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佛教戒律思想研究》是20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海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清佛教戒律思想研究
- 作者:魯海軍
-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165969
《明清佛教戒律思想研究》是20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海軍。
《明清佛教戒律思想研究》是20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海軍。內容簡介本書旨在討論明清學術流變文化背景下的佛教律學復興、明清佛教戒律詮釋的理論特質等問題,釐清了明清戒律思想的時代格局、學術背景、佛門現狀,還探討...
《佛教戒律中國化研究》是呂昂創作的宗教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4月。佛教戒律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大乘興起後,戒律中的大乘中心思想明顯增強。佛教傳入中國後,戒律也隨著中國的環境發生了諸多變化。該書在考察印度佛教戒律傳統的基礎上,從政治化、專科化、宗派化、儒道化等方面探討了佛教戒律在中國社會的種種...
清代佛教是從清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間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對於佛教的政策幾乎完全是繼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設立僧錄司,所有僧官都經禮部考選,吏部委任。各州府縣僧官,則由各省布政司遴選,報送禮部受職。所有僧官的職別名稱,都和明代無異(康熙《...
佛教戒律為“三藏”之一,至為重要。戒律傳來中國,與中華文化融和,乃有“律宗”及禪門“清規”的產生,影響深遠。但律學自南宋即衰微,產生種種問題,迄今愈甚。當此佛學研究 在世界學術領域日益蓬勃之時,對戒律問題尤有作全面的、系統的研究之必要。為此,本書以法制史學、法律學、法律哲學及西方倫理學等觀點...
亦作“誡律”。意思是防非止惡之義。梵語優婆羅叉Upalaks!a,譯曰律(淨影),梵語毗尼Vinaya,譯曰律(南山),法律之義。佛教術語 1.宗教禁止教徒某些不當行為的法規。如佛教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類。道教亦有五戒、十戒、一百八十戒等類。《百喻經·蛇頭尾共爭在前喻》:“如是年少,不閒戒律,多...
《民國佛教戒律研究》是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敏 內容簡介 韓敏,女,1982年生人,祖籍山東濰坊。碩士階段師 從陳堅教授開始佛教專業學習,2008年獲得山 東大學哲學碩士學位。之後師從溫金玉教授, 主要就佛教戒律領域進行相關學術研究,期間 曾發表《戒律視角下中國佛教徒抗日護國運動 芻議》《弘一大師:...
律宗,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發源地是陝西西安淨業寺。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復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也稱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
佛學:是對佛教經典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注釋上。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
餘論:晉隋時期兩次戒律變革與現代借鑑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夏德美,山東青州人。2001至2007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師從曹文柱教授學習魏晉南北朝史,先後獲歷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7至2013年,在九三學社中央研究室工作。2011至201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師從魏道儒研究員學習佛教...
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沒有完美的人格作基礎,便無從成佛,因此,佛教的五戒,也是人類道德生活的共同要求。基本信息 “五戒”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戒”【五戒】謂戒有五也:一不殺。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則雲...
(五)西藏統治時期的佛教界 (六)歸義軍時期的佛教 五、敦煌佛教的結束 第五章 大藏經開版 椎名宏雄 一、研究對象與基本文獻 二、宋元藏經 (一)《開寶藏》(二)《契丹藏》與《金藏》(三)《東禪寺藏》與《開元寺藏》(四)《思溪藏》(五)《磧砂藏》(六)《普寧藏》與《元官藏》三、明清藏經 ...
元明清 元代的統治者崇尚藏傳佛教,但對漢地佛教也採取保護政策。佛教中的禪、律宗等繼續流傳、發展,寺院林立,僧尼21.3萬人,中央和地方設有嚴密的僧官制度,加以監督,頒行了《敕修百丈清規》,雕印了著名的普寧寺版的大藏經。明萬曆以後,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進一步發展了對內融會禪、教、律等宗...
過午不食是佛陀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確的說法叫“不非時食”。也就是說不能在規定許可以外的時間吃東西。這個時間就是在太陽到正中午後,一直到次日黎明,這段時間是不允許吃東西的。佛教釋義 佛教認為:清晨是天食時,即諸天的食時;午時是佛食時,即三世諸佛如來的食時;日暮是畜生食時;昏夜是...
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么大的功德。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因為一個好殺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念佛怎么會得一心。修禪怎么會得禪定?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里第一條戒,是有道理的。不飲酒 與...
將宗族概念引入明清以來中國佛教傳統宗派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法緣宗族”的命題。 佛教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提出禪宗與淨土宗之間的“禪淨關係”,並非並列的兩個教派團體的關係,而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互補關係。 [1] 書名 佛教“法緣宗族”研究:中國宗教組織模式探析(哲學文庫) 作者 張雪...
《中國秘密宗教史研究》是2010年12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平。本書介紹了中國秘密宗教的發展線索及明清秘密宗教諸層面的分析論述。內容簡介 《中國秘密宗教史研究》內容簡介:民間教派、秘密教門、“邪教”之類,均屬於民間宗教結社,最早起源於道教、佛教等宗教的異端教派。這種因宗教異端而形成的秘密...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團戒律清規研究》是2015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魏迎春。內容簡介 晚唐五代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空前的繁榮和興盛,同時也是日益世俗化的一個階段。晚唐五代敦煌佛教的世俗化主要體現在佛教戒律的演變和清規的制定,使之適應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敦煌佛教戒律演變和清規制定有其自身...
佛教戒律書。又稱《薩婆多部十誦律》。後秦弗若多羅和鳩摩羅什等譯。61卷。相傳律文原有八十誦,大迦葉傳承以後至第五師優波掘多始刪為十誦。簡介 【十誦律(Sarvāstivāda-vinaya)】Shisonglu 此律初誦至三誦,含有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一百〇七眾學、七滅...
懺法本是印度佛教實踐的內容之一,但是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懺法也成為佛教中國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已並不只是印度佛教所傳的懺悔的願意,而增加了不少中國佛教徒的理解,成為一種明顯中國特點的佛教儀式。中國人對懺法有自己的理解,從隋唐以後懺法就一直受到了中國佛教界人士的重視與研習,到了明清之後,成熟的...
第五章 隋唐佛教與法律的關係 第一節 佛教對隋唐立法的影響 一 帝王奉佛影響立法思想 二 佛教戒律向法律形態轉化 三 佛教習俗被設定為刑罰特例 四 佛教用語入律 第二節 佛教對唐代司法的影響 一 寺院對審判權的分割 二 對行刑制度的影響 三 御史台精舍和唐代監獄制度 第三節 隋唐法律對佛教的影響 一 僧尼...
《中國禪宗清規》認為,禪宗清規是以佛教戒律為思想淵源、旨在協和外部環境、整合內部資源的有關僧職設定、法事儀軌、行為規範和懲戒措施等的禪宗僧團制度,為生存方式迥異於世俗社會的宗教性亞文化群體——禪宗僧團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作者簡介 黃奎,1967年生,哲學博士。先後就讀於北京...
一、印度佛教的戒律 001 (一) 佛陀制戒的緣起 003 1. 最後的囑託 003 2. 制定五戒的因緣 004 3. 佛教戒律的護持與執行 011 (二) 佛教戒律的結集 013 1. 律藏首次結集的因緣 013 2. “十事非法”引起的第二次結集 014 3.“大天五事”導致佛教部派形成 016 4. 廣律與戒本 016 5. 菩薩戒本 019...
”明代秀天端禪師主要參“誰”字,明清之際蓮池之後,淨土念佛之風大盛,清代以參“念佛是誰”為最普遍。這明顯可溯源於龐蘊。因此,推崇看話禪是袁宏道後期仍然推舉龐蘊的一個重要原因。斥默照禪而崇看話禪 萬曆二十七年以後,袁宏道對佛教以修淨為主,而反對所謂“禪學之弊”。首先反對“狂禪之濫”,萬曆...
普濟要求九宮道徒不殺生、不食肉,的確是佛教的戒律要求。但在民間宗教寶卷中,要求教徒皈佛、皈法、皈僧,遵守三皈五戒,並非鮮見,所以持齋是民間宗教徒的普遍現象,也是許多民間教門所肯定的戒條。而在一些民間教門信徒的心目中,他們所供奉崇拜的教祖,就是佛的化身,信仰的就是“佛教”。我們當然不能因為...
三聚淨戒是總括大乘菩薩一切戒律的三個分類,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三聚淨戒這個名稱最初見於陳、隋之際天台家等有關著述,但其內容早已見諸譯籍。三聚淨戒簡介 菩薩戒本沒有特殊的戒相,《法華經·安樂行品》所舉的不親近國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戲、相撲等十項“不親近處”,可說是大乘菩薩...
於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時代,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稱中食),午後食者即非齋法,此系就其‘食時’而言;至大乘佛教時代,乃以慈悲禁殺之意,轉而側重於‘食體’,故以素食為齋,如中國大乘佛教徒多將素食習稱為‘吃齋’、‘持齋’;然嚴格言之,其與戒律中‘齋’之本意並無直接關係。主要內容 八關...
由於希臘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 Mani Codex)的發現,學術界掌握了關於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資料。一般認為,摩尼教主要吸收猶太教-基督教等教義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時也採納了不少瑣羅亞斯德教的成分,傳播到東方來以後,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義是二宗三際論,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體制。摩尼教在...
【大乘律(Mahayana Vinaya)】 Dachenglu 是佛教大乘戒律書的總稱。又稱大乘毗尼、菩薩毗尼或菩薩律藏、菩薩調伏藏等。為修大乘菩薩行者應該受持之戒律。《清淨毗尼方廣經》說:“受無量生死,欲化一切諸眾生等生於三界毗尼,是菩薩毗尼。”《涅槃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二十二、《雜阿毗曇心論》卷八等...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變,事實上是一種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現正是這一更新的結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叢林,使道教開始有了統一教團組織和明確的傳法世系,元代以後道教基本被劃為正一與全真兩大派。從此也就結束了前代道教散亂蕪雜的存在方式。明清時期 明清道教的兩大派 西遊記元代以來,道教諸派逐漸會歸於正一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