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汝修

顧汝修

顧汝修(1708—1792)字息存,號密齋,資州人,官曆翰林院編修、御史、順天府伊、大理寺少卿,官至正一品。1761年奉旨冊封安南國王,王有反叛之心,顧汝修戒其恭順,南疆遂平,乾隆特賜御用華蓋一頂以嘉獎。晚年致力於教育事業,出任四川錦江書院(今四川大學)山長,在精通宋儒理學、金石、詩詞、書法等。傳世著作豐富。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和詩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汝修
  • 外文名:號 密齋
  • 別名:字 息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省資中縣
  • 出生日期: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
  • 逝世日期: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
  • 職業:翰林院編修、順天府尹、大理寺少卿、正一品
  • 畢業院校:四川錦江書院
  • 主要成就:政治上冊封安南王戒其恭順平息越南對四川文化教育影響深遠
  • 代表作品:均引編、經史編、談助編、知困草、四勿箴、味竹軒詩文集、蘊真集、朗山吟、載英集存世
人物生平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3年),因胡黨之亂獲罪,,蒙蜀獻王恩,遷入四川,始為成都人也。其後俱仕明朝。數傳生祖諱昊,初任綿州教諭,遂遷綿州。至崇禎年,張獻忠等匪患猖獗,天下大亂,其高祖父顧公諱丁,字存志,棄文就武,四面征剿,明封靖錦將軍、太子太保,旋加太子太師,曾祖諱金印,字斗如,標統兵都督,號稱“顧十萬”,征匪於蜀中。
康熙七年(1668年)祖金印見大勢已成定局,無心仕途,攜家眷途經資州,時縣令劉公諱振基,苦留住資,采業黃茅二沖(今雁家嘴),至康熙四十三年,汝修誕生於此,此地原為顧家宅院,因顧金印次子顧升(字 東旭)在此開塾,與子弟講學,其弟諟、晨、星,子侄得道、聖道、宏道、志道等俱為門下學生,後又有其弟冕,傳授武藝,影響甚大,遂廣開門庭,教育學生,十里八鄉,紛沓而至,以至於親鄰家中都住滿了學生。而顧汝修正是出生於這樣一個家學興旺,文風鼎盛的時期,顧升通經明禮,學識淵博,特別是宋儒之學,極為倡導,顧汝修的一生成就,可以說與顧升對他童年時的嚴格教育是分不開的。顧汝修在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中生活了十餘年後,隨通奉公顧諟,遷至錦官城東(今成都市),汝修到成都後入錦江書院學習,顧升依然對其十分關心,並寄予極大期望。
雍正四年(1726年)清明前,年過古稀的顧升恐子孫不知先世墓向,率族眾往什邡(蒲老場)拜祭先祖,於成都會弟諟,汝修自請同往以祀先祖,問聞先祖事跡於深夜。次日清晨顧升說道:“振家聲者,得道(顧得道)也;大門庭者,汝修也”。 正如顧升所望,於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顧得道、顧汝修叔侄同榜中舉。乾隆二年(1737年)任宜賓教諭,不卑不亢,主持正義,深得好評。乾隆七年(1742年),遂中乾隆壬戌科二甲第七十一名進士,欽點翰林,乾隆十三年(1748年),被選充《大清會典》纂修官。同年戊辰科會試,充考官,公正嚴明,慧眼識珠,為朝廷官員選拔盡職盡責。所選之士,有至大學士者。後旋升任直隸順天府尹(管轄北京及京郊區縣),針砭時弊,果敢英明。有一年逢春荒,糧價高漲,朝廷平抑物價,發售平價米,分四門各發售十五萬石,每日有七八千人購米,汝修組織得當“先為厘定章程,收錢發米,先後次序,無不井井有條,民人均沾實惠,口碑載道”“時人無不嘆其才之足恃,而知學之通於世用也”。
乾隆十六年(1752年),皇帝南巡,顧汝修隨辦大差車輛,盡職盡責“無一透漏,不事煩擾而車已經足用”。 乾隆十七年(1752年),授大理寺少卿。任上,堅持正義,不徇私情,秉公辦案,史書上說他“為人強毅正大,有古大臣風”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顧汝修請旨回鄉祭祖,先後拜謁顧昊墓、顧存志墓、顧金印墓、顧升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冬,又奉旨告祭禹陵(《顧氏宗譜》可查“禹”為顧氏先祖)、明孝陵(相傳顧汝修先祖顧時,隨洪武皇帝朱元璋葬於孝陵之北)。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會安南國王請封,皇帝特御賜顧汝修正一品麒麟府服,奉命冊封安南王。《清史稿 列傳三百十四》載“二十六年,王黎維禕薨,王嗣子維荁以訃告,請襲封,遣翰林院侍讀德保、大理寺少卿諭祭故王,冊封維荁為安南王。”當時代表皇帝出使藩屬國的欽使極為看重。士大夫中有“不能為帥願能為使”的說法。赴安南後,安南國王簡傲,藐視朝綱,不從大清國禮儀,在這一點上顧汝修義正詞嚴,致書“戒其恭順”,歸國後卻遭部議是非。於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月,皇帝上諭曰:“安南世為屬國,凡遇朝使冊封至其國,自應遵行三跪九叩頭禮。乃國王狃於小邦陋見,與冊使商論拜跪儀注,德保、顧汝修指示成例,始終恪遵。外藩不諳體制,部臣應預行宣示。嗣後遇安南冊封等事,即將應行典禮並前後遵行拜跪儀節告知正副使,令其永遠遵循,著為令。”顧汝修此舉為朝廷所嘉獎,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中以“不辱君命”作為士的最高標準,顧汝修乃成為了當時的“朝臣典範,士子楷模”。乾隆皇帝遂賜御用華蓋一具,以為表彰,至今在四川省成都市仍有街名“黃傘巷”相傳為顧汝修當時在成都的寓所。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回鄉後,受聘掌教四川最高學府錦江書院,任山長。至今四川錦江書院文翁祠有聯“芳躅難湮西漢守;宗風姑舍馬卿才”;奎星閣聯“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等遺蹟。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掌教山西平陽書院,任山長。在掌教錦江書院、平陽書院時,執教以“明法修德”為綱,“尤重德行”、“造士有法,門下士知名者甚眾。”任滿歸籍後,也像自己的先輩顧升、顧諟一樣過著授徒著述的休閒生活。晚年則全力研究宋儒之學。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於華陽任山長。第二年,“重得敬神,講理尊師”的顧汝修親臨顧太師墓祭掃,率族眾重修太師墓。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弟顧汝霖於資中縣治東南高家嘴病逝,汝修回鄉弔唁,祭顧升墓,聚族眾共商,重修顧升墓。相傳顧公諱汝修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寢,葬成都府華陽縣。
他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外交家,正直清廉的朝廷高官,還是一位在藝術領域擁有至高聲譽的文化名人。而且也是一位品行可嘉,文章學術均有極高造詣的學者,著有《經史編》、《均引編》、《蘊真集》、《談助編》、《知困草》、《朗山吟》、《遲雲樓尺牘》、《四勿箴》、《味竹軒詩文集》、《載英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