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基時刻

明斯基時刻

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是指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 (Hyman Minsky)所描述的時刻,即資產價格崩潰的時刻。明斯基觀點主要是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槓桿化周期的風險。

經濟好的時候,投資者傾向於承擔更多風險,隨著經濟向好的時間不斷推移,投資者承受的風險水平越大,直到超過收支不平衡點而崩潰。這種投機資產促使放貸人儘快回收借出去的款項。“就像引導到資產價值崩潰時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斯基時刻
  • 外文名:Minsky Moment
  • 作者:海曼·明斯基
  • 作者簡介:美國經濟學家
  • 作者出生地美國伊利諾伊芝加哥
簡介,創始人簡介,教育背景,金融理論,主要著作,形成過程,主要貢獻,理論局限,

簡介

明斯基時刻表示的是市場繁榮與衰退之間的轉折點。明斯基的觀點簡單明了:好日子的時候,投資者敢於冒險;好日子的時間越長,投資者冒險越多,直到過度冒險。一步一步地,投資者會到達一個臨界點上,其資產所產生的現金不再足以償付他們用來獲得資產所舉的債務。投機性資產的損失促使放貸者收回其貸款。“從而導致資產價值的崩潰。”

創始人簡介

海曼·明斯基(Hyman P. Minsky,1919年9月23日-1996年10月24日),是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芝加哥的經濟學家,曾在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擔任經濟學教授。他的研究試圖對金融危機的特徵提供一種理解和解釋。他有時候被形容為激進的凱恩斯主義者,而他的研究也受寵於華爾街。
明斯基時刻
作為當代研究金融危機的權威。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是金融領域的經典理論之一,並被人們不斷討論和完善。他所堅持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認為,資本主義的本性決定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金融危機及其對經濟運行的危害難以避免。他是第一位提出不確定性、風險及金融市場如何影響經濟的經濟學家。他在華盛頓大學執教25年,是巴德學院利維經濟研究所的傑出學者。

教育背景

1941年,明斯基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理學(數學專業)學士,隨後在哈佛大學獲得公共行政碩士學位(1947年),並師從約瑟夫·熊彼特和華西里·列昂惕夫。明斯基1954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金融理論

明斯基所提出的理論將在典型的經濟周期中金融市場的脆弱性與投機性投資泡沫內生於金融市場。明斯基指出在經濟景氣時期,當公司的現金流增加並超過償還債務所須時,就會產生投機的陶醉感(speculative euphoria),於是,此後不久,當債務超過了債務人收入所能償還的金額時,金融危機就隨之產生了。作為此類投機性借貸泡沫的結果,銀行和貸方會收緊信用,甚至針對那些能夠負擔借款的公司,隨之,經濟就緊縮。
對這種金融體系從穩定到危機的緩慢運動的揭示使得明斯基為人所熟知,而“明斯基時刻” (Minsky Moment)這一詞,也專指明斯基學術貢獻中的這一方面。
明斯基的信用體系模型,他稱之為金融不安定假說(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簡稱為FIH),引入了許多由密爾,馬歇爾,維克塞爾以及費舍爾所重複過的思想。“我們經濟的基本特徵”,明斯基在1974年寫道,“就是金融體系在穩固和脆弱之間搖擺,這一搖擺過程是產生經濟周期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主要著作

《中央銀行與貨幣市場的變化》"Central Banking and Money Market Changes", 1957,
"Can "It" Happen Again?", 1963, in Carson, editor, Banking and Monetary Studies.
"Longer Waves in Financial Relations: Financial factors in more severe depressions", 1964, AER.
"The Modeling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 An introduction", 1974,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John Maynard Keynes, 1975.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A restatement", 1978, Thames Papers on Political Economy.
Can "It" Happen Again? Essays on instability and finance, 1982.
"The Financial-Instability Hypothesis: Capitalist processe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 1982, in Kindleberger and Laffargue, editors, Financial Crises.
"Beginnings", 1985, BNLQR.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1986.
"The Global Consequences of Financial Deregulation", 1986, Marcus Wallenberg Papers on International Finance.
"Sraffa and Keynes: Effective demand in the long-run", 1988
"The Macroeconomic Safety Net: Does it need to be improved?", 1989, in H.P. Gray, editor, Moder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Schumpeter: Finance and evolution", 1990, in Heertje et al, editors, Evolving Technology and Market Structure.
"Financial Crises: Systemic or Idiosyncratic?", 1991
"Market Processes and Thwarting Systems" with Piero Ferri, 1991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Financial Options", 1991
"Reconstituting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Structure: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1991
"The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A clarification", 1991, in Feldstein, editor, Risk of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1993, in Arestis and Sawyer, Handbook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Finance and Stability: The Limits of Capitalism", 1993
"Business Cycles in Capitalist Economies", 1994, MIJCF.

形成過程

現金流作為依據,海曼·明斯基將市場上的金融行為主體分為三類,其中風險最大的主體是高槓桿的銀行和高赤字的政府部門。海曼·明斯基認為,資本主義經濟追逐利潤的本性和金融資本家天生的短期行為導致了資本主義金融業的不穩定 ,它是無法根除的,只要存在商業周期,金融業的內在不穩定就必然演化為金融危機,並進一步將整體經濟拉向大危機的深淵 。在商業周期的上升階段,內在危機會被經濟成長所掩蓋,但是一旦經濟步入停滯甚至下降周期,矛盾便會迅速激化,高風險 的金融主體就會以變賣資產來償還債務,也就是後來的學者所總結的明斯基時刻。
明斯基時刻被劃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投資者們負擔少量負債,償還其資本與利息支出均無問題,這一階段稱為對沖性融資。第二階段,他們擴展其金融規模,以致只能負擔利息支出,這一階段稱為投機性融資。第三階段,即龐氏騙局,他們的債務水平要求不斷上漲的價格水平才能安然度日,可以稱為龐氏融資。

主要貢獻

始於2007年的金融危機和“大衰退”(Great Recession)被廣泛地解釋為一場明斯基式的危機,隨之而至的金融體系崩潰和深度的經濟衰退也被認為是對明斯基關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確認。
新自由主義增長模式開創了一個工資停滯和收入不平等擴大的時代。代替工資增長對需求支持的是債務和資產價格提高。這種安排是不可持續的;但是在金融創新、管制放鬆、管制逃脫以及不斷增長的金融風險嗜好的共同作用下,這一體製得以在一個超出人們預計的時期內避免了經濟停滯趨勢。泡沫和債務限額的難以預料讓這一體制的批評者對其終止的預判失準。 這些延緩機制與明斯基金融不穩定假說的論證是一致的。

理論局限

明斯基的分析僅僅集中在“排他性的金融市場”,並沒有很好地解釋經濟和金融之間的關係。雖然他在對金融危機周期性性質的描述上超過了他人,但這種描述與長期經濟趨勢的關係畢竟並不清晰。儘管明斯基清楚地意識到,金融的反覆無常日益成為現實,但他卻沒有考察金融的長期增長問題,實際的經驗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很少,因此,他未能發展可稱為經濟“金融化”的理論,即經濟重心從生產向金融的轉移。他也沒有考察經濟停滯問題,即居於體系中心地區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緩慢增長,而馬格多夫和斯威齊正是把經濟停滯作為經濟重心從生產轉向金融的原因。1987年股市崩盤後,明斯基確實提到過,“資本主義再次發生了變化”,演進到一個非常容易發生金融危機的“貨幣管理資本主義”的新階段。然而,這一論斷從未擴展為一個連貫的分析。
研究長期發展趨勢的金融化理論的匱乏,連同明斯基反覆主張的,類似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債務型通貨緊縮不會再次發生(藉助於大政府和中央銀行最終貸款人功能)的觀點一起,成為試圖將他的模型套用於這幾年金融大崩潰和大蕭條的各種努力的主要絆腳石。同時,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設涉及的幾乎完全是短期的周期性現象,只是一個“明斯基時刻”,而不是作為一種發展趨勢。這個事實使他的分析更易被主流理論家們所接受——他們最關心的是證明經濟會在政府的輕推下迅速反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