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期
地方官職
西晉各州的長官仍稱
刺史,而且制度進一步明確,其輔官有
別駕、
治中、諸曹從事等。郡的長官仍稱
太守,而各諸侯王國的長官則稱
內史。縣的長官仍然是
縣令或
縣長。
西晉的諸侯王體制與前幾朝有很大區別,雖然仍然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卻不“
就國”,而是繼續在朝廷任職。於是雖然各王在自己封地的權力與
東漢、
三國時一樣,僅限於財政收入而無任何實權,但他們在朝廷掌握的政權兵權卻成為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日漸權大的諸王引起了“
八王之亂”,導致了
西晉的滅亡。
東晉時期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
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
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
四川先後出現
成漢、
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
晉元帝時期,
石勒入侵,北疆只剩
淮南江陵一帶。成漢占據四川,於
347年被
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
前燕而止。
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並、益等僑州,共十五州。
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
黃河、
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
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
夏人入侵,
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並、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並、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