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聖母殿侍女像

晉祠聖母殿侍女像

《晉祠聖母殿侍女像》,彩塑,作於北宋元佑年間,約1082年左右,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處晉祠聖母殿。 聖母殿中有彩繪塑像四十餘尊,均為北宋時期作品。聖母坐像居正中位置,高2.28米,鳳冠蟒袍,端莊氣派,周圍有眾多女官、侍女環繞。她們的動作姿態各不相同,神態性格都刻畫得十分生動自然,是晉祠彩塑中最出色的一組人物塑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祠聖母殿侍女像
  • 類型:彩塑
  • 完成時間:北宋元佑年間,約1082年左右
  • 高度:2.28米
基本信息,工藝特色,評價,邑姜,聖母殿侍女群雕,

基本信息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翁山下,晉水發源處。北宋天聖年間,追封唐叔虞為汾王,並為大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大的聖母殿,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魚沼飛梁為國內所僅見。殿內兩側為難老、善利二泉,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廳有唐太宗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序”。晉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唐槐, 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唐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鬱蒼蒼,與常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聖母像譽為“晉祠三絕”。
晉祠聖母殿侍女像
晉祠又名王祠,始建於北魏,是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興建的,後來又多次重修翻建。現存建築主要建造於宋金時期,以聖母殿最為著名。聖母指周武王王后姜邑,她是姜太公的女兒、叔虞的母親,被當地人奉為晉水水神,並修建了聖母殿,供人們在天旱時前來祭祀。

工藝特色

在晉祠眾多的侍女像中,有一尊作品最為出色。她是年齡最小的一個,頭微微左傾,雙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雙肩消瘦,顯得略有些單薄,頭上梳著當時流行的髮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顯得小心謹慎。作品將少女初入宮幃、未諳世事和拘謹小心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 除她之外,其他侍女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載歌載舞,有的喜形於色,有的心事重重,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無邪,形象性格十分豐富多彩。
對於聖母殿侍女群像,作者並沒有採用通常的程式化造像方法,而是運用敏銳的觀察力,以極其樸素的寫實手法,表現了這些雖然衣食無缺,但處於被奴役地位的眾多女性的不同經歷和個性,以及她們共有的美麗、善良和尊嚴
聖母殿內43尊彩塑是晉祠文物中的精華,亦是我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珍品,作品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多年的歷史。
主像聖母邑姜*,頭戴鳳冠,身披蟒袍,氣宇不凡端坐於鳳椅上,雍容華貴中更顯端莊慈祥。42尊宮女宦官左右分立,排列有序,職責有別,儀表各異,逼真地反映出宮廷侍女內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著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
最富生活氣息的自然是生動多姿的侍女,古代民間匠師竟能把這些失去自由、含怨求媚的侍女塑造得如此傳奇!她們手中各有所執,有的是為帝後供奉文印翰墨,有的梳裝灑掃,有的奉飲食、侍起居,有的奏樂歌舞……在神情上天真、怨抑各有不同。
聖母前面這兩位宦官大概是負責傳令的;他們的身姿微微傾向聖母,雙目側斜視,生怕聽漏了一字半音。
北側面北的這5尊一定是唱戲侍女,從東至西分別扮演生、旦、淨、末、醜諸種角色。當中最出色的便是這位頭扎紅飾唱花旦的宮女,她喜溢眉梢,含羞帶笑,大概是剛剛唱罷,便受到了聖母的誇獎。可是從側面看去,隱約可見其紅腫的眼睛和含淚的眼角,生活的辛酸及藝人的苦楚被她強壓於心中卻又不自覺的展露無疑。梅蘭芳大師曾在此尊侍女像前佇立良久,反覆品味她的內心和動作,並且大加讚賞。
東起第2位宦官,肩披毛巾,若有所思,顯然是聖母的廚役,似乎正在為下一頓飯如何博得主人歡顏而著急。

評價

總之,這些韻味無窮的侍女像色彩穩重和諧,衣紋自然流暢,令所有參觀過的遊客嘆為觀止。1954年雕塑藝術大師劉開渠教授參觀之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盛讚晉祠侍女像是“中國古代雕塑的傑出作品”,是令人難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品之一。”

邑姜

*邑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女政治家。她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妻、周成王姬誦和晉開國始祖唐叔虞之生母。武王是滅紂興周的開國名君,他認為周朝天下,是在十位治世大臣(包括邑姜)輔佐下奪取和安定的。滅紂第二年武王去世,其子姬誦立,是為成王,約十三歲,邑姜以王太后的身份掌管朝廷大事,教導成王,治理國家,愛護人民。武王去世後,初創的周朝沒有敗亡,而是更加穩固、興旺。姬誦和唐叔虞,同父共母,在邑姜的教導下,兄敬弟恭,彬彬有禮,晉人千秋萬代不忘邑姜之懿德,故而頂禮膜拜者絡繹不絕。
此段與詞條內容無關,建議刪除

聖母殿侍女群雕

北宋的現實主義雕塑傑作
晉祠的根源真是古得很,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於晉,後人紀念他,才修了晉祠。又為叔虞的母親,“邑姜”建了聖母殿。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兩廡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於北宋的天聖年間,重修於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而在殿內聖母像的座台背後有墨書元右二年的題記(公元1087年)。這堂雕塑完成於元右二年當無疑問了。這時正是北宋人才輩出的時代,司馬光、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范寬郭熙等等都在此前後活動著,而晉祠又早就是名勝之地。唐太宗親自寫了溫泉銘李太白寫了“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名句,宋代的范仲淹也有詩歌頌,所以大部分雕塑家都不留名,這堂雕塑的作者也就無徑考查。 主像“邑姜”即聖母殿的“聖母”,真如很多宗教雕塑一樣,由於儀軌、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較拘謹、刻板,精彩之作全在於這群侍女之中。嚴格說來,42尊像中有宦官5尊,著男服的女官像4尊,其中有幾尊我看還是後來補加的(這幾尊都比大部分原作大了一號),總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纖毫畢現,幾乎可以給她們每人立個小傳。
左廡東側第五人就刻劃了一個機智靈便,善解人意,見貌辨色,伶俐尖巧的姑娘,是有了相當經驗的丫環。可能有人會認為我這個分析有點勉強,因為她們不會說話,又怎么能知道她“善解人意”呢?那么,我們來仔細考察一下,請看她的整個身姿微向前傾,似在較快地邁步,和周圍幾個人相比,她行進速度要快得多,所以我說她是很“靈便”的,也就是說她是很靈活利索的。她臉的朝向和行進方向不同,似乎有人打招呼,她會立即回頭應對,有點“驀然回首”的意味,所以我說她是機敏的、反應迅速的。她眉飛色舞的樣子。所以我說她是個尖巧而會討好的姑娘。正因如此,也似乎頗為得意,所以我說她“善待人意”。這些看法,我以為並不是我的獨特想像,而是這件藝術作品的客觀效果。左廡東側,最後一名侍女則完全和她相反,活現了一個天真妖憨,好像初來乍到,還有點不知所措的少女。圓圓的臉,充滿了稚氣,很漂亮但似乎毫不知覺,動作姿態十分純樸。而右廡的第一個雕像卻可能是個“領班”。一副莊重矜持、不苟言笑的腔調,顯示了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職在“捧印”的重要。因此她全神貫注於所拿的“印璽”,一手捧托,一手護持。尤其這護持的手,把怕碰、怕磕的心態表現得十分貼切。
她的年齡也顯然大於一般丫頭們,穩重而老練,眼神極為鋒利,但卻含威不露,嘴角有力,顯得是個很有判斷力,辦事果敢的婦女。我們要特別注意,左廡北牆一行最中間的一位。她身材纖弱而風姿綽約,可是雙手捧心,神情落寞,好像有著滿腹心事,幽恨怨悵,一肚子不合時宜,一看而知,她是位自尊心極強,不肯隨和,不會討好,連人家的同情都會拒絕的姑娘。這種種的心態是通過正側兩面都呈微微的“S”狀的大線體現的。而總的造型極為內斂。自上而下都為直線衣紋,與大動態線相一致,也強調了優美柔和中的倔強之氣。她的眼神和其他各像不一樣,完全是在內省,對周圍的一切都不予理睬。更顯出心高氣傲、孤芳自賞的韻味。這是一件精到的傑作,說明了作者對社會的認識之深,而造型水平已達到了藝術高峰。我還想再舉一個傑出的例子。是右廡第二位的一個頭頂高冠的中年侍女。顯然她已年老色衰,不受重視,她似乎沒有了和別人爭強鬥勝的條件。
聖母殿侍女群雕
但她卻在這一大家裡歷盡滄桑,她已經看透了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她的眼睛裡已沒有了希望和失望,有的只是冰冷的寒意和犀利的洞察。她微微下撇的嘴角說明了她的不滿和蔑視。這些表情是十分明確的,是不容誤解的。
我們可以肯定,這些表情身姿所傳達的思想內涵決不會是建築主人的意圖,而恰恰是雕塑藝人們的深刻構思。我們看到的其實已經和宗教無關,並且和紀念“邑姜”這位“聖母”也沒有多大幹系,這些創作純屬雕刻家有感於衷的“借題發揮”。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為這些宋代的匠師們加上什麼階級立場的帽子,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組雕塑是現實主義藝術的偉大成就。從中,我們看到了北宋社會的有血有肉、有喜怒衰樂的真實人物,體會到這些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和由此產生的複雜心態和深刻個性,不管作者是有意或無意。我們同時也不能不表示嘆賞雕塑家們的高超技藝,這種深入的個性刻劃,這種微妙的造型能力在北宋以前是遠未達到的。即使我們放眼世界,如果僅從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個性,提示一定社會關係中的具體個性這個角度來看,那么,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並未達到這種水平。我並不想以此來貶低文藝復興的藝術價值,他們是以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人類在那時產生的崇敬理想,是高度概括性的,是象徵性的,因而也是類型化的刻劃。作為社會的、具體個性的描繪,作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出現,則幾乎到17世紀上半葉了。當然作為個性的肖像也早已在羅馬出現,但到底只限於王公貴族的肖像,還並不是豐富多樣社會關係所形成不同心態的提示。見到的宋代人物繪畫來說,也並沒見到如此深刻的描繪,就是描寫社會人情的文學著作中,如宋代“話本”,也並未出現如此入木三分的刻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