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灰陶缽是秦朝時期的文物,現收藏於平涼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灰陶缽
- 館藏地點:平涼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秦朝
- 類別:陶器
秦灰陶缽是秦朝時期的文物,現收藏於平涼市博物館。
秦灰陶缽是秦朝時期的文物,現收藏於平涼市博物館。文物信息高7.5cm;口徑11.5cm;底徑5.0cm。文物特徵泥質灰陶。斂口,鼓腹,腹下部內收,小平底。腹上部飾瓦紋。...
第八例修復三彩鎮墓獸 第九例修復石雕彌勒菩薩造像 第十例修復伎樂陶俑套7件 第十一例修復石雕天祿 第十二例修復陶鎧甲武士俑 第十三例修復黑釉三彩馬 第十四例修復人物畫像空心磚 第十五例修復三彩馬 第十六例修復陶羊圈 第十七例修復敞口紅陶缽 第十八例修復彩繪陶騎馬俑套12件 第十九例修復秦將軍俑 後記 ...
九功塬遺址 九功塬遺址位於平涼市崇信縣九功村,遺址東西長約720米,南北寬約500米,分布面積約36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1-6米,遺蹟有袋形灰坑、馬坑,遺物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尖底瓶、彩陶缽、石刀,西周、戰國(秦)文化灰陶罐、鬲、盆、盂等殘片。
隨葬品以大量的銅器、彩繪陶器、石器、玉器為主,其它有少量的幾何硬紋陶瓮、陶盆、灰陶缽、小陶罐等以及海貝飾件、金箔飾件等,計400多件。不包括另外編號的2000多件土偶和因腐朽無法記數的漆木器。銅器占大宗,有編鐘一組9件。容器有鼎5件、罍2件、簠4件、豆2件,其它有盉、匜4件、盤、甗、勺、盒等。
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代飯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狀淺而小,不同於盛“飯”的缽,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盤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區別,這是稻作農耕社會派生出來的生活方式,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傳統特點之一。高而穩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視覺效果,又與古人席地而...
出土遺物有彩陶盆、紅陶缽、灰陶鬲、罐、釜、盂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兼有戰國時秦文化遺存。城堡·烽墩 成紀古城位於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南1000米的治平、深溝河交匯處的河谷川台地上。城址疊壓於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上,呈正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西、南兩面城址因河水沖刷已...
灰堆坡遺址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存。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通遠鎮灰堆坡村南。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豐富,其陶質有泥質紅、黑陶和夾砂紅陶,飾繩紋、線紋、弦紋及黑彩魚紋、三角紋、寬頻紋。可辨盆、缽、罐、尖底瓶、葫蘆瓶、陶銼等。1982年列為縣級重點...
灰陶釜 灰陶鼎 灰陶鼎 灰陶敦 石貝骨貝一組 青銅弩機 青銅劍一組 青銅鏃一組 青銅矛兩件 青銅戈一組 青銅鼎 西漢東漢之器物 陶奩 白陶缽兩件 滑石質半兩錢範 半兩與三銖錢一組 漢武帝五銖錢一組 新莽錢一組 原始瓷壺 原始瓷壺 綠釉陶罐 醬釉陶罐 青釉陶罐 原始瓷青釉長頸瓶 東漢五銖錢一組 漢昭明...
《中國工藝美術圖典》是一本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書籍。目錄 一、石杵、石磨盤 七孔石刀 石七首 綠松石鳥飾 黃玉� 青玉雙獸三孔器 玉琮王 玉冠狀飾 青玉項鍊 弧線紋陶盂 尖底陶瓶 人面紋魚紋彩陶盆 幾何紋彩陶盆 網船形彩陶壺 彩陶缽 蜥蜴紋彩陶瓶 罐銜魚紋彩陶缸 旋紋雙耳彩瓶 舞蹈紋彩陶...
黑彩紅陶缽 白陶壺 紅陶鼎 紅陶盆 紅陶銼 灰陶紡輪 灰陶簋 頻亨灰陶罐 灰陶屋 褐釉陶罐 黃釉陶鐘 綠釉陶倉 彩繪陶雞 彩繪陶俑 彩繪陶馬 第五節 瓷器 一、唐代 二、五代 三、宋代 四、金元代 五、制瓷范模 第六節 古錢幣 秦兩音錢 漢五銖錢 漢大泉五十錢範 新莽布泉 高昌吉利錢 唐乾元重寶 ...
泥質陶紋飾以弦紋為主,占40%,繩紋其次,占18%,素麵占17%,還有少量戳印紋、雲雷紋、突棱紋、篦紋、方格紋、乳釘紋、獸面紋和鏤孔等。器形方面,生活器具主要有鬲、豆、簋、罐、盆、甑、甗、罍、瓮、鼎、缽、斝、器蓋、大口尊、斂口尊等。其中以鬲和各種罐最多。生產工具有紡輪、陶拍、彈丸、刀...
隨葬品以大量的銅器、彩繪陶器、石器、玉器為主,其它有少量的幾何硬紋陶瓮、陶盆、灰陶缽、小陶罐等以及海貝飾件、金箔飾件等。銅器有編鈕鐘、鼎、罍、簠、豆、盉、匜、盤、甗、勺、盒、刀、錛、鐮、車軎、馬銜、戟、戈、矛、劍、鏃等380多件。在9件青銅鈕鐘的鉦部和兩件青銅簠的內壁以及一件青銅戟...
在約1—3米的地下文化層,有大量灰坑、灰層、房址、窯穴和陶礫堆積物遺存。層內有獸首,陶片、石器等。生產生活工具主要有石斧、刀、鏟,陶紡輪、陶網墜、骨錐、陶鬲、陶缽、陶環等。由石器到陶器,工具由粗到細,以及房屋的出現,說明在這一時代,黃帝部落不僅能從事狩獵、捕魚的生活,而且能從事農業、手...
老墳崗遺址出士文物有石鏟、石斧、石諧、石鐮、石網墜、骨針、陶鼎、陶罐、陶缽、陶杯等。陶器 陶器以泥質和夾砂紅陶、棕陶為主,均為手制,火候較低。紋飾有繩紋、弦紋、線紋、劃紋、附加堆紋等。其中深腹陶罐、斂口陶缽及鷹嘴飾是關中地區半坡類型常見的器物,雙唇陽尖底瓶、彩陶盆、陶釜形鼎等器物...
現在廣武墓群雖然未發掘,但從墓群西北端被水沖塌的四座墓室看,為磚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壺、陶罐、陶缽、陶奩及五銖錢等,從墓的形狀和出土文物考證:當為東漢時期。新廣武和舊廣武地段,在漢代時屬雁門郡的陰館縣管轄。陰館縣漢景帝三年(公元前 154年)置,東漢時雁門郡治從善無縣(山西右玉境)遷於此...
前、後室均為青磚疊砌的覆斗頂,所鋪地磚遭早年盜墓者嚴重毀壞,室內遺有大量草木灰和木炭屑,後室棺床被嚴重擾亂,南壁有兩處盜洞。隨葬品所剩無幾,只出土少量的陶豆、陶缽、銀簪、銀扣飾、鎏金的銅泡釘、銅飾件、銅釘、鐵棺釘等器物。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和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到現場考查後認為,小...
遺物中產生工具有石斧、石錛、石刀、石鏟、石鏃、石盤狀器、石磨棒等,也有陶刀和骨鏃。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灰褐陶次之,紋飾有線紋、弦紋、附加堆紋及彩繪等,彩陶花紋簡單,主要器形有釜、灶、甑、鼎、盆、瓮、罐、缽、小口尖底瓶等。還有骨錐、針、匕、簪及一些蚌、陶、石等質料...
兒童瓮棺葬只有少數與成人葬在一起,大部分分布於居住區房屋附近,是以瓮和陶盆、陶缽,或陶罐與陶缽相扣合。少數墓內的隨葬品極為豐富。屬於史家類型的墓葬有200餘座,一般為土坑墓,為多人二次合葬。一個坑內常埋葬20多具人骨,多的達七八十具。一般都分排分層頭朝西整齊埋葬。文物遺存 姜寨遺址出土了1萬...
1980年發掘大灰坑二處、房基地面和制陶窯址各一處,遺物有石斧、骨笄、彩陶盆、彩陶壺及鹿角、蚌殼、獸骨等;之後又出土尖底瓶、素麵缽、彩陶缽、平底瓶等完整的珍貴文物。真守村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古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渭豐街道真守村南堡東北、西南側1957年5月31日第二批位於鄠邑區渭豐街道真守...
中國是茶的故鄉和發源地。茶最初為藥用,至西漢成為飲料,有五、六千年歷史。茶具也隨著烹飲方式的變化,由原始土罐、陶缽、盂、茶碗等,經漢唐到明朝,形成至今600餘年形制未變的壺、杯及制茶、飲茶方式。中華民族園展出的茶具徵集於雲南、西藏、江西、新疆、內蒙古及北京等地。展品年代為清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
長武縣博物館館藏文物主要通過徵集、捐贈等獲得,藏品種類有紙、鐵、貝、玉、石、陶和鉛等。截至2019年末,長武縣博物館館藏文物有2027件(套),其中珍貴文物586件(套)。 重要藏品 “唐碑”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虞世南為紀念唐代淺水塀大戰而書丹的碑文,被國家文化部公布為"書法藝術名牌”。藏品保護 長武縣博物館...
陶杯 三門峽市博物館藏有陶杯,如陶器仰韶彩陶罐、仰韶彩陶缽、仰韶紅陶缽、仰韶紅陶燈、仰韶弧淺紋彩陶缽、仰韶雙耳紅陶壺、仰韶雙耳葫蘆口紅陶壺、仰韶格線彩陶缽、龍山單耳繩紋灰。青銅器 三門峽市博物館藏有青銅器,如商代饕餮紋銅觚、商代人字紋銅鬲、商代饕餮紋銅爵、商代雲雷紋斝、春秋伯嘉父銅簋、秦...
位於流沙鎮馬柵村東南龜山。1983年10月,縣文物普查隊發現,從崗頂到山腳範圍約1萬平方米的地表均見到印紋陶片、石器、陶缽。遺址是一處以石奔(石旁)、戈和釉陶、大口尊、折腹豆為隨葬品組合的“浮濱類型”古文化遺存,年代約為商、周之際。紅宮 亦稱革命紀念館、革命文物陳列館,位於流沙人民公園內的革命...
房內南邊的前半部基本上擺滿了各種日常用物,計有陶盆2件、陶缽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鏟2件、石磨棒2件、石球2個;骨魚叉2件、骨鏃、骨笄各1件,還有裝飾品。在一件弦紋罐中還藏著朽爛的糧食。房子的北邊已被破壞,僅在灶坑旁發現一件陶器。由此不難判斷,室內剩下的較大空地就只有北邊...
2、陶器:陶鼎,陶罐,陶缽,陶響盒,陶壺,陶俑,陶豆等。這些文物表明,這一區域有一個較大的戰國墓葬群,目前發現的部分已經不小於10000平方米,而且墓葬出土文物規格等級較高,尤其是兩隻銅壺,絕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甚至普通貴族所能享用的,這裡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屬於楚國,這裡的戰國墓葬只能是楚國王公大臣的...
現在廣武墓群雖然未發掘,但從墓群西北端被水沖塌的四座墓室看,為磚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壺、陶罐、陶缽、陶奩及五銖錢等,從墓的形狀和出土文物考證:當為東漢時期。新廣武和舊廣武地段,在漢代時屬雁門郡的陰館縣管轄。陰館縣漢景帝三年(公元前 154年)置,東漢時雁門郡治從善無縣(山西右玉境)遷於此...
華陽故城出土文物主要有較多的陶片及68件銅、鐵、石、骨、陶等小件文物,有銅鐵、箭桿、秦半兩、陶缽、陶盆、陶罐、陶缸、鐵鏟、瓦當、陶紡輪、圓瓦片、骨簪等器物。銅鏃 銅鏃依箭頭形狀,可分三角、凹槽、挺三種類型,其中三角類型的銅鏃出土的數量較多。其中一支完整的鐵桿銅鏃,通長0.293米。銅鏃為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