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子對智者和仁者不同性格特徵的表述,說明了人格美與自然美的對應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 出自:《論語·雍也》
語見《論語·雍也》:“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智和仁都是孔子所讚美的道德品質,但二者各有特點。據朱熹解釋:“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論語集注》)可見人對自然美的欣賞具有選擇性,總是偏愛與自身品質有類似點的自然物,客體之能否成為審美對象決定於主體的道德觀念。這也反映出人格美與自然美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係。孔子還說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這也是從自然美中發現相應的人格美。這種美學思想後來就演化成比德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命題,對於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文藝家所創造的自然意象,往往就是所景慕的人格美的象徵。如屈原賦《橘頌》,劉楨詠青松,以至繪畫中的傳統題材“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等等,莫不寄託人格美的理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