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陶器蓋殘片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雕塑、造像類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陶器蓋殘片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雕塑、造像
- 材質:陶
- 藏品編號:51742
- 質量範圍:0.01-1kg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撥交
- 完殘程度:基本完整
- 入藏時間:1949年10月1日-1965年
- 規格尺寸:13.8cm*9.4cm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陶器蓋殘片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雕塑、造像類作品。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陶器蓋殘片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雕塑、造像類作品。...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器蓋殘片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器蓋殘片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碗殘片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碗殘片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罐底殘片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罐底殘片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龍山文化(Longshan Culture),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龍山文化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濟南市章丘區)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原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000-46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
陝西龍山文化陶器是陝西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歷史文化 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莊二期文化”,是龍山文化在陝兩地區的特殊類型,屬中原龍山文化的晚期階段。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公元前2300一前2000年。陶器主要是灰陶,多為泥質,有大量籃紋、繩紋。形狀特徵 三足類炊器中,鬲、聾較多,鼎、鬻...
山東龍山文化陶器是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因龍山文化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的城子崖而命名,又稱“典型龍山文化”。年代約公元前2500一前2000年。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陶器已基本使用輪制,器形規整,器壁厚薄均勻。以黑陶為主,灰陶常見。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
這件陶器極似倒置的半個窩頭,大頭兒的孔與被截立面上的孔相通。有人認為這是播種用的耜,有人認為是做陶器的拍子。大頭的平面上圍繞圓孔刻畫著彎彎曲曲的陰線,酷似龍的形象。立面上的圖畫更為複雜,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一幅哺乳圖,一個母親正在哺育襁褓中的嬰兒。你也可以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看看這幅四千年前...
河南龍山文化陶器是河南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河南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在河南地區的特殊類型,其早期以洛陽王灣三期遺址為代表,中期以後崗二期遺址為代表,晚期以河南永城造律台遺址為代表。年代約為公元前2600一前2000年。早期陶器以灰陶為主,有少量黑陶和褐陶。器物多輪制。代表性器形有斜沿夾砂罐、柱狀或乳狀...
典型龍山文化陶器,主要分布於山東、蘇北及遼東半島等地距今約四千餘年。以輪制製作為多。最突出的是黑色、薄而光亮的蛋殼陶,胎薄僅0.1~0.2厘米,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讚譽。典型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蘇北及遼東半島等地距今約四千餘年。因首次在山東章邱龍山鎮城子崖被發現而得名。出...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陶器】龍山文化陶寺類型遺址出土的陶器。陶寺類型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公元前2500一前1900年。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也有夾砂褐陶、泥質褐陶和泥質黑陶。器形有盤、盆、罐、釜、、缸、暈、灶等。平底器和袋足器發達,也有...
在7000年前的龍虬莊遺址發現的泥質黑陶,比龍山文化早了幾千年,可見龍虬莊遺址的文明程度是相當高的。6、因當地無石源,全部石器都是外地的成品輸入(這裡臨近東海縣大熙莊爪墩山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造場),證明古龍虬人具有相當強的商品交換意識和開放意識。7、龍虬莊遺址清理了402座墓葬,最奇特的是發現了7座...
初次發掘遺址文化層厚 6.5米,有一座城牆痕跡,其時代可分為兩期,早期為漢代城牆,夯土築成,夯層明顯,夯窩清晰;晚期為在漢代牆基上的再次加築,一直沿用至近代。城牆下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堆積厚約2米,遺物有3層。上層有漢代繩紋板瓦、筒瓦、泥質灰陶罐、盆等殘片,中層有西周時期夾砂繩紋褐陶片、鬲足等...
東陽店遺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邵原鎮院科村南,東陽店東邊坡上。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處為坡地的農耕地和樹林。調查發現有罐、杯等陶器殘片,以及繩紋紅陶片、薄胎灰陶片、骨頭等。紋飾有方格紋、繩紋、藍紋等,陶質以灰陶居多,其次是紅褐陶。坡南斷壁上有一袋形灰坑,距坡上地表1.5米,灰坑口直徑1.5米...
堯王城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為2—3米,最厚處可達6米。地層堆積以龍山文化層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漢等時代。作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堯王城遺址是一處由大汶口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是一個較早發展起來的聚落,屬山東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文物遺存 堯王城遺址出土的遺物有陶器、...
蚌殼等。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2003年5月,在調查中又新發現新砦二期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東半部,文化堆積較厚約12.5米左右,還發現有灰坑等遺蹟。採集有罐、瓮、碗、澄濾器、三足盤、器蓋等陶器殘片。2008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2月1日立金鐘寨遺址碑。
1991~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李樓遺址的中心區域進行過發掘,證明這是一處內涵十分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2009年9月~2010年5月,為配合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的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汝州市文物局聯合,對輸氣管道所占壓的李樓遺址部分區域進行考古發掘。遺址特點 李樓遺址東西625米,南北713...
白陶鬹形盉,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通高30.8、口徑7.9、流長9.5、襠高6.7、蓋徑8.3厘米,1960年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白陶,夾砂。鳥喙形流上昂,圓唇,粗長頸,有三分襠式大袋足,紐繩式鋬連線頸與腹。口上有蓋,蓋與鬹頸上部各有一小孔,用於穿繩將蓋與器身連線。器身飾...
1972年、1979年,對小谷城故城遺址進行了複查,採集到大量的石器、陶器殘片。遺址特點 綜述 小谷城故城遺址北面約1.5千米處為小涑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遺址歷經史前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至商周秦漢,延續時間長,至今仍有村民居住,被稱為“活著的遺址”。小谷城故城遺址為平原地貌,分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大城東西...
西區發掘所見文化堆積均為龍山文化時期,其上疊壓有西漢時期墓葬6座、灰坑1個,龍山時期灰坑9個。西漢墓均保存完好,龍山文化時期灰坑出土文物有石鏃、石鐮、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陶器片。專家認為,平高台遺址包含有新石器時代、商、周、漢代文化遺存,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多類文化遺存疊壓,對研究漢水流域...
灰坑多為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少部為殷墟時期,極少量漢唐時期。本次發掘、出土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玉石器、骨器,殷墟時期銅器、陶器等不同質地文物500餘件。發掘的殷墟時期遺存為新野首次發現。千年古剎 千年古剎流金歲 一寺多名耐尋昧 新野歪子鎮境內千年古剎---戰台寺, (民國《新野縣修志館縣誌》)卷三...
夾沙黃褐陶鼎、灰陶杯殘片、表里透黑的夾沙陶、漆黑光亮的泥質陶、白陶、紅陶片以及新石器時代陶器中的藝術珍品蛋殼陶,厚度僅1毫米。該遺址器物種類繁多,陶色豐富,造形規整,屬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時期遺址。文物保護 官莊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官莊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
下圓墩遺址位於雲龍山東側坡地上,20世紀50年代調查發現,範圍面積不詳。文物歷史 出土器物均為陶器,有龍山文化的泥質灰陶豆、紡輪、黑陶壺、黑陶罐等殘片;東周時期的幾何印紋硬陶,紋飾有繩紋、回紋、網紋、折線紋、方格紋等。遺址現為建築物覆蓋。遺址表明徐州市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40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
這說明,這段城牆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為“秦置柘縣”提供了“城”的支撐。漢文化區。從北門口往南至原來的朱襄王廟舊址,也就是北湖的北半部。這一帶出土的早期文物大都是漢代、漢代以前和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存,尤其是舊湖東北區挖魚塘時曾出土了漢代的下水管道。這標誌著柘城在漢代已經具有了較大城市...
梁堌堆遺址處於村莊和田野的交界處,其東、南為村莊,西、北為農田,堌堆四壁陡直,堌堆邊緣樹根、文化層裸露,水土流失嚴重。文物遺存 1976年春,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曾在遺址的西側試掘,開了一個25平方米的探方,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陶器殘片,包括新石器時代的泥質紅褐陶鬹、磨光陶罐、陶豆、罐、...
1969年,史官遺址(倉頡陵遺址)經發掘鑽探出土大量磚瓦殘礫、陶器殘片。地下文化被翻出。1999年9月,考古隊對史官遺址進行正式勘察,證實在3萬平方米範圍的地下都存在有規模龐大的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倉頡生活的年代在5000年上下,正好倉頡陵下面的遺址涵蓋了這個時間。1994~2001年,仿照明代樣式重建倉頡陵,建成為...
仰韶文化晚期裝飾品主要為陶環、陶笄及石笄等;龍山時代裝飾品有陶質、骨質和蚌質者三類。主要有陶笄、陶環、骨笄及蚌飾等。生產工具 仰韶文化晚期生產工具主要為骨、角質和陶質者,石質者較少。主要有以尖底瓶殘片打磨成的兩側帶缺口的陶刀、骨錐、石紡輪、鹿角器及骨鏃;龍山時代生產工具以石質和骨質者為...
文化堆積層厚2~3米。該遺址是臨朐縣迄20世紀末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面積較大、文化內涵豐富的一處古文化遺址。所採集的標本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石鏃、石鏟、石斧、夾砂紅陶、黑陶、鼎足以及象徵權勢和地位的蛋殼陶高柄杯殘片等。還有東周文化遺物夾砂灰陶鬲足,泥質灰陶盆、罐、豆等器物的碎片。198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