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高世栻註解:“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這種理論,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作品出處:《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 作者:高世栻(註解)
春夏,秋冬,

春夏

春夏陽令也,春時陽生,夏時陽盛。春時陽始生,風寒之邪尚為患,故春時應注意禦寒保暖,民間諺語謂春季不宜過早減衣,亦即此理,以養人體之陽。夏時陽極盛,暑熱邪盛,大熱耗氣,氣者陽也,故大熱亦傷人體之陽。夏夜人們喜納涼,易受寒濕之邪,寒濕傷陽。夏季炎熱,人們喜冷飲,飲食太過則易傷陽,故夏時既要善處陰涼以避大熱,又要避免過食冷飲以防傷陽;夏夜納涼,當避濕露,適當蓋覆,以避寒濕。

秋冬

秋冬陰令也,秋時陰收,冬時陰藏。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氣之濕潤亦有助於避免燥邪。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食辛辣好飲酒以禦寒。辛辣之品易生內熱,酒易生濕熱,飲食太過則傷陰。因此,秋冬之時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
人們以為春之溫邪、夏之暑邪易傷陰,春夏當養陰;秋之涼邪、冬之寒邪易傷陽,秋冬當養陽。為何《內經》獨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呢?春溫夏暑易傷陰,秋涼冬寒易傷陽,人之所共知。且於春夏,人們知養陰而不知養陽;於秋冬,人們知養陽而不知養陰。故春夏之際,有因求養陰卻傷及陽者;秋冬之時,有因求養陽而傷及陰者。《內經》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養生之聖人能識之,故言“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從四時陰陽之變,是謂“以從其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