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儒學案
- 作者:黃宗羲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明儒學案》是清代黃宗羲創作的一部系統總結和記述明代傳統學術思想發展演變及其流派的學術史著作。全書一共62卷。《明儒學案》以王守仁心學發端發展為主線,首篇《師說》提綱挈領全書。全書一共記載了有明一代210位學者。《師說》...
《明儒學案》的中心是關於王守仁的《姚江學案》及王門諸學案,它們在篇幅上幾乎占全書一半。這雖體現了黃宗羲尊崇王學的立場,但也客觀反映了明代學術思想發展的總體面貌。黃宗羲對東林黨人和其師劉宗周倍加盛讚,“數十年來,勇者燔妻子,...
《《明儒學案》研究及論學雜著》是一部由朱鴻林所著書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本書的大部分篇幅為學案研究,而更以《明儒學案》的研究為大宗。《明儒學案》研究是作者多年的學術興趣所在,用力最多,對《明儒...
明儒學案-民族文化再覺醒 《明儒學案-民族文化再覺醒》是1995年時報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明儒學案:民族文化再覺醒》是一部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武。內容簡介 明代儒家學者中的各位人物,不論他們的實際遭遇如何,都或多或少自覺或不自覺地,曾經由自然生命向再造生命的路途上默默地走過。本書是黃宗羲《明儒...
《經典通識講稿-《明儒學案》選講》,本書是作者2008年為第二屆通識教育講習班所作《明儒學案》專題講課的講稿。本書收入兩百多位明代儒者的傳記與論述,是公認的“國學必讀之書”。本書在詳細介紹《明儒學案》成書年代、版本流傳...
《明儒學案點校釋誤》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鴻林 內容簡介 朱鴻林教授畢業於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史學系和研究所後,留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84年獲得該校東亞學博士學位。之後曾任職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研究員、臺灣...
《東林學案序》是清朝黃宗羲《明儒學案》中的一篇文章。原文 今天下之言東林者,以其黨禍與國運終始。小人既資為口實,以為亡國由於東林,稱之為兩黨。即有知之者,亦言東林非不為君子,然不無過激,且依附者之不純為君子也。終是...
誠如黃宗羲所說:“有明學術,從前習熟先儒之成說,未嘗反身理會,推見至隱,所謂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明儒學案·姚江學案》)這種“述朱”風氣因科舉制度而得到強化,廖燕說:“明制:士惟習四子書,兼通一經,試...
學案體史籍,是我國古代史家記述,學術發展歷史的一種特殊編纂形式,其雛形肇始於南宋初,葉朱熹著〔伊洛淵源錄〕,而完善和定型則是數百年後,清朝康熙中葉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它源於傳統的紀傳體史籍,系變通〔儒林傳〕、〔藝文志〕,...
以薛瑄為明儒之宗。於陳獻章則頗致不滿。雖收王守仁於正集。而守仁弟子。則刪汰甚嚴。王畿王艮。鹹不預焉。其持論頗為淳謹。初黃宗羲作明儒學案。採摭最詳。顧其學出於姚江。雖於河津一派。不敢昌言排擊。而於王門末流諸人。
《四朝學案人名索引》是張明仁編寫的工具書。內容簡介 學案是專記學術源流與學說的資料彙編,其中也有學術人物傳記。《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宋學淵源記》、《國朝漢學師承記》及《清儒學案小識》,是宋、元、明、清四朝哲學...
出自《明儒學案·自序》: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心指思維器官,《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亦指認識作用,王守仁說:“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本體指本然狀態,王守仁把天理、良知...
《儒藏(精華編一五五)》,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明儒學案》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思想家黃宗羲先生撰寫的,它是我國第一部完整而系統的斷代學術史專著。全書六十二卷,共立十九個學案,論列學者二百一十六人...
氣和心是統一的,有氣就有心。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關於心氣關係的命題。語出《明儒學案·河東學案·薛思庵學案》。在理氣論上,黃宗羲主張理氣合一,明確肯定:“大化之流行,只有一氣充周無間”(《南雷文定·與友人論學書》),“覆...
《節本明儒學案》是節錄《明儒學案》中的修身言論而成,但此書絕非是原書的簡略本。《明儒學案》現在學界和讀者一般是把它當做學術史著作,或者是資料的彙編來使用,而黃宗羲原來的目的之一“示讀者以入道之門”(梁氏語)則湮沒不...
其中陽明心學最著名者六人,據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概念演變 “心學”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安世高所譯《大比丘三千威儀經》,其義為佛教...
認為“官輦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於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德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齒也”(《明儒學案·東林學案》)。常諷議朝政、裁量人物,主持清議、抨擊閹黨,被...
”(《明儒學案》卷五十《肅敏王浚川先生廷相》)理只是就氣之條理而言,非別有一物。“抑知理氣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則謂之氣;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則而言,則謂之理。蓋一物而兩名,非兩物一體也。”(《...
識仁是漢語詞語,出自程顥的《識仁篇》。出處 《宋元學案 》《識仁》《宋元學案》,共100卷,最早為明末清初黃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宗羲完成《明儒學案》後續修此書,僅成17卷並序而卒,其子黃百家續作,又成8卷,後由...
其中最著名者六人,據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即黃省曾)、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代表人物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會稽餘姚人(現屬寧波),...
強調“靜攝、默識自心”,“每少有馳散,便攝歸正念,不令遠去”(《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六》),“存久自明”,不須窮索。著有《易學》、《易說》、《經世要略》、《學易齋集》等。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萬廷言字以忠,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