位時間:公元1032年10月登基(在位16年)
人物生平,少年英武,志在王霸,為帝圖皇,稱帝立國,遼夏破盟,為子所弒,為政舉措,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人物評價,軼事典故,稱霸之心,拋棄賜姓,奪媳為妻,為子所殺,親屬成員,長輩,妻妾,弟弟,子女,史書記載,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少年英武

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年)五月初五日(公曆6月7日),李元昊出生在靈州(今寧夏靈武),一個党項貴族之家。他出生的次年,祖父李繼遷在同吐蕃六穀部首領潘羅支的作戰中,身中流矢,傷重死去,由其父李德明繼立為夏州(今陝西省靖邊縣)定難軍留後。其後,李德明奉行“聯遼睦宋”之策,使党項夏州李氏政權在和平的環境中得到迅速發展。
尚在髫齡的李元昊,對父親的睦宋政策,特別是同宋朝的經濟貿易,不能理解。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馬匹換取物品,因得到的東西不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把使臣斬首。李元昊對父親的這種舉動十分不滿,對誡父親說:“我們從軍的人原來本事從事鞍馬的,現在用不急需品交換已經不是上策,現在將使臣殺掉了,有誰肯被我們使用呢?”李德明見年僅十餘歲的獨子就有這種見識,十分器重。
元昊即位前李繼遷的活動元昊即位前李繼遷的活動
青少年時期的李元昊,長了一副圓圓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鷹勾鼻子聳起,剛毅中帶著幾分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中等身材,卻顯得魁梧雄壯,英氣逼人。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色冠帽,身佩弓矢。常常帶了百餘騎兵出行,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傘蓋相隨,從騎雜沓,耀武揚威。元昊幼讀兵書,對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鑒訣》一類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精於其蘊。他頗具文才,精通漢、藏語言文字。又懂佛學。尤傾心於治國安邦的法律著作,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這些都造就了李元昊成為文有韜略、武有謀勇的英才。
在宋朝邊將中,對李元昊的外貌、器度、見識有種種不同的傳說。邊帥曹瑋駐守陝西沿邊,早想一睹李元昊風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蹤。聽說李元昊常到沿邊榷市行走,幾次等候,以期會面,但總不能見到。後來派人暗中偷畫了李元昊的圖影,曹瑋見其狀貌不由驚嘆:“真英雄也!”並且預見到他後日必為宋朝邊患。

志在王霸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九月,李德明被遼封為西夏王以後,即動用數萬民夫在延州(今陝西延安)西北的敖子山上,修建宮室,綿亘20餘里,極其豪華壯麗。有一次他從夏州出巡到敖子山行宮時,“大輦方輿鹵薄儀衛”(即儀仗隊),儼然和宋朝皇帝相仿。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李德明“僭帝制”,追謚其父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孝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
大中祥符十年(1017年)夏天,有人向李德明報告說,在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北的溫泉山上看見了龍,李德明以為祥瑞之兆,派官員去懷遠祭祀,其實是作遷都懷遠的打算。他借別人之口向他提出遷都的理由:“西平土俗淳厚,然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來。不若懷遠,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形勢利便,洵萬世之業也。況屢現休徵,神人允協,急宜卜築新都,以承天命。”遷都的理由是十分充足合理的,又加上天命所歸,就沒有人敢反對。於是李德明派大臣賀承珍到懷遠負責興建都城事宜。改懷遠鎮為興州,正式定都。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五月,李德明派李元昊攻甘州(今甘肅張掖)。甘州回鶻可汗夜落紇出逃,甘州首戰成功。李元昊攻取甘州之後,又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出奇兵突襲西涼(今甘肅武威)。隸屬於甘州回鶻的沙州回鶻(今甘肅敦煌)分部瓜州王曹賢順歸附李德明,又重返瓜州(今甘肅安西)。這時李元昊被立為太子,李元昊生母衛慕氏立為後。天聖七年(1029年),李德明又向遼朝為元昊請婚,遼興宗封宗室女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
李元昊雕像李元昊雕像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德明死,元昊繼位,積極準備建國稱帝。為了鞏固後方和懲罰吐蕃唃廝囉歸附宋朝,於同年七月發動對河湟吐蕃的進攻,攻占了貓牛城(今青海大通縣)。宋仁宗景祐二年(元昊廣運元年,1035年),李元昊乘唃廝囉發生內亂,出兵進攻宗哥帶星嶺諸城寨,進圍青唐城,與唃廝囉部將安子羅戰,苦鬥二百餘日。李元昊撤軍渡宗哥河時,被安子羅軍擊潰敗逃。同年十二月,李元昊親率大軍進至河湟,又一次敗於唃廝囉。次年十二月,當李元昊擊敗河西回鶻,完全占領河西走廊,又想窺視隴蜀之時,恐宋朝利用吐蕃諸部族圖其後路,於是率領大軍循阿乾河,攻破蘭州諸羌,進軍馬銜山(今甘肅臨洮北),於瓦川會築城鎮守,以斷絕吐蕃和宋朝的通路。這時唃廝囉發生內亂,李元昊乘機以重賂行間,並誘使磨氈角的謀主、首領郢城俞龍歸附。郢城俞龍帶領萬餘人投降元昊,後來又把女兒嫁給李元昊的兒子寧令哥(號梁王)為妻。李元昊從同唃廝囉部將安子羅曠日持久的作戰中脫身出來後,又率軍西攻瓜州回鶻,直抵沙州,又回師占領肅州(今甘肅酒泉)。至此,李元昊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結束了甘州回鶻對河西的統治。

為帝圖皇

李德明死後,遼興宗耶律宗真以“婚好之誼”派出宣徽南院使、朔方節度使蕭從順,潘州觀察使鄭文囿到興州,封李元昊為西夏王。宋朝則派出以工部郎中楊告,禮賓副使朱允中為正副旌節官告使,授封李元昊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爵西平王。但李元昊對宋、遼的封爵都不感興趣,他在接待宋朝使臣時,不以臣禮事宋,對宋仁宗封賜的詔書,遙立不跪拜。勉強受詔,則心內憤憤,環顧左右大臣說:“先王大錯,有如此國,而猶臣拜於人耶!”既而利用設宴招待宋使臣的機會,在宴廳後傳出鍛礪兵器的鏗鏘之聲,給宋使製造精神威懾;在禮儀上又故意刁難宋使,意在激怒宋朝,挑起事端。
在正式稱帝建國前,李元昊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措施。首先廢除唐、宋“賜”給党項王族拓跋氏的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號“兀卒”。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改宋建元明道為“顯道”,以避父諱,次年,自建元開運,又改廣運。改元顯道的這年(1032年)三月,李元昊向境內党項部族下達了“禿髮令”。他率先自禿其發,即剃光頭頂,穿耳戴重環飾。強令部族人民一律執行,限期三日,有不從者處死。一時党項部民爭相禿髮。在服飾上,李元昊“衣白窄衫,氈冠紅里,冠頂後垂紅結綬”。官員則按等級職別規定服飾。庶民百姓,只準穿青綠色的衣服,以別貴賤。
李元昊李元昊
其次,在他繼位之後即著手創製一種記錄党項族語言的文字,即西夏文字。他在戎馬倥傯中,還親自籌劃和主持創製文字的工作,命大臣野利仁榮等整理演繹,編纂成12卷。有的史書記載稱之為“蕃書”。李元昊下令尊為“國字”頒行,凡紀事盡用蕃書。又設立“蕃字院”,以傳授學習,推廣使用。在對遼、宋朝往來的文書中,都使用兩種文字書寫。此外,李元昊對党項族原來的禮樂制度深受唐、宋的影響,不以為然。他對大臣野利仁榮說:“王者制禮作樂,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實為先,戰鬥為務,若唐宋之縟節繁音,吾無取焉。”他銳意改革,提倡以“忠實為先,戰鬥為務”講求實效的精神來指導禮樂改革,在“吉凶、嘉賓、宗祀、燕享”諸場合中,“裁禮之九拜為三拜,革樂之五音為一音”。簡化了禮樂制度,下令照此遵行,有不遵守者,格殺勿論。
李元昊還在建國稱帝之前,在政治、軍事制度方面已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建設。政權機構的建置,基本上是仿照中原的制度。李元昊顯道二年(1033年)五月,升興州為興慶府,定都城。李元昊仿宋朝官制建立起一整套與宋朝大同小異的中央與地方官制體系。李元昊十分重視軍隊的建設,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後,著手整頓軍隊,在原有部落軍事組織的基礎上,建設正規的軍事制度。如規定成丁年齡,“抄”的組織,“正軍”與“負贍”的任務與條件;軍隊的裝備、設施;以步兵、騎兵為主,輔以炮兵、“擒生軍”,侍衛親軍等的多兵種。為了戰爭和軍政建設的需要,便於調兵遣將,採用地方軍區性質的“監軍司”設定,把軍事指揮機構與地域性的防衛措施結合起來。仿宋朝軍事單位“廂”、“軍”制度,把全境劃分為左、右兩廂,共設有十二個監軍司,各立軍名,規定駐地,設定軍事首領都統軍、副統軍和監軍使等職。在全境廣布兵員,重點是護衛首都興慶府和對宋、遼的防衛上。對河西走廊肅州、甘州的吐蕃和回鶻聚居地區,升郡設府,置以重兵,鎮撫並用,加強統治。李元昊在繼位後經過短短的六年時間,完成了建國的各項準備工作,一個“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的党項政權已具規模。

稱帝立國

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宋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野利仁榮、楊守素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在興慶府南郊築壇,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稱大夏(史稱西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並大封群臣,追謚祖父和父母諡號、廟號、墓號。又封野利氏為憲成皇后,立子寧明為皇太子。諧西涼府祀神。次年正月,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到宋給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關係及其功勞,說明其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
得到的回應是可想而知的,宋朝不願承認李元昊的帝位,並且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停止互市。宋朝在宋夏邊境張貼榜文,懸賞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或獻其首級。李元昊在摸清了宋朝的態度之後,頻繁派出細作到邊境刺探軍情,煽誘宋朝境內的党項人和漢人附夏。公開斷絕了西夏同宋朝的使節往來,向宋朝送去“嫚書”,在“嫚書”中指責宋朝背信棄義,挖苦宋軍腐敗無能。又借遼朝的勢力威脅宋朝,最後還表明西夏仍願同宋朝和好之意。元昊向宋朝遞“嫚書”意在激怒宋朝,把圖謀對宋朝發動的戰爭的責任歸於宋朝。夏宋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
好水川之戰好水川之戰
從天授禮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五年(宋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向宋朝發動了多次進攻,較大規模的戰爭主要有三次:即天授禮法延祚三年正月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的三川口戰役;四年二月,鎮戎軍(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地區的好水川之戰;天授禮法延祚五年(宋慶曆二年,1042年)秋,鎮戎軍西北的定川寨之戰。三大戰役,都以李元昊大獲全勝告終。故在定川寨大捷之後,李元昊躊躇滿志,有聲稱“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之語。而當宋軍戰場慘敗的訊息傳到東京時,宰相呂夷簡連連驚呼“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李元昊對宋朝的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給西夏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如由於戰爭爆發,宋朝停止了對西夏大宗銀、絹、錢的“歲賜”;關閉了邊境榷場,禁止西夏所產青白鹽入境,使西夏不僅失去了直接的經濟實惠,境內的糧食、絹帛、布匹、茶葉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奇缺,物價昂貴,“國中為‘十不如’之謠以怨之”。
連年戰爭使西夏民窮財盡,人怨沸騰,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加劇,境內部族人民紛紛起而反抗,或逃奔宋朝。西夏兵力到戰後已處於“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的境地,李元昊再發動戰爭是十分困難的。同時李元昊也認識到戰勝地廣人眾的宋朝絕非易事。宋朝在戰略上的優勢是西夏望塵莫及的。基於以上原因,李元昊向宋朝試探求和。最終促成宋夏議和的重要原因是這個時期宋、遼、夏三者關係的新變化。李元昊同遼為“甥舅之親”,奉行倚遼抗宋之策;遼則利用宋夏對立,向宋討價還價,從中漁利,甚至以犧牲西夏利益從宋朝得到實惠,這引起了李元昊的不滿。遼夏之間其時又發生爭奪領屬部落的糾紛,導致關係惡化,聯盟開始破裂。李元昊感到處境孤立,為免除兩面受敵,也必須同宋朝媾和。

遼夏破盟

從夏授禮法延祚六年(宋慶曆三年,1043年)正月到次年六月,夏宋雙方使臣經過了持續一年多的頻繁往來,在“歲賜,割地、不稱臣、弛鹽禁,至京市易、自立年號、更兀卒稱為吾祖,巨細凡十一事”等問題上,討價還價,終於達成了協定。宋朝用每年25.5萬銀、絹、茶賜西夏,允許恢復榷場,同意西夏使臣在宋京城館驛從事買賣。李元昊以“西夏主”的名義向宋稱臣,然宋朝每遣使到西夏,只準他們居住在宥州(今陝西靖邊),不允許進入西夏都城,以避免西夏用臣禮接待宋使,維護元昊“帝其國中自若也”的形象。
李元昊李元昊
李元昊從祖父李繼遷時與遼結為姻親。其父李德明時又為李元昊向遼聖宗請婚,宋天聖九年(遼景福元年,1031年)十二月,遼興宗姐姐興平公主嫁給李元昊,遼封李元昊為駙馬都尉,晉爵西夏公,又封西夏王。李元昊一向同興平公主感情不合,夏遼雙方常因遼境党項部族叛逃問題引發糾紛,關係日趨緊張。在宋夏戰爭中,遼興宗因宋朝之敗,欲挾夏訛宋,也促成了夏宋和談的實現。其時,遼欲圖破壞宋夏和約,遭到宋朝拒絕,遼興宗決定出兵討伐西夏。
天授禮法延祚七年(遼重熙十三年,1044年)十月,遼興宗親率騎兵10萬,分三路渡過黃河,深入夏境,長驅直入400里。李元昊率左廂軍迎戰於賀蘭山北,兵敗退守賀蘭山中。李元昊知不可力敵,乃向遼興宗謝罪請和。李元昊在興宗未答應求和之際,連續向後撤退三次,凡百餘里。“每退必赭其地”,斷其糧草,遼因許和。但元昊有意拖延時日,陷遼軍於危困飢餓之時,縱兵突襲遼營,被遼軍掩殺鉗夾。正在難解難分之時,忽然狂風驟起,飛沙揚塵,暗無天日,遼軍被沙迷目,陣中大亂。李元昊乘機猛攻遼軍駐地德勝寺南壁,遼軍大潰。李元昊軍俘獲遼駙馬都尉蕭胡覩和近臣數十人,遼興宗僅跟從數騎逃出。李元昊在取得同遼作戰的勝利之後,立刻遣使同遼講和,同時又向宋朝獻俘。顯示了李元昊在對宋、遼關係的處理上,善於把握時機,進退有度。

為子所弒

李元昊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殺虐。如此的性格給他的事業造成許多不應有的損害。李元昊繼位後,為了排除異己,防止外戚篡權,實行“峻誅殺”政策,為立國稱帝掃清道路。開運元年(宋景佑元年,1034年)十月,母族衛慕氏首領衛慕山喜密謀殺害李元昊,被李元昊察覺,山喜一族人都被溺死河中。李元昊又用藥酒毒死母后衛慕氏,盡誅衛慕氏族人。
大慶二年(宋景祐四年,1037年)九月,李元昊叔父,左廂監軍使嵬名山遇因勸李元昊勿進攻宋朝事不被採納,遂叛逃宋朝後又被執送回西夏,元昊將其父子一族盡皆處死。李元昊生性多疑,出兵善用疑計,又易中敵人離間之計。元昊的心腹重臣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是元昊野利後的兄長,分統西夏明堂左廂與天都右廂,野利旺榮稱野利王,野利遇乞稱天都王。二將善用兵,有謀略,他們統領的“山界”士兵以善戰著稱。在元昊對宋朝作戰的三川口、好水川兩大戰役中,擊敗宋將劉平石元孫任福等人,也多有二將之謀劃,宋朝邊帥對野利二將恨之入骨,早欲去之而後快。宋將種世衡巧設離間之計,使元昊輕易地殺害了二將。
李元昊泰陵李元昊泰陵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宋慶曆七年,1047年),宋仁宗再賜元昊姓趙,可是李元昊不姓趙,他便改回李姓。另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據說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為他的疑冢,其後竟把那批民夫統統殺掉。元昊好色,妻妾成群,猶喜強奪他人之妻。據傳妻室(后妃)凡七娶,一說五娶,實際有八人之多。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令哥,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藏氏(另有一說沒藏氏)為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於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宋慶曆八年,1048年)為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泰陵。李寧林格後因弒父之罪被處死。其幼子諒祚繼位,上謚曰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為政舉措

政治

  • 創立年號
創置党項政權的年號。李德明一直使用北宋年號,1032年,北宋明道元年,元昊以避父諱為名,在國內改稱顯道二年,次年改號開運,因有人指出開運是石晉滅亡之號,又改為廣運。從此元昊開始使用自己的年號,拋棄宋朝年號。
  • 修宮升府
昇州府,營宮殿元昊為了準備建國,改都城興州為興慶府。又擴營宮殿,“其名號悉仿中國所稱”,升洪、定、威、龍、懷諸堡鎮為州。
  • 完善官制
依照宋制設立百官,建立党項奴隸主階級統治的國家機構。元昊設蕃、漢兩個官僚系統蕃官系統職號有:寧令、漠寧令、丁盧、丁弩、素貴、祖儒、呂則、樞銘。漢官系統機構有:中書、樞密、三司、御史台、開封府、詡衛司、官訓一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分命蕃漢人為之。”後來改宋朝的二十四司為十六司,分理六曹。又按宋制設立尚書令,掌十六司事務。其漢官系統基本上是宋朝的官制內容。
  • 定服制儀
元昊為百官定朝服,以別等級,文官戴噗頭,穿靴執笏,穿紫衣,緋衣,基本為宋朝的樣式。武官按等級戴鏤金、鏤銀和黑漆冠,穿紫衣,系塗金的銀束帶。民庶衣青綠,以別貴賤。參照宋制定朝儀:“凡官屬以六日為常參,九日為起居。均令蕃宰相押班,百官以次序列朝渴舞蹈,行三拜禮。有執紛不端,行立不正、趨拜失儀者並罰。”

軍事

  • 整編部落
整編部落兵党項部族一家號一帳,小族有幾百帳,大族會上千帳。兵民合一的軍事組織是党項最主要的社會組織。15歲以上、60歲以下為丁,戰時出丁助陣,沒有戰時從事生產,他們自備武器自帶食物,作戰隨點集而至,“元昊立制,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擔一人為一抄。負擔者,隨軍雜投也。四丁為兩抄,余號空丁,原隸正軍者,得射他丁為負擔,無則許射正軍疲弱者為之故壯者得正軍為多。”強壯丁編為“正軍”,體弱者編為輔助兵,元昊共編了約50萬部落兵。
  • 建擒生軍
建立專門擄掠奴隸人口的“擒生軍”。共有十萬,其中三萬為精銳,七萬為副兵。建立宿衛軍選豪族善弓馬五千人迭直,號為“御園內六班直”,分三蕃宿衛王室,月給米二石這個宿衛軍又是人質團,元昊通過它可以控制各部落首領、貴族。
  • 設十二監軍司
党項統治者徵集軍隊,用銀牌召諸部首領而受約束,部落首領統帥本部兵丁,稱為“一溜”。根據各部落兵丁所在地域,元昊設立了十二個監軍司(相當於今軍區),即:左廂神勇、石州祥佑、宥州嘉寧、韋州靜塞、西壽保泰、卓囉和南、右廂朝順、甘州甘肅、瓜州西平、黑水鎮燕、白馬強鎮、黑山威福。“諸軍並設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一員。以貴戚豪右領其職,余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數十,不分蕃漢悉任之。”
  • 擴張領土
宋天聖六年(1028年),李元昊率兵進攻甘州(今甘肅張掖)回鶻政權的戰爭,這年元昊二十四歲。以甘州為中心的回鶻政權和占據西涼的吐蕃都是宋朝得以聯絡而挾制党項的盟友,元昊之父李德明為了使西夏政權得以鞏固和發展,首先採取攻占河西走廊的戰略,並由其子元昊擔當西攻的重任。元昊接受了西攻回鶻的重任後,採取突然襲擊的戰術,使回鶻可汗來不及調集兵力,甘州城即被攻破。此後,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相繼降夏。元昊由於這一顯赫戰功而被李德明冊封太子。接著元昊又按其父意圖,在率軍回師途中,採取聲東擊西的辦法,乘勢突破西涼,一舉成功。
西夏形勢西夏形勢
明道元年(1032年),元昊繼位之後,宋想利用唃廝囉的勢力牽制元昊,於是授角廝囉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授溫逋奇為歸化將軍。第二年又進封角廝囉為保順軍節度觀察留後。元昊初立,積極準備稱帝建國,為了鞏固後方,也為了懲罰角廝囉歸附宋朝,便發動了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
明道二年(1033年),元昊戰勝吐蕃唃廝羅(唃音谷)部,攻破犛牛城。元昊大慶元年(宋景佑三年,1036年),又西攻回鶻,攻下瓜州、沙州和肅州,占領了河西走廊。統治的領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包括夏、宥、銀、會、綏、靜、靈、鹽、勝、威、定、永和甘、涼、瓜、沙、肅等州的廣大區域。

經濟

李元昊建國稱帝,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以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物質基礎,而西夏社會經濟之所以取得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在短時間裡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轉化,有是和李元昊致力於加強同中原地區的經濟聯繫,吸收中原先進的經濟體制,改變西夏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分不開的。西夏的中心地帶,處於黃河上游兩岸富庶的銀川平原。“天下黃河富寧夏”是歷史上對這個地區的榮稱。元昊建國後,在疏通原有的渠道的基礎上,又修築了由青銅峽至今平羅縣境長達200餘里的水利工程,後人稱之為“昊皇渠”或“李皇渠”,溝渠遺蹟,至今仍存。“昊王渠”等的修築,使首都興慶府周圍成為西夏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元昊還在國家機構中設定“農田司”以管理農業。
党項族歷來以畜牧業為其經濟基礎,在元昊攻占了自古既有“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甘、涼地區後,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基礎更為雄厚。著名的“党項馬”及其他牲畜和畜產品是党項族與漢族地區進行貿易交換的主要商品。頻繁的戰爭,大量消耗和損失牲畜,沒有畜牧業的發展也難以維持。正因為畜牧業在党項族社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李元昊十分重視,為了使本民族的傳統經濟繼續得到發展,建國後設立了專官全國畜牧業的群牧司。

民族

李元昊對內實行團結葉蕃、蕃羌一體的民族政策,鞏固並擴大統治基礎。在党項政權的統治地區,居住著羌(党項)、漢、蕃(葉蕃)、回鵲、塔塔(蒙古)、契丹等多種民族,其中党項和葉蕃關係最為密切。“
在統治的指導思想上,李元昊摒棄宋儒理學的“禮義”思想,採用適應党項社會現狀的功利主義思想和先秦法家的“法治”學說。

外交

  • 遼宋政策
元昊時期的對外政策,即不同於繼遷時期的一貫聯遼抗宋,又不同於得明時期的與宋、遼和平相處,而是根據實際利益,隨機應變。抗衡宋、遼、視二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這是十分靈活的外交政策。元昊繼位後,同遼聯姻,受遼封號。一旦兩國因党項叛附問題發生糾紛,並引起戰爭,元昊在給遼以重創之後又立即以勝求和,恢復兩國友好。對待宋朝,結盟於遼,有恃無恐,悍然發動攻掠戰爭。當元昊看到遼以出賣西夏利益從中漁利,便立即決定同宋媾和,在一向堅持的名分問題上向宋做出了讓步。這一步不僅使元昊擺脫了早想結束的由長期戰爭造成的困境,而且避免了遼為從宋得到經濟實惠,有可能犧牲西夏,西夏將遭到兩面受敵的危險;對宋妥協,兩國議和,還可以從宋得到經濟實惠,可謂一舉三得。
  • 和戰宋朝
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之戰。天授禮法延祚三年(宋寶元三年,1040年)三月,元昊因稱帝得不到承認而開始進攻宋朝。元昊一面率軍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陝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給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願意與宋和談,製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信以為真,立即上書朝廷,對延州防禦也鬆懈了。同年七月,元昊派大軍包圍了延州。宋朝大將劉平石元孫奉命增援。當他們到了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時,遭到西夏軍隊偷襲,遇到西夏軍隊重重包圍。劉、石二人率軍與夏軍苦戰,西夏軍隊損失十分慘重。但是因為寡不敵眾,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軍隊。元昊多次寫信勸降劉平,但劉平寧死不屈。最後,西夏軍隊猛攻宋軍駐守的山坡。由於宋軍人數太少,劉平、石元孫被俘。後來由於宋將許德懷偷襲元昊得手,西夏軍隊才被迫撤離宋朝境內,延州之圍才得以緩解。
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慶曆元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萬從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區。李元昊為發揮騎兵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偏城)一帶誘宋軍入伏。韓琦聞夏軍來攻,命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萬,出夏軍之後,伺機破敵。二月十四日,宋軍陣未成列,即遭夏騎衝擊。激戰多時,宋軍混亂,企圖據險抵抗。夏軍陣中忽樹兩丈余大旗,揮左左伏起,揮右右伏起,居高臨下,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眾,任福戰死。夏軍獲勝後,聞宋環慶、秦鳳路派兵來援,遂回師。
天授禮法延祚五年(宋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謀臣張元向他獻計。認為宋朝的精兵良將全部都聚集在宋夏邊境地區,而宋朝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軍牽制宋朝邊境地區的軍隊,使宋朝無暇估計關中地區,然後即可派一支勁旅乘機直搗關中平原,攻占長安(今陝西西安)。元昊採納了張元的建議,派遣10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規模進攻宋朝。一路從劉燔堡(今寧夏隆德)出擊,一路從彭陽城(今寧夏固原東南部)出發向渭州發動攻擊。宋將王沿聞知急忙派葛懷敏等人率軍增援劉燔堡,宋軍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軍隊的重圍,宋軍大敗,葛懷敏等15員將領戰死,宋軍九千餘人近全軍覆滅。但西夏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西夏士兵全軍覆滅。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搗關中的美夢就此破滅。
宋軍三戰均大敗,使宋朝上下為之驚恐,聲言再戰而實欲議和。西夏也因三戰均系慘勝,所掠奪所獲不抵戰爭中的消耗。又元昊連年征戰,國庫空空如也,宋夏民間貿易中斷後,西夏物價上漲,百姓十分困苦,怨聲載道。以及西夏與遼國出現矛盾等各種原因,最後不得不與宋朝和議。天授禮法延祚七年(宋慶曆四年,1044年),西夏與北宋與達成協定。規定:西夏向宋稱臣並取消帝號,元昊接受宋的封號,稱西夏主;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於是宋夏正式達成和議,史稱“慶曆和議”。

文化

推崇舊俗,實行禿髮元昊強制推行党項傳統髮式,禁用漢俗結髮。製作和漢族有別的禮樂制度。創製本民族文字(西夏文)。設立蕃、漢二宇院,尊崇夏字。建立蕃學,培養党項統治人才。

人物評價

曹瑋:“真英物也。若德明死,此子必為中國患!”
張溥:曩霄雄毅多略,志成叛逆。衛慕氏其母也,而弒之;山遇其叔也,而殺之;及為子娶婦,而美則自納焉。衛宣、高洋,兩鐘其惡,天命不佑,宜其死不旋踵也。
史家戴錫章《西夏記》曾言:“夫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賢務、置博士弟子員。尊孔子為文宣帝,彬彬乎質有其文,固未嘗不可與遼金比烈!”
西夏書事》:曩霄智足以創物先,才足以馭群策。衣冠禮樂之變,官法文字之奇,更祖宗成規,藐中朝建制,人言可恤,彼惡知之。而其用兵,則嚴賞罰,集眾長,攻少堅城,戰無猝敗。倘生亂世,劉元海、石世龍當其亞也。跡其英雄自喜,霸王由吾,妄膺寶,顯盜鴻名,肆兵力以脅諸蕃,逞狡謀而欺中國,羌戎殘獷,斯為甚乎!然而政尚刑誅,性耽淫,戳叛戚則弒其母,逞逆謀則殺其叔,貪好色則辱其臣之妻、奪其子之婦,三綱淪矣,國何以立?況又窮奢極欲,勞役無時,眾怨方興,子禍旋作。

軼事典故

稱霸之心

元昊逐漸長大成人,對父親的和宋政策,特別是向宋稱臣日益不滿,多次規勸父親不再臣服宋朝。他對德明說:“我們部落很繁華,當時財力用物不足。如果失去百姓,用什麼守衛國家?如果不用所得俸賜,招撫恩養蕃族,習練弓箭。從小的方面看,可以向四周領邦征討,往大的說,就可以侵奪封疆,上下豐盈,折正是計策索要得到的。”德明對元昊的意見,何嘗覺得沒有道理呢。只是時機還未成熟,年輕氣盛的元昊還不太懂得“識時審務”的重要。德明不正面作答,只以言相激:“我們的兵一直征戰都很疲憊了,我的民族三十年錦衣玉食,這是大宋的恩德,不可以辜負!”元昊駁斥父親道:“穿著皮毛做的衣服,從事畜牧工作,蕃性所便,英雄之生,應該稱王稱霸,何錦綺為?”

拋棄賜姓

突襲甘、涼的成功,不僅使党項的勢力擴展到河西走廊。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病世後,李元昊在興州(今寧夏銀川)以太子的合法身份和自己的軍事才幹以及顯赫的戰功,取得了党項政權的最高統治權。此時,西夏所控制的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方二萬餘里”,事實上已形成了與宋、遼三足鼎立的局面。元昊繼位後,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增強党項族內部的團結,爭取貴族上層和廣大党項部落人民的支持,首先拋棄了唐、宋王朝賜封給其祖的李姓、趙姓,改姓嵬名,稱“吾祖”。“吾祖”為党項語,意為“青天子”。元昊自以為祖宗為鮮卑拓跋,為了懷念祖先,保持舊俗,他率先自禿其發,剃光頭,並穿耳戴重環飾,以示區別。同時強令党項部族人一律“禿髮”,且限期三日,有不服從者,任何人都可以處死他。一時間,党項民眾爭相禿髮。
西夏王陵西夏王陵

奪媳為妻

李元昊和歷史上的許許多多的統治者一樣,也有自身固有的和難以克服的缺憾和不足。他認為,皇權已經很穩固,陶醉於自己的赫赫戰功,後期不理朝政,經常在賀蘭山離宮和諸妃嬉戲、縱情聲色。他給次子寧令哥娶妻沒(移)氏,見其貌美,就奪為己有,並立為“新皇后”。

為子所殺

寧令哥難以忍受奪愛之恨,加上野心家沒藏訛龐挑唆,於是持戈進宮刺傷元昊。李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了驚嚇,又急惱不過,鼻創發作。天受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西夏的開國皇帝党項族的一代英主,就這樣中道而殂了。最終寧令哥被殺,李元昊小兒子李諒祚即帝位。

親屬成員

長輩

祖父:李繼遷,西夏王朝的奠基者。
父親:李德明,西夏太宗
母親:衛慕皇后,被元昊毒殺後追封為惠慈敦愛皇后

妻妾

元昊留有記載的后妃共9位,除一位幸運的早死(善終)外,其餘無一有好結局。他的內宮可謂血跡斑斑,而且因果循環極重,元昊殺母、殺舅、殺妻、殺子、殺大臣。結果自己反死在太子手上,太子又死在重臣手裡,朝政落入外戚手中,而外戚又被元昊的另外一個兒子所殺。
(續《資治通鑑》記載有7娶,加上著名的沒藏皇后;再加上《西夏書事》記載的另外一位沒移氏,實際至少有9位后妃)
  • 皇后衛慕氏,又稱“默穆氏”:元昊的嫡妻兼表姐,被野利皇后讒殺。
  • 妃索氏:與元昊關係不睦。元昊攻氂牛城,訛傳已經戰死,索氏高興,日調音樂,待元昊還師,索氏懼而自殺;
  • 妃都羅氏,又稱“多拉氏”:早逝;
  • 妃咩迷氏,又稱“密克默特氏”:生下兒子阿理之後失寵,一直獨居。後來阿理同情母親欲造反,事泄被沉河。元昊將咩迷氏殺於王亭鎮;
  • 憲成皇后野利氏,又稱“葉勒氏”:因沒藏皇后得寵而被廢殺;
  • 耶律氏,即遼國興平公主:一說抑鬱而亡,一說因公主了解元昊毒殺母親而向遼國謊報病死的實情,被元昊軟禁死於獄中。
  • 沒移氏,又稱“摩移克氏”:曾寵幸一時,為她在天都山建新宮殿,結局不詳;
  • 沒移氏,即沒移皇后:本擬選為太子寧令哥的妻子,元昊看上自娶為妃,號“新皇后”。.延嗣寧國元年(1049年),沒移氏被遼興宗俘虜,安置於薊州
  • 沒藏氏,即沒藏皇后、太后,被情夫李守貴劫殺。謚“宣穆惠文皇后”。

弟弟

子女

  • 名不詳,母皇后衛慕氏。因野利皇后進讒,說樣子不像元昊,出生不久即被元昊殺死;
  • 李阿理,母咩迷氏。被元昊沉河殺害;
  • 李寧明,太子:母野利皇后。練氣功氣忤不能進食死;
  • 寧令哥(寧林格),太子:母野利皇后。被沒藏皇后兄妹以‘反間計’誅殺;
  • 李薛哩:母野利皇后。夭折。
  • 李諒祚,西夏毅宗:母沒藏皇后。與北宋作戰時受傷而死,

史書記載

  • 《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國列傳》
  • 《遼史·卷一百十五·二國外紀第四十五》
  • 《西夏書事·卷十一》
  • 《西夏書事·卷十二》
  • 《西夏書事·卷十三》
  • 《西夏書事·卷十四》
  • 《西夏書事·卷十五》
  • 《西夏書事·卷十六》
  • 《西夏書事·卷十七》
  • 《西夏書事·卷十八》

影視形象

類型上映時間影視劇扮演者
電影
1988
敦煌
電視劇
1995
賀蘭雪
卡通片
2003
配音:金鋒
電視劇
2006
大敦煌
紀錄片
2015
待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