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縣(普格)

普格縣

普格一般指本詞條

普格縣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地域在北緯27°13'—27°30'、東經102°26'—102°46'之間,東、南、西、西北和北面分別與布拖縣寧南縣德昌縣西昌市昭覺縣接壤。縣城普基鎮北距州府西昌74公里。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州東南部,幅員面積1918平方公里,轄34個鄉鎮、153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有彝、漢、回等21個民族

普格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祥地,是一個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縣。

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普格縣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普格縣
  • 外文名稱:Puge County
  • 別名:普格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 下轄地區普基鎮蕎窩鎮螺髻山鎮永安鄉等34個鄉鎮
  • 政府駐地:普基鎮
  • 電話區號:0834
  • 郵政區碼:615300
  • 地理位置:四川省西南部
  • 面積:1918平方公里
  • 人口:14.8萬人(2008年)
  • 方言:彝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普格溫泉、螺髻山
  • 機場:西昌青山機場
  • 火車站:西昌站
  • 車牌代碼:川W
  • 知名產業:畜牧業、礦業、林業、旅遊業
  • 建立時間:1952年
  • 行政代碼:513428
  • 著名人物吉克阿優
  • 現任領導:沙英 
歷史沿革,基本介紹,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概貌,氣候,水文,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水利資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城市建設,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民生,旅遊,民族風情,交通,歷史文化,名優特產,著名人物,獲得榮譽,

歷史沿革

普格,彝語意為山埡口下的草甸子,彝族民眾稱普基,普格即由普基轉音而得名。
戰國末至西漢屬邛都(今西昌縣)。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錐結、耕田、有邑聚”。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置越西郡,普格為越西郡轄地。
普格縣地圖普格縣地圖
唐宋入南詔、大理,阿都部住牧地,隸建昌府
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自立,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千戶,後升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府罷為里州,屬建昌衛。
明初襲元制,為里州,屬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
雍正六年(1728年),改建昌衛為寧遠府,普格阿都正副長官司均屬寧遠府。光緒二十年(1897年)在普格設警佐一員,宣統元年(1909年)寧遠府把府移駐普格。
宣統二年(1911年),組建普格鄉,屬西昌縣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普格設縣佐一員。
民國三年(1914年),把普格阿都土司轄區劃為西昌縣的分縣。
1950年3月25日,普格解放,設治局屬西昌署轄。
1952年,普格由西昌專區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區,同年正式成立普格縣人民政府。
2003年7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23號)批覆同意普格縣雨水鄉人民政府駐地由大坪村地俄各遷至西普中隊。
2004年9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6號)同意:采乃鄉更名為劉家坪鄉

基本介紹

普格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州東南部,幅員面積1918平方公里,轄34個鄉鎮、153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有彝、漢、回等21個民族,總人口19.8萬人,其中彝族人口16.5萬人、占83.3%,農業人口18.1萬人、占91.7%,是一個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典型的農業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縣。
2008年底普格縣轄3個鎮、31個鄉,151個行政村,722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4.8萬人,有漢、彝、回、布依等16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03079人,占總人口的75.4%;彝族人口102270人,占總人口的74.8%。
2013年普格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6億元較2012年增長12.5%。公共財政總收入2.0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7%。
普格資源豐富,有耕地18.3萬畝、林地面積4.96萬公頃、可開發利用的天然草場136萬畝;有鉛、鐵、鋅、銅、煤、石英石、白雲石、高嶺土等10餘種礦產資源,水能蘊藏量41.7萬千瓦。
普格地處北亞熱帶氣候區,四季如春,氣候宜人,年平均日照2120.5小時,年均降雨量1164.4毫米,年無霜期306天左右,有“天然溫室”之稱。普格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神奇秀美的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螺髻山、罕見的四川名泉――溫泉瀑布、適宜休閒度假地——溫泉山莊、南國牧歌情調高原——海口風光等自然景觀,有中國第一彝寨――螺髻山彝寨,有以彝族火把節為代表的魅力“阿都”文化,享有彝族“火把節之鄉”美譽,是涼山旅遊觀光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行政區劃

2008年底,普格縣轄3個鎮、31個鄉,共154個村,8個社區。

人口民族

2006年底普格縣共有人口14.4萬人,其中彝族11.1萬人,占總人口的77.1%。至2008年底,普格縣總人口14.8萬。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普格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北緯27°13'—27°30'、東經102°26'—102°46'之間,幅員面積1918平方公里,東面與布拖縣接壤,南與寧南縣相鄰,西接德昌縣,西北和北面分別與西昌、昭覺縣接壤。縣城普基鎮北距州府西昌74公里,總面積1918平方公里。
普格縣

地形概貌

普格縣屬雲貴高原之橫斷山脈螺髻山與烏科梁子東西對峙,中梁山縱亘其中。中梁子、波尾梁子和烏科梁子均屬大涼山向南的分支。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面積較少,以中山(含亞高山)為主,占總面積的67.4%。丘陵平壩僅分布在河谷地帶,呈高山、中山深切割地貌。
普格地貌,山脈河流南北走向,枕山帶河,平行交錯,東西群峰並列,中為凹凸,三山二水形成狹長的北高南低的河谷地貌。
縣境內最高峰為螺髻山主峰――也俄額哈峰,海拔標高為4359米,最低處為白水河,海拔標高為1040米,河谷與山地高差達3319米。

氣候

普格縣位於四川省低緯度地區,氣候受西南季風和印度北部乾燥大陸性氣團交替控制,乾雨季分明,年溫差較小,日差較大,年平均氣溫變幅僅13℃。
普格縣年平均氣溫為16.8℃,1月為9.4℃,7月為22.7℃,極端最高氣溫33.3℃,極端最低氣溫-1.9℃,年總日照時數2094.7小時,年總蒸發量為2107.2毫米,年總降水量為1169.8毫米,年平均絕對溫度為13.2毫巴,無霜期為301天,乾濕分明,5-10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0%,11月至次年4月為乾季,構成了冬無嚴寒春高溫,夏無酷署秋涼早的氣候特點。以氣象學上氣溫低於10℃為冬季,10-22℃為春、秋季,高於22℃為夏季來劃分,普格的冬天僅為一個月,夏季只有兩個月,春秋兩季長達9個月。

水文

普格縣境內河流主要有則木河和西洛河沿橫斷山脈山腳由北向南流過,在縣城附近東北角的扭皮各則處,二水合流,南注金沙江

資源

土地資源

至2008年底,普格縣土地總面積19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4萬畝,有水田3.5萬畝,旱地14.9萬畝。
普格縣有林地面積132萬畝,其中,森林面積46.9萬畝,灌木林地39.62萬畝,疏林地1.2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4.46萬畝,宜林荒山26萬畝。

礦產資源

普格縣地層出露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種類較多,至2010年底已探明有銅、鉛、鋅、磷、高嶺土、石英岩重晶石等。
銅礦主要分布在中梁子一帶,平均厚度0.89—1.48米,平均品位Cu1.59%,Ag80g/t。鉛、鋅礦主要分布在烏科梁子一帶,較富集的洛烏溝鉛鋅礦平均品位Pb3.38%,Zn11.70%。石英岩分布在螺髻山東坡,礦體呈厚脈狀產出,儲量達200萬噸。

生物資源

普格縣的樹種有67科,259種。主要的樹木種類有雲南松、高山櫟、其他櫟類、冷杉、樺木、枸樹、楊樹、榿木樹、楠木、華山松鐵杉槭樹、雲杉和柏樹共14個樹種為優勢品種,占整個森林面積的95%。野生動物種類有豹、黑熊、滇猴、小熊貓、麝、野牛、岩羊、穿山甲、靈貓紅腹角雉、錦雞、鶴、長腳秧雞、鸚鵡等。中藥材種類有黃柏、黃蓮、薯芋類、黨參、當歸、半夏、通草、貝母、金錢草、川烏、草烏、雞血藤、杜仲、黃芪等200多個品種。

水利資源

普格縣水利資源豐富。全縣徑流量15.08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總量為19.57億立方米,人均有水資源16756立方米;水能資源可利用量1.2億立方米,已開發量0.591億立方米,占總量的3.92%,占可利用的49.3%;水能理論蘊藏量為42.13萬千瓦,可開發量20.12萬千瓦,已開發1.87萬千瓦,占理論量的4.44%,占可開發量的9.29%。

經濟

綜述

1999年,普格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866萬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量為48.8:23.4:27.8,199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64781噸,1999年全縣縣屬工業總產值達9528萬元。
2011年普格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6.02億元,是2006年的2.16倍、年均增長11.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1.55億元,比2006年增加1.067億元,年均增長25.72%。
2013年普格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6億元,較2012年增長12.5%。公共財政總收入2.0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44億元,較2012年增長42.8%。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0元比2012年增長8.0%,農民人均純收入5562元,同比2012年增長14.2%。

第一產業

2005年以來,普格縣累計投入資金982萬元,新建水溝水渠145公里,改良土壤2.16萬畝,造林500畝,新修了1200立方的蓄水池。共完成襯砌引水排灌渠系24條,總長度47.55公里,配套攔水壩、渠基堡坎、涵、閘、便民橋等渠系建築物153座,完成土石開方23550餘立方,實施多元複合肥與農家肥配套使用、採用平衡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等技術措施培肥地力0.3萬畝,新修機耕路一條,配套機耕道邊溝1964米,完成土石開方3573立方。項目區年新增糧食50萬公斤,新增其他農產品5萬公斤,增加農業產值80萬元,水利工程的實施也增加了農民務工的機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50元以上。
2013年普格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1.80億元,較2012年增長4.5%。糧食總產量增長3.4%。實現畜牧總產值4.32億元、增長3.0%。輸轉農村勞動力3.9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3.13億元。

第二產業

2006年普格縣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36551萬元,同比2005增長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29206萬元,同比增長14%。工業產品產量:雞精完成13055噸、澱粉完成998噸、發電量6344萬度、水泥6.1萬噸、機制磚942萬塊、工業矽1664噸、碳化矽1172噸、供水64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完成26645萬元,同比2005增長10%。
至2008年底,普格縣擁有工業、商貿、糧食、郵電、醫藥、建築、飲食服務等企業42家,職工2102人。工業企業以生產食品、建材、電業為主,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有固定資產19500餘萬元,年產值1個億以上,年創利稅近3千萬元。
2013年普格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40億元、增長7.7%。“兩河流域”魯溪河一級、團結等電站建設有序推進,全縣總裝機達到18.04萬千瓦、增長3.8%。

第三產業

2013年普格縣第三產業提速增效,實現三產增加值7.2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5%。基本完成螺髻山索道提速改造,螺髻山火把節、彝歷年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全年接待遊客278萬人次,同比2012年增長1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4億元。

社會

城市建設

至2010年底,普格縣城規劃區面積為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為1.4平方公里,區域建設用地0.58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0.31平方公里,公共設施用地0.08平方公里,工業用地0.09平方公里,道路廣場用地0.04平方公里,市政公用設施用地0.01平方公里,綠地0.01平方公里。城區實有房屋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區域內實有居住人口1.13萬人,人均居住面積14.2平方米,城區通訊、供電、供水、排污系統配套。

教育

至2010年底,普格縣在校學生2.88萬人,入學率99.9%,升學率51.5%,鞏固率98.1%。
2013年普格縣投入2.24億元,改擴建33所學校校舍,新建教師周轉房82套,免除31497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和書本費,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營養改善計畫惠及31333名貧困學生。

醫療衛生

2010年,普格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參合農民10.88萬人,參合率83.09%。 計畫生育率97.83%,人口自然增長率9.8‰。

文化

2010年,普格縣農村共產黨員現代遠程教育點64個,“2131”電影放映工程放映電影2131場,觀眾53萬人次,實現電影放映“村村覆蓋”,全縣新增省級文明單位1個,州級文明單位2個、州級文明單位標兵1個、縣級文明單位3個。

民生

至2011年底,普格縣累計投入3.6億元,改善4.2萬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貧困人口由6.5萬減少到4.7萬,新增就業5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各類參保人數達1.37萬人。4366名城鎮低保對象應保盡保,兌付低保金額972萬元;將符合低保政策的1.8萬名農村貧困對象納入農村低保,兌付低保金額747萬元;637名“五保戶”全部納入財政供養,兌付資金累計111.6萬元。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2元,年均增長14.1%;農民人均純收入4208元,年均增長14.4%。
2013年,普格縣統籌推進“八大扶貧”,完成19個村1647戶彝家新寨住房主體工程,“五大保險”覆蓋2.2萬人,發放就業困難人員補貼金88萬元,救助特殊困難兒童1707名,發放1900套彝家新生活“四件套”。全面啟動200套保障性住房建設,及時兌現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農機購置補貼等惠民資金6264萬元。

旅遊

普格縣旅遊資源富集,自然景觀多姿多彩,民風民俗獨具魅力。自然景觀主要有:螺髻山、溫泉瀑布、普格溫泉、海口高原風光、瑪瑙洞等保護完好的眾多自然景觀。民族風情有彝族婚俗彝族年等。
螺髻山螺髻山
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螺髻山,位於普格縣的西北部。彝族人民稱它為“額哈波”,“額哈”彝語叫五百的意思,其主峰海拔4359米,螺髻山全景擁有62.3萬畝原始森林,又擁有崖羊、小熊貓棕熊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和各類名貴的鳥以及各種名貴中藥材。
螺髻山風景區西側是螺髻山全景的高度縮影,是景物、景觀最齊全,占景點29%,面積39平方公里的清水溝主峰景區。境內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50多座,有占冰川湖泊60%的冰磧湖(又稱大海子)在內的冰川湖泊20多個。
普格溫泉
又名螺髻山溫泉山莊,《西昌縣誌》卷二地理志記途:“蒸氣如煙,與山谷寒泉會流,溫和合度,灌田百畝,收穫最豐。”該溫泉為構造泉,其形成的地質條件為斜坡石灰岩構造。泉水從地殼深處沿南北走向的迭層出露,水溫42—44攝氏度,屬於典型的重碳酸鎂鈣型的溫泉,含有鐵、錳、氟、鉬、氫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民族風情

涼山州普格縣是彝族聚居縣,民族風情以彝族風情為主。彝族火把節、彝族年、彝家婚俗、葬禮和安魂儀式等民風民俗與眾不同。
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傳普格是彝族火把節的發祥地,涼山第一個火把節場地在普格縣西洛耶底的日都迪散。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普格各地彝族民眾都要舉行賽馬、鬥牛、斗羊、鬥雞、摔跤、爬竿、選美、對歌、火把游山等極富民族特色的活動。屆時是歌的海洋,花的世界,青年男女在舉火把遊玩之後,還要舉行篝火晚會,彈月琴,撥口弦,跳達體舞,盡情歡歌,通宵達旦。
是彝族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普格彝族年一般在每年公曆的十月至十一月擇吉日舉行,過年要過三天,第一天“點菸火”,第二天玩各種古老遊戲,第三天“送祖”。過年後就開始拜年,禮物一般為酒、肉、禽、蛋類。
火把節火把節
普格彝族婚俗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和神秘的色彩。包括訂婚和結婚兩大程式。整個婚禮過程中,以潑水、抹黑臉、背新娘等方式使婚禮充滿歡樂、風趣和幽默,“搶、背、瞧”被譽為彝族婚禮中的“三絕”。
普格彝族葬禮完整地保持了彝人祖先的原始習俗,方式為火葬,主要包括備喪、祭奠、指路、招魂、出葬、火化、聚食等儀式,長者去世後,還要舉行安靈儀式和超度送靈儀式。

交通

2005年普格縣公路總里程619公里。其中:省道117公里,縣道42公里,鄉道299公里,村組道194公里,專用公路29公里,旅遊路8公里。全縣34個鄉鎮全部通公路,村、組通公路率分別57%和51%。
2008年,普格縣完成通鄉油路62.2公里,新建村道70.7公里、農村客運簡易站4個,完成42.2公里縣道普格至昭覺三灣河公路的改造。2011年,全縣公路總里程1280公里,比2006年增長32.5%。
2013年普格縣完成西巧路和普三路升級改造前期工作,大坪等4條通鄉油路全面推進,完成菜子等7條通鄉油路工可評審,新建通村公路40.4公里。

歷史文化

紅軍長征過普格
普格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1935年5月,長征途中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九軍團在軍團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政治部主任黃火青、參謀長郭天明的率領下渡金沙江,經披砂、松林坪進入普格境內。紅軍在大水塘(今坪塘村)一棵大黃桷樹下小憩,向民眾作革命宣傳,並解救受國民黨敵機轟炸的民眾,當地民眾遂將這棵樹長期保護下來,敬稱為“紅軍樹”,縣人民政府1977年將“紅軍樹”列為重點保護文物。紅軍在普格的3天時間裡,沿途向民眾宣傳紅軍宗旨,傳播革命道理,打土豪、分浮財、為民除害,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普格也有34名各族民眾參加了紅軍。

名優特產

優質蕎麥
普格縣常年生產優質蕎麥6000噸以上,該作物質優、顆粒飽滿,是涼山州優質蕎麥主產區之一。
珍珠米
普格縣小興場區,因獨特的小氣候環境,常年種植常規稻在2萬畝左右,因光照強、晝夜溫差大,作物生育期長,所生產的稻米深受當地居民喜愛,這種米在當地被美稱為“珍珠米”。

著名人物

吉克阿優1985年出生在普格縣小興場區瓦洛鄉彎洛村翻身組,2014年“浙江省農民讀書徵文比塞一等獎”,嘉興市“書香飄水鄉”徵文比賽一等獎等三十個獎項。他也於 2013年加入平湖市作家協會,現為林埭鎮清溪文學協會秘書長。

獲得榮譽

2019年5月18日,普格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