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歌(北宋歐陽修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日本刀歌》是宋代詩人歐陽修的一首詩。其內容通過讚揚當時日本出口的寶刀作為鋪墊,從側面悲嘆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我國一部分國學文化的流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日本刀歌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歐陽修
詩詞原文,寫作背景,焚書坑儒,作者簡介,注釋和譯文,譯文,單字拼音,相關資料,世界三大名刃,日本刀的歷史,上古時期,太刀時代,室町以後,對始皇的誤解,

詩詞原文

《日本刀歌》
宋朝 歐陽修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閒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
日本刀日本刀
其先徐福詐秦民,採藥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辭藻。
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
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蕩無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銹澀短刀何足雲。

寫作背景

宋代,中日官方和民間交往不斷,有力地推進了兩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特別是中國自唐末、五代變亂以來,漢籍缺逸頗多。日本入宋僧每攜經疏至宋以補闕。先後贈《鄭氏注孝經》、《越王孝經新義》、《大乘止觀》、《方等三昧行法》和《夫台直言》等經典。
隨著日本鎌倉時代武士的興起,刀劍甲冑的製造有空前進步,日本刀劍大量輸入宋朝,很受中國人的珍視。宋代亦從日本進口摺扇、螺鈿工藝品、紡織品等,以精巧見稱。
歐陽修觸景生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日本刀歌》,抒發自己對日本及徐福渡日的感慨。詩中首先讚揚來自“滄海東”日本國的寶刀,製作精緻,裝飾漂亮,可降妖去邪。接著肯定了徐福東渡傳播先秦先進文化給日本人帶來了福祉。不但“至今器用皆精巧”,而且“士人往往工詞藻”。最後,對徐福東渡帶去部分中國古籍,“逸書百篇今尚存”、“先王大典藏夷貊”感激涕凌,大發“銹澀短刀”與“逸書百篇”相比“何足雲”之感慨。這裡表明作者已認為徐福東渡最終抵達日本。
歐陽修在所詠《日本刀歌》中,不但再次明確肯定了徐福東渡的滯留地是日本,而且還第一次將徐福東渡的傳說與中國秦朝秦始皇焚書事件聯繫起來,認為正是徐福在秦始皇焚書之前齎書東渡,才使日本保存了中國失佚的《尚書》百篇。 歐陽修的“齎書說”,也許是當時已經流行的一種傳說,也許是文人歐陽修的一種主觀想像,現在我們對此都不得而知。不過這個說法,後來在日本卻是產生了很大影響。如1339年日本南朝重臣北親房著《神皇正統記》,就將《日本刀歌》所記徐福齎書東渡日本說當作信史加以記載,並且認為由於中國秦朝的焚書坑儒,“孔子全經唯存日本矣”。近年來,有個名叫鈴木貞一的學者,通過潛心研究據說是中國先秦典籍的《宮下文書》,甚至統計出徐福當年攜帶到日本的書籍共有儒家經書1850卷、其他典籍1800卷,認為這大致囊括了當時中國所有的重要典籍。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1037—1101)作《驪山三絕句》,南宋文學家劉克莊(1187—1269)作《又追和坡韻一首》、《固窮》等詩篇,也都對徐福東渡之事給予記述歌頌。

焚書坑儒

提到這裡需要說明一個問題,雖然徐福攜帶不少當時經典抄本,尤其是儒學抄本到達日本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政策。但是中國本土的經典並未因為坑儒政策受到太大的影響。原因有如下幾點:
  1. 周王朝的書庫是收入經典最多的地方,其掌管老子在周王朝衰落後便攜書出走,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並收徒當時的守關為弟子關尹子。此處均是可以考證的。
  2. 周王室書庫的掌管老子,在當時名聲廣播,其原因不但和其超高的智慧有關,同時也和其職位有關。在當時的亂世各種思想百花齊放,其中周王室的藏書以及收錄工作是有想到重要貢獻的。這也是諸多經典引用和老子的對話,比如最知名的就是孔子拜會老子的典故。可見老子當時廣開言路,也因為職位之便,廣交善友。其中的重要交友方式就是書籍的抄錄和借閱。以此可見周王室書庫作為我國重要經典的一個集結地,發揮了廣泛交流和散播經典的作用。
  3. 類似老子的人物很多,比如耳熟能詳的的鬼谷子也是藏書大戶,鬼谷子收徒五百之眾,其知名的如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皆是當時名聲遠播的重臣,並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鬼谷子贈予的寶書。比如孫臏得到了鬼谷子贈與的《孫子兵法》。以此可見,鬼谷子藏書的質量非同小可。
  4. 秦始皇焚書坑儒並非一時興起,當時儒學經典算是國學文化中最為龐雜的部分,儒學負責各地禮法,這對保留各地特色有極大的貢獻。同時儒學對治國的各種主張也是名目繁多。但是這對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決心來說是個不小的障礙。為了統一禮法制度包括貨幣、度量等單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的政策也是非常手段,但也有其鮮明的政治目的。這和秦國以兵權併吞諸國這樣簡單粗暴卻在當時有效的手法一脈相承。
  5. 秦始皇焚書坑儒目的是儒並未主動設計其他領域,比如易經是被保留的,同時其他的醫術,工匠書等技術類書籍並未被燒毀。這可以從秦國乃至後世的醫學,建築等領域考證,並沒有明顯的歷史斷帶。同時理性的講,就是針對儒家經典,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政策貫徹力度是值得思考的。如果說秦始皇下令全國焚燒儒書,那么中國天下每本儒書都被燒毀了,這種假設不但是不理性,甚至是失去理智的。至於儒學經典為何後來逐漸變少,其原因不能全歸罪在秦始皇身上。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各地風俗都趨於統一化,貨幣、度量、禮節都逐漸收斂統一。自然保留各地原始禮法的儒學經典也逐漸失去了實用價值。同時儒學中關於治國的大量論述有餘執政的秦始皇並不採納,所以也逐漸失去了市場。以此自然逐漸失去了流通抄錄的價值。

作者簡介

歐陽修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兄弟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在滁州時,自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歐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艷曲,謬為公詞。
歐陽修歐陽修
文學造詣
歐陽修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詞集名。北宋歐陽修作。三卷。南宋羅泌編次。收入《歐陽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單行本。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改題《六一詞》,僅一卷,據前本而有所刪節。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編》六卷,多有《近體樂府》未收之詞。公集三代以來金石刻為一千卷。代表作有《醉翁亭記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闢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

注釋和譯文

譯文

昆吾山是那樣的遙遠,與中土不再相通,只留下了昆吾寶劍削玉如泥的傳說。如今有日本國出產的寶刀,江浙的商人在大海的東面得到了它。香木做的刀鞘上貼著魚皮的紋飾,白色的刀身與黃色的銅刀鏃裝套在一起。喜歡的人用一百金的價格買下它,佩戴在身邊可以祛除妖異災禍。聽說那國家是在一個大島上,土地肥沃風俗也好。從前徐福騙了秦王,來這裡採藥便一去不歸,帶來的童子也變老了。帶去的工匠也把製作技藝傳給當地人,到現在,那裡的手工物件都很精巧。它從以往的朝代就與中國有了朝貢往來,士子文人也能作詩歌辭藻。徐福出發時秦朝還沒有焚書,所以還有不少古文典籍留存在那裡。可是卻嚴令禁止傳回中國,沒有人能見識。先代聖王的典章收藏在蠻夷之地,大海浩瀚不可逾越。想起來就使人激動不已痛哭流淚,相比之下,這銹鈍的短刀有什麼稀奇的啊。

單字拼音

鍮 (tōu) 丱 (guàn , kuàng) 貊 (mò)

相關資料

日本武士刀簡介
不管是否願意,目前世界公認第三位(有說法是第一位,也有說法是第二位)的名刃是日本刀,而不是中國的唐刀。唐刀作為中國冷兵器發展的高峰不僅伴隨著唐帝國的建立、昌盛、榮辱悲歡,也成功的影響了亞洲部分地區冷兵器文化,其中儀刀和橫刀發展成為以後的佩刀;儀刀向東流傳到高麗,並進化成為其本民族的冷兵器;向西南則成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後的演化中成為宋掉刀,其變化出的來數種長刀都為後世流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失許多制刀工藝失傳,中國刀走上了追求廉價且工藝簡單易於大規模裝備的路線,而由唐刀演化而來的日本刀卻日趨精良。明朝倭亂時,明軍裝備的單手廉價腰刀已經無法和倭刀相對抗,而被直接削斷。個人感覺,日本人無論做什麼都有劍走偏鋒和世界第一以及獨具自身特色的習慣和能力,做刀當然也不例外。
日本刀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世界三大名刃之一。雖然日本刀起源於日本本土,早年有受唐儀刀的影響,但是在日本本土隨著戰爭的錘鍊,姿態和鍛造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徹底脫離的中國唐刀的影響,發展成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由於日本本土的資源相對匱乏,鐵礦和高溫燃料的不充足,鋼鐵的性能受到限制,為了解決刀刃鋒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時具備非常鋒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適當的彈性,日本刀開始採用三明治式的鍛造技術(刀體分為脊鐵、皮鐵、芯鐵、刃鐵;脊鐵和皮鐵只能算作中碳鋼;可以充分展現鑄造匠師的技巧及手法,強化美術觀感。芯鐵算作低碳鋼;目的在於為刀劍提供一定的柔韌性。刃鐵則是高碳鋼;除了實用性外,還是流派鑑定的重要依據。)由於使用材料的性質不同,在淬火的時候金屬內部產生的應力不同,刀刃開始變的有弧度,從此日本刀逐漸徹底脫離的中國唐刀的影響,發展成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
日本武士刀歷史淵源
我國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兵器製作不不乏精良作品,如重見天日之吳王劍與越王劍,至今我國仍難解其繁複之鍛造過程。進入鐵器時代亦不乏精美作品,唯因我國素有入土陪葬習俗,鐵器特性與銅器相反,鐵器一旦入土大多鏽蝕殆盡,因此我國傳世之精良鋼鐵兵器為數極少,日本鮮有入土陪葬的風俗,加以日人勤於保養等因素,所以其傳世兵器為數不少。日本刀最早起源於日本本土,早期吸收了我國西漢環頭直刀的精華,至唐朝吸收了“唐大刀”的精華,其後以吸收和融合了的日本刀為基本藍圖,對冶煉方法,淬火技術,造形變化等逐年加以改進,至 倉時代初期(西元第十二世紀 )其兵器之製作已徹底脫離中國刀影響而自成一格,而且對於歷代刀工名錄,各系鍛造方法均做極有系統的整理,其系譜如字典般精確而且查閱迅速。到了明朝冶煉技術已遠超我國,明朝末年日寇不斷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朝廷戚繼光率領大軍圍剿,當時之日寇並非政府軍,而是一群流浪的海盜,每次侵犯我國沿海人數並不多,少則數十人,多則近千人,但朝廷已窮於應付,最後戚繼光發現日寇兵器較明軍優良,於是透過管道向日本購買兵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連戚將軍持刀也改成類似日本刀造形之單手刀,後世稱為戚家刀,如此才得對抗日寇長年邊患。
日本武士刀的製法
刀身製作過程相當複雜,刀身之優劣除了靠刀工的技術外,還要靠幾分運氣,並非完全可以用經驗與技術加以控制。通常一名鍛造師四名助手合力鍛造,歷時約二個月可成一把刀,完工後再交給研磨師研磨。通常用叫做搭搭拉爐來冶鏈鐵礦,提鏈出庖丁鐵與玉鋼,再加反覆摺疊鍛鏈以增其彈性與韌性,就像揉麵粉做饅頭一樣,揉得越到家吃起來越帶咬勁,軟硬適中,回異於機器饅頭。經鍛鏈後以玉鋼為心鐵,庖丁鐵在外,將玉鋼包於其內,庖丁鐵具彈性與韌性做為刀的外皮,玉鋼具有堅硬的特性適合做刀口的材料。鍛造複合成刀型後在下水淬火前覆以一層特製泥土於刀身上,靠近刀背部分覆較厚泥土,依次漸薄而下,刃口處則不包泥土,刀身下水淬火時刀口未包泥土處 ( 刀刃波浪紋部分 ) 直接與水接觸可增加其硬度,包覆泥土部分並未與水直接接觸可增加其韌性與彈性。淬火即所謂的熱處理,其作用使刀身具有良好彈性,使刀口堅硬不易缺口。一把好刀應軟硬兼備,于格斗時刀之兩側具有彈性可吸收化解對方兵器攻擊造成之震力,避免手掌被震麻木而兵器有脫落之虞,而刃口因堅硬的特性不易成缺口,成功的克服了傳統鐵器過軟或過硬的矛盾,使之軟硬兼顧攻守得宜,這是東洋兵器的特性。

世界三大名刃

1、大馬士革平面花紋刃(Damas de cristallisation),俗稱大馬士革刀。為印度、伊朗、阿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等伊斯蘭諸族使用。
大馬士革刀大馬士革刀
2、糙面焊接花紋刃(Damas de Corrayage),俗稱馬來克力士劍 ,為 新加坡、馬六甲、爪窪、婆羅洲、菲律賓等馬來諸族使用。
3、日本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即日本武士刀的全稱。

日本刀的歷史

日本刀起源於日本本土,但吸收和融合了唐刀的精華,唐刀傳入本已經得到漢刀冶煉技藝的日本。日本隨即吸收唐刀的鍛造之法,並加以改進融入了日本刀,再經過日本多年歲月考量過濾等等,成為了今天所見到的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的日本刀。而到唐代之後,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即使存在也遠不如日本刀)。而日本刀以其優良的性能在世界冷兵器中占有絕對地位並享有最好的口碑和名譽。
日本刀的形態,從平安後期,經過鎌倉、南北朝、室町、安土桃山、江戸初期,中期,幕末的推移,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從直刀彎刀的的轉變,直刀適合扎刺,彎刀適宜揮斬,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轉變主要是戰鬥樣式的變遷造成的,從平安末期開始,為適合馬上作戰,刀具不斷被改良。
日本刀的製作,從平安後期到鎌倉時代,出現了大和國,備前國,山城國,相模國,美濃國五大中心、各地名匠輩出。

上古時期

平安時代末期之前的刀劍被歸類為上古刀,刀形有別於現在常見的日本刀,或為直刃,或帶雙鋒。上古刀極為罕見,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日本古墳時代已經出現鐵制刀劍。譬如崎玉縣的稻荷山古墳和島 根縣的造山古墳都有鐵劍出土。從稻荷山古墳出土的“金錯銘鐵劍”製作於公元471年,是為紀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績而作,刀上刻有115個漢字。這個時代的刀劍多已鏽蝕。
7-8世紀以後的刀劍保存比較完整,有名的有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七星劍,正倉院的金銀鈿莊唐長刀等,據考證這些刀劍是多為中國,朝鮮的舶來品。這個時代,吳(中國東南部的總稱)的刀被認為是最好,對此推古天皇曾作詩讚賞。同時外國的鍛造工藝大量流入使得日本的鍛造水準也大幅上升。正倉院藏有一批被稱作為“唐大刀”的上古刀,和被稱作為“唐樣大刀”日本仿製的上古刀。
現在遺留下來的平安時代初期的刀劍數量相當稀少。學術關於日本刀風格的變遷,以及日本是何時怎樣創造出獨特的彎刀等疑問,還未能充分闡明。普遍認為,平安時代中期 (10世紀左右)承平之亂和天慶之亂發生以後,直刀逐漸轉變為彎刀。同時,製作工藝也由平造轉為類似菱形的鎬造刀。製作工藝的改進使日本刀更加堅固而且鋒利。這一過渡期的典型的樣式是刀身刀把為整塊鐵打制而成的“毛拔形大刀”以及帶有鋒兩刃構造並有彎曲刀反的“小烏丸”型刀,毛拔形大刀以伊勢神宮所藏傳為藤原秀鄉使用過的一把最為著名。

太刀時代

平安時代後期,尤其是武士勢力最活躍的“前九年之役”和“後三年之役”時期,武士門第勢力增大,由此日本刀有了大發展。如出產優質鐵礦砂的伯耆國備前國,還有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山城國,大和國等地,出現了不同流派的刀工,這個時候的日本刀主要被用於馬上決戰,所以多為太刀。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源賴光在大江山斬了“酒吞童子”的“童子切”(伯耆國的安綱制,日本國寶),和傳說讓狐狸幫忙打造過的“小狐丸”(山城國的三條宗近制,二戰時被毀)。除了安綱以外,山城(今京都)的三條小冶宗近,古備前友成等,被認為是現存刻有製作者名字作品的最古的刀工。
平安時代太刀特徵為:鎬造,庵棟(いおりむね,Iorimune),小切先,京反,前窄後寬,刀形優美。
鎌倉時代初期日本刀與平安時代末期相似,鎌倉幕府的武家政治體制的確立,使刀劍界十分活躍。後鳥羽上皇甚至設定了御番鍛冶,月月召刀工鍛刀,積極的鼓勵制刀。
鎌倉時代中期,由於重視使用性的結果,刀幅寬,整體寬窄變化小。刀鋒為豬首切先,品質實在刀風剛健。此時短刀製作開始繁榮。
鎌倉時代末期,兩次元軍入侵以及原有政治體制的崩潰帶來的社會大動亂,使得制刀業繁榮。這個時期的日本刀比鎌倉中期風格更加豪放。繼承和發揚了刀幅廣,刀體寬窄變化小的特點,切先也更長了。短刀,刀,太刀都同樣的出現比其他時期更長的特點。
南北朝時代,大量出現了和以往不同的稱為大太刀,野太刀的大型刀。

室町以後

室町時代中期以後,日本刀由刀刃向下佩帶的太刀轉為刀刃向上 佩戴的打刀。由於轉入了和平時期,日本國內刀劍需求量降低,日本刀開始作為貿易品大量生產,因此日本刀的品質開始下降。由應仁之亂再度引發的戰亂,刀劍的需求量又再度膨脹,為適應需求出現了大量的粗製濫造品,使得日本刀的品質更加下降了。
到了江戶時代,江戶(今東京),大坂(今大阪)各地鍛造業繁榮,各地名刀工湧現。隨著太平盛世的持續,日本刀開始盲目追求華美的刃文,漸漸離實用性的本質脫離。另外,這個時代開始鐔、小柄、目貫、笄等刀具裝飾開始發達。
幕末期的騷亂開始後,以水心子正秀等為中心的主張古刀鍛錬法復元派,再度將實戰性強的日本刀製作法發揚。此後的刀被稱為新々刀。正當制刀開始再度繁栄之時,明治維新展開了,1873年開始禁止武鬥,1876年禁止警察,軍人以外的人帶刀的廢刀令出台,日本刀急速衰退。現代則作為一項傳統工藝,古式制刀法仍在各地流行。

對始皇的誤解

對《日本刀歌》的解讀可能存在片面,在這裡有必要解讀一下焚書抗儒的歷史原因。從而理性的解讀秦始皇的政策以及更加理性全面的解讀《日本刀歌》的本意。
秦始皇廢除分封確立郡縣定鼎了中國2000年的大一統。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秦始皇焚書坑儒,打擊奴隸主集團,將六國舊貴族遷往鹹陽。廢除殉葬,從而確立並鞏固中國的封建制度。
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修築萬里長城、修築直道、馳道。從這些對比可以看出,秦始皇焚書抗儒雖然對我國國學文化造成了一部分損失,但是其具有實際的政治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