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斂口灰陶缽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斂口灰陶缽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陶器
- 材質:陶
- 質量範圍:0.01-1kg
- 規格尺寸:高7cm;口徑17cm
- 藏品編號:92554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撥交
- 完殘程度:殘缺
- 入藏時間:2001至今
新石器時代斂口灰陶缽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斂口灰陶缽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泥質灰陶斂口矮圈足不規整陶簋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13.6厘米,口徑20.2~21厘米, 足徑13厘米。泥質灰陶,斂口,口沿處有明顯輪旋痕跡,且與腹部交接處轉折起一道凸棱,斜弧腹,矮圈足。口沿上飾三道凹弦紋,上腹部施四道凹弦紋,圈足上輪旋痕跡明顯,器身形制不規整。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泥質灰黃陶斂口喇叭形矮圈足陶簋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12厘米,口徑17.2厘米,足徑16.2厘米。泥質灰黃陶,斂口,圓唇,淺弧腹,圜底,口腹轉折處有凸棱一道,下附喇叭形矮圈足,並鏤有3個圓孔。文物介紹 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數字博物館 2013年,福建省曇...
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該文化分布於土庫曼斯坦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的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谷器。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制,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麵外還有一些彩陶。從總體文化面貌來看明顯受到西亞新石器文化的影響。
裴李崗文化的陶器也以直口或斂口深腹罐,小口、雙耳壺,敞口、圜底缽、三足缽和碗為主,部分雙耳壺的底部有加圈足或三錐狀足的,並有一些三足鼎和瓢形器。器表紋飾以簚紋或劃紋較多,很少見繩紋。陝西西鄉李家村、滑縣老官台、元君廟、寶雞北首嶺和甘肅泰安大地灣等地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出土的陶器,雖然也...
內含比較豐富,紅陶約占80%。出土器物有紅色、灰色夾砂陶鼎、夾砂陶罐、紅陶大型夾砂器、斂口缽、盆、束頸瓶、高領罐、曲腹缽、盆等。除夾砂器物為手制外,其餘為細泥慢輪製作。採集標本有:根部有指窩紋錛狀、鴨嘴狀,外有曲槽乳釘狀鼎足。此處為新石器時代仰韶中、晚期文化遺址。
[1] 中文名 秦灰陶缽 館藏地點 平涼市博物館 所屬年代 秦朝 類別 陶器目錄 1 文物信息 2 文物特徵 秦灰陶缽文物信息 編輯 播報 高7.5cm;口徑11.5cm;底徑5.0cm。秦灰陶缽文物特徵 編輯 播報 泥質灰陶。斂口,鼓腹,腹下部內收,小平底。腹上部飾瓦紋。詞條...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7.2厘米,口徑10.6厘米。,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7.2厘米,口徑10.6厘米。夾細砂黃陶,斂口,圓唇,微鼓腹,圜底,頸部有凹弦紋兩道,通體飾交錯繩紋。基本保存完整,僅在上腹有兩小處破損缺失。出土...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9.6厘米,口徑17厘米。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9.6厘米,口徑17厘米。夾砂灰黃陶,侈口、方唇,寬折沿,沿面斜直內凹,束頸、鼓腹,中腹有凸棱一道,外飾交錯繩紋。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
陶豆為古代陶製食器,形似高足盤,或有蓋,用於盛食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盛於商周,距今有6000多年。簡介 陶製食器 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淺缽形,高圈足。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缽是新石器時代的陶缽,現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特徵 彩陶缽,高9.6cm,口徑21.3cm。缽斂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漸斂,小平底。橙黃色泥質陶,表面打磨光滑。缽內、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繪紋飾。缽內飾以底為中心的漩渦紋,外壁為波浪紋,口沿為三組菱形格線紋。文物鑑賞 此器造型...
簡單說,陶器工藝品是中國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風格粗獷、樸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瓷器創製於東漢時期,唐代在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上達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明清時代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超過前...
夏縣西陰新石器遺址位於中國北部的山西省夏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西陰村遺址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26年由考古學家李濟主持發掘,它是中國考古學者主持發掘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址簡介 夏縣西陰新石器遺址西北隔鳴條崗近涑水河,東南隔青龍河依中條山,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30萬平方...
梁村遺址,位於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梁村西。遺址面積約2平方公里,該區域到處可見古代陶片。村西北高崖頭斷面上,露出明顯的燒灰層和灰坑,含有豐富的遺存物,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1954年經過初步調查,次年秋進行挖掘。出土的器物有:陶、石、骨器等。梁村遺址是祁縣境內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人類遺址,從其...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河南省汝州市騎嶺鄉大張村。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為紅陶,但器內多為灰色,質地緊密,器形趨於靈巧。有些陶器有彩繪,但紋理簡單。龍山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磨光黑陶為主,灰陶次之。紋飾大多為蘭紋、細繩紋,間有少量的方格紋。器形有高領罐、斂口缽、大口缸、鬲、鼎、深腹缸等。其文化性質...
八里崗遺址,位於河南省鄧州市東郊白莊村北湍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部落遺址,於1957年被發現。八里崗遺址文化層厚3~5米,面積近9萬平方米。揭示遺址的文化層堆積自下而上依次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嶺文化中後期,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晚期地層。共清理窖穴、灰坑500餘座,房屋遺蹟48...
這種陶窯使用的材料和構築形式,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尚屬少見。制陶業方面,以白陶和薄胎彩陶最為突出,代表了 較高的工藝水平。在白陶圈足盤上,通體飾有類似淺浮 雕的印紋,圖案複雜精細。薄胎細泥橙黃色的彩陶單耳 杯和圈足碗,胎厚僅1~1.5毫米,繪以棕紅色的多種紋 樣,顯得精美別致。劃城崗遺址發 現...
廟底溝二期文化遺蹟主要是圓形半地穴式房,遺物以灰陶為主。主要器物類型包括夾砂瓮、缸、折沿罐、釜灶、雙耳壺、高頸瓶、缽、盤、器蓋,以及石刀、錛等。在1926年對西陰村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李濟先生髮現了半個蠶繭,鑑定並確認其是一種家蠶,為中國人在史前新石器時代已懂得養蠶抽絲提供了證據。考古軼事 1927年...
哈休遺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沙爾宗鄉哈休村,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是四川地區已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年3月,阿壩州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馬爾康市文體旅遊局聯合進行了考古拭掘,揭露面積83平方米,發現灰坑等遺蹟十餘處,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蚌器、獸骨等類遺物上...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南陽市社旗縣城郊鄉譚營村南300米處。仰韶中晚期文化遺存。沙河從其南部流過。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00米。遺址內涵豐富,地表可見紅燒土及多種陶器、石塊。石器有斧、鑿、鏃。陶器以泥質和砂質紅陶為主,其次是灰陶、黑陶,多手制。器形有圓錐形及鴨嘴形足鼎、高領罐、斂口缽、寬沿盆、...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彩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
西陰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尉郭鄉西陰村的西北部,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前10000年—前2000年)遺址,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西陰村遺址廟底溝類型文化遺蹟出土遺物包括石、骨、蚌、陶等類,主要器型有釜、灶、夾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斂口缽、斂口瓮、缸、彩陶罐等;廟底溝二期文化遺蹟有圓形半地穴式房址...
新石器時代遺存未發現獨立的堆積,單位,主要是散見於晚期堆積中的陶片,有泥質橘紅陶,器表裝飾細繩紋和紫紅彩。器形有雙耳小口尖底瓶、彩陶缽、夾砂繩紋罐等。文物性質屬西陰文化,與早年曲陽釣魚台遺址發現的同類遺存性質相同,夏商時期遺存的遺蹟主要是灰坑,多作圓形筒狀。出土遺物多為陶器和石器。陶器的陶系...
遺址座落在黃鴨河東岸的河旁高地上,總面積35168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3米。從暴露遺物看,紅陶占75%,夾砂陶約占25%。大部分器物為手制,有盤形鼎、斂口缽、盆、雞冠形器耳、鏤空灰陶豆等。彩陶多紅衣黑彩,生產工具有石斧等。此處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中原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
仰韶文化作為發現遺址最多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出土了豐富的發掘資料,為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仰韶文化的研究,不論是綜合研究,還是專題研究,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遺址發掘 仰韶村遺址被發現後,先後經過1921年、1951年、1980年共三次發掘,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等,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第一次...
20世紀80年代,對碾子坡遺址進行了11次發掘,發現的遺蹟有房址、窯址、灰坑、豎穴墓、瓮棺葬墓、灰溝等。文化內涵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先周、西周、東周及零星的漢、唐、宋時期的遺存,其中仰韶文化遺存被認為是屬於“東莊村類型晚期”。出土的遺物主要有陶器、銅器、石器和家畜骨骼。部分陶器的內、外壁...
陽窪坡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陽窪坡村東寺灘村西南,馬營河北台地處。遺址面積約150×100米,遺址中部有一條自然小溝,將遺址分割成東西兩部,北部緊靠陽窪坡至寺灘村大路,大路對遺址略有破壞,南臨馬營河。遺址西部覆蓋層在平整土地時被移動, 部分遺蹟裸露,遍地見有陶片及...
2005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曹娥江流域史前文化遺址專題調查時確認並發現小黃山遺址下部堆積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年代跨度大,延續時間長。2005年3月22日~8月5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考古挖掘正式進行,發掘面約1000平方米,分A、B兩區,揭示大量儲藏坑等遺蹟,出土石器、陶器等器物數百件和大量陶片標本。遺...
南沙遺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瓜坡鎮南沙村,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至商朝時期的古遺址。1958年、1983年~1984,西安半坡博物館考古隊先後兩次在南沙遺址發倔,清理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遺址。是陝西境內面積較大、堆積比較豐富的商文化遺址之一。清理出房址、灶坑、墓葬、陶窯、灰坑等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