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戲曲舞台上常用的一種襯幕,又稱“堂幕”、“台幔”。門帘掛在面向觀眾的上場門和下場門上,演員出入要由檢場人掀起門帘;台帳則掛在上下場門之間。1908年上海的新舞台採用寫實布景之後,戲曲改良家遂把門帘台帳稱之為“守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門帘台帳
基本信息,保留,用法講究,
基本信息
又稱“堂幕”、“台幔”。門帘掛在面向觀眾的上場門和下場門上,演員出入要由檢場人掀起門帘;台帳則掛在上下場門之間。其基本作用是:①劃分前台與後台,把與戲無關的後台雜事加以隱蔽,起淨化舞台的作用,避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②在門帘台帳上往往有各種繪畫或圖案裝飾,起美化舞台的作用。有些戲台不用台帳,而用板壁、槅扇或屏風,作用與台帳同。1908年上海的新舞台採用寫實布景之後,戲曲改良家遂把門帘台帳稱之為“守舊”。
保留
現在保留的最早的台帳形象,見於山西洪洞縣明應王殿的元代戲曲壁畫(見彩圖)。這是一整塊幕幔,沒有門帘,以捲起幕幔的兩端供演員出入。幕幔以黑色為底,滿綴黃色雙錢形圖案。中間掛有兩幅彩畫:一幅畫一張牙舞爪的蛟龍;另一幅畫一壯士,張臂舉劍,作追斬蛟龍狀。這兩幅畫所表現的,可能就是水神明應王的事跡之一,以作為這次酬神演出的一種裝點,並非一般戲曲演出的通例。近代以來,門帘台帳採用緞地刺繡,趨向華麗。一些著名演員如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競相在裝飾上標新立異,作為突出自己的演出風格的一種標誌。舊時也有利用門帘台帳作商業廣告的,違背了淨化、美化舞台的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已把此種陋習革除。近30多年,一般都以素色百折幕替代門帘台帳,演員改由側幕出入;在素色襯幕上,間有用圖案裝飾的。從門帘台帳到素色百折幕,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不把演出場所改變為具體的劇情地點,從而適應了戲曲保持舞台空間高度靈活性的特殊需要。但素色百折幕作為戲曲的傳統演出形式中常用的襯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從觀眾席上看去,它有許多強烈的垂直線,從空而降,落在表演者身上,頗不美觀;二是襯幕的色彩和裝飾如何更有助於突出表演。這些問題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解決。
用法講究
自清代、中華民國以來,雜耍園子內設掛布的較多,顏色多用藍、土黃、竹布色或深綠。掛布有兩種製法,一為布上每隔約十厘米間距疊一褶,掛布上方縫有白布筒(供穿繩用),掛置舞台後面,做前後台之隔;一為無褶白色掛布,布上書寫雜耍園子的名稱。
戲園(劇場)的門帘台帳比較講究,均以綢緞料為底,多為粉、橙、橘紅、綠色,繡上的圖案以花鳥居多,有“丹鳳朝陽”、“百花鬥豔”、“百鳥朝鳳”等。
堂會(宅門)演出時,門帘台帳要隨本家兒邀請演出的目的而定,如壽誕則選用“八仙慶壽”,洗三或滿月則選用“蓮笙貴子”(寓意“連生貴子”)、“麒麟送子”,升官則選用“加官進祿”等吉祥圖案。選用門帘台帳的圖案、色彩要儘量符合本家兒要求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