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應王殿壁畫,元代戲曲壁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應王殿壁畫
- 性質:戲曲壁畫
- 朝代:元代
- 位置:繪于山西洪洞縣明應王殿南壁東側
明應王殿壁畫,元代戲曲壁畫。
明應王殿壁畫,元代戲曲壁畫。壁畫簡介 明應王殿壁畫,元代戲曲壁畫。繪于山西洪洞縣明應王殿南壁東側。由於明應王殿與廣勝寺下寺相鄰,故曾被稱為“廣勝寺壁畫”。明應王是元明時當地著名水神,舊時每年三月十八日和中秋節多有廟會戲...
據史載,元代的大都和山西平陽一帶,戲曲演出活動十分活躍,這幅洪洞明應王殿元雜劇壁畫對研究元代戲曲形式具有重要價值。畫作基本資料 作品簡介 【名稱】洪洞明應王殿元雜劇壁 【收藏】現藏明應王殿在山西洪洞縣境內,俗稱水神廟 文物...
水神廟的壁畫,不只是戲劇壁畫“絕”,殿內其餘不同內容情節的十多幅壁畫,都引起了考古工作者、藝術工作者和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和重視。通常人們所說的廣勝寺壁畫,實際上就是水神殿(明應王殿)的壁畫。因為上寺、下寺各殿內...
刻劃細緻入微。用色以石青、石綠、朱朱、銀硃、土黃等色為主,間有用黑色描繪服飾。畫面富麗渾厚,深沉古樸。畫壁製作,用黃土、細砂、棉絨和泥抹面,壁面素質無白灰。現在所說廣勝寺壁畫,實際上是水神廟明應王殿壁畫。
本書收錄了稷山青龍寺、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汾陽聖母廟的壁畫。青龍寺壁畫承唐代以來正統人物畫的造型、用線和著色原則,以雄健渾厚的表現手法塑造宗教人物,使整幅壁畫充滿崇高、神聖精神內含。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壁畫所繪內容是祈雨、...
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明應王殿內的元代雜劇壁畫,壁畫中的主角是女藝人忠都秀,演的什麼戲,不太清楚,但人物裝扮和舞檯布置都很清楚。從壁畫上看,元雜劇的化妝,是在宋雜劇、金院本的化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前排的五個人,除了左起第...
河南偃師、溫縣宋墓雕磚、山西稷山金墓雕磚、侯馬金墓小舞台和磚俑、南宋雜劇人物畫、山西芮城石槨線刻畫、新絳元墓雕磚、洪洞明應王殿元雜劇壁畫、江西鄱陽瓷俑以及山西的金元戲曲舞台等文物,保存了雜劇、南戲演出和樂隊伴奏的形象...
儀門,亦稱獻殿,為明代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東西面寬三開間,進深四椽,殿內無塑像。元代壁畫 水神廟明應王殿內四壁牆上繪滿了水神廟元代壁畫,內容為祈雨降雨圖及歷史故事。畫面由南壁西面起,有一身材...
元大德九年(1305)重建下寺大佛殿。元延祜六年(1319)移址重建水神廟。元泰定六年(1324)繪水神廟壁畫。元至正二年(1342)重建下寺地藏殿。明洪武三年(1371)修建水神廟之三門應門廂房。明洪武十二年(1380)水神廟修建工竣。
戲台與後台的戲房用“鬼門道”相通供演員進出,戲台與戲房之間用“神巾爭”隔起來,它的上面畫著神像(見山西洪洞霍山明應王殿壁畫雜劇作場圖)。 3.觀眾席分為神樓、腰棚。神樓是正對著戲台而位置比較高的地方,放著供奉的...
另如金代早期的磚雕,是淨醜居中(見稷山馬村金代段氏墓群雜劇磚雕),而金晚期磚雕則以末色居中(見侯馬董氏金墓戲俑)與山西洪洞明應王殿元雜劇壁畫相似。從這些文物所描繪的演出形象來看,雜劇藝術的腳色裝扮已經形成一定程式化的規格...
山西省洪洞縣霍山明應王殿壁畫里的忠都秀戲班,見於畫面的一共11個人,其中4人為伴奏人員(後排左起第二人雖擊杖鼓,但也戴假髯、畫濃眉,可見是角色和樂隊兩兼)。山西省運城市西里莊元墓壁畫裡的戲班也是11人,其中5人操縱樂器。山西...
1聖母殿。媧皇廟聖母殿內的媧皇聖母壁畫是該廟最為精華的部分,是清代壁畫中的上乘之作。總面積達71.17平方米。畫面採用通景式構圖,利用建築、樹木將人物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勾線填色,略有渲染,顏色以礦物顏料朱、青、綠、白、黃...
據考證舞樓創建於元泰定元年(1324),從斗栱題記看,與洪洞廣勝寺明應王殿的戲劇壁畫為同時期建築。喬澤廟供奉著喬澤神,即山水神。舞樓坐南面北,平面近方形。其面寬9.4米,進深9.35米,台前及兩側前部十分寬敞明亮,可供觀眾...
洪洞廣勝寺明應王殿元代戲劇壁畫 運城西里村元墓戲劇壁畫 新絳吳嶺莊元墓戲劇磚雕 右玉寶寧寺明代水陸畫中戲劇人物 稷山馬村8號金墓戲劇磚雕 侯馬金代董氏墓舞樓戲俑 稷山苗圃金墓戲劇磚雕 稷山馬村5號金墓戲劇磚雕 稷山化峪2號金墓...
1908年上海的新舞台採用寫實布景之後,戲曲改良家遂把門帘台帳稱之為“守舊”。 保留 編輯 門帘台帳 保留的最早的台帳形象,見於山西洪洞縣明應王殿的元代戲曲壁畫(見彩圖)。這是一整塊幕幔,沒有門帘,以捲起幕幔的兩端供演員出入。幕...
這個特點的形成過程,從山西明應王殿的元代戲曲壁畫(見彩圖)可知,14世紀20年代的戲衣中還沒有水袖,而只是襯衣的袖子稍長,露在行頭外面。後來的演員發現這種襯衣袖子不僅可以保護行頭,還有利於歌舞表演,就把它放長了,並且索性把...
3.明應王殿壁畫 南壁牆東面是幅價值連城的戲劇壁畫。這幅壁畫完成於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畫面上橫楷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畫面寬311公分,高524公分,有演員11人,七男四女,其中一女演員正在幕後探頭觀望,形象地...
霍泉水神廟之明應王殿 明應王殿之元代戲劇壁畫 『趙城金藏』巷首 釋迦說法圖及經文 題詞 洪洞縣《廣勝寺志》序 《廣勝寺志》序 目錄 廣勝寺紀略 歷史沿革 佛事活動 主要殿塔 建築藝術 《趙城金藏》始末 《趙城金藏》溯源 發起與...
戲曲舞台上,生、淨、末、醜各行角色所戴的髯口,是代表人物面部的兩腮和頦下部分生長的鬍鬚的象徵物。髯口,戲曲中各式假須的統稱。又稱“口面”。用氂牛毛或人發製成。從山西明應王殿元代戲曲壁畫來看,早期的髯口似用細繩所拴...
戲台與後台的戲房用“鬼門道”相通供演員進出,戲台與戲房之間用“神巾爭”隔起來,它的上面畫著神像(見山西洪洞霍山明應王殿壁畫雜劇作場圖)。3.觀眾席分為神樓、腰棚。神樓是正對著戲台而位置比較高的地方,放著供奉的梨園...
著名的山西洪洞縣元泰定二年(1324)明應王殿忠都秀作場壁畫,前排 5人,自左至右為引戲、副淨、裝孤、副末、末泥。這5個角色為雜劇或院本中的主要角色,即所謂“五花弄”。金元時期仿木建築雕磚墓的構件,有的是成批生產的,按不...
洪洞廣勝寺明應王殿元代戲劇壁畫 稷山馬村金代段氏5號墓戲劇樂俑磚雕 稷山馬村金代段氏1號墓戲劇樂俑磚雕 稷山馬村金代段氏4號墓戲劇樂俑磚雕 運城西里村元墓戲劇壁畫 清代報賽、蘇腔、土戲碑記 平遙縣雙林寺明代三弦壁畫 繁峙靈岩...
從山西明應王殿元代戲曲壁畫來看,早期的髯口似用細繩所拴,三綹髯、滿髯都較短,緊貼面頰,接近寫實。後來改用銅絲作掛鈎,趨向誇張、裝飾,式樣上也逐漸豐富。髯口的改進,同演員注意利用髯口做種種身段動作以刻畫人物的情緒、性格有...
從山西明應王殿元代戲曲壁畫來看,早期的髯口接近寫實,後來用銅絲作掛鈎,趨向誇張,裝飾,式樣上也逐漸豐富。髯口的改進,同演員注意利用髯口做種種身段動作以刻畫人物的情緒、性格有關,並由此形成“髯口功”。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
至於前後台分割的帳幕,在洪洞廣勝寺水神廟明應王殿的元代壁畫中可以看到。但這種建造方式,在元代中後期的東羊、曹公戲台上發生了變化,將兩面山牆全部砌起,而觀眾也就從三面觀看變成一面觀看了。這種構造方式在明清以後的戲台上基本...
此外,還發表了《元雜劇演出形式的幾點初步看法——明應王殿元代戲劇壁畫調查札記》、《中國戲曲舞台藝術在十三世紀初葉已經形成——金代侯馬董墓舞台調查報告》、《平陽戲考》、《南戲三考》等百餘篇論文。圖書目錄 原序 第一章南戲...
附:明應王殿元代戲劇壁畫新探 第四章 從案頭到場上 第一節 元雜劇中的程式化用語“看有甚么人來” 第二節 “折”的演變 ——從元刊雜劇到明雜劇 第三節 明代文人雜劇 ——專為案頭閱讀而設的劇本 第四節 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