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陰村遺址

西陰村遺址

西陰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尉郭鄉西陰村的西北部,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前10000年—前2000年)遺址,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

西陰村遺址底溝類型文化遺蹟出土遺物包括石、骨、蚌、陶等類,主要器型有釜、灶、夾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斂口缽、斂口瓮、缸、彩陶罐等;廟底溝二期文化遺蹟有圓形半地穴式房址及不同形狀的灰坑。遺物以陶器為主,要器物包括夾砂瓮、缸、折沿罐、釜灶、雙耳壺、高頸瓶、缽、盤、器蓋。其它遺物還有石刀、錛等。西陰村遺址發掘出土的半個人工切割的蠶繭標本,為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證據。

1996年11月20日,西陰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陰村遺址
  • 地理位置: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尉郭鄉西陰村的西北部
  • 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
  • 保護級別: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Ⅳ—5
  • 分類號:Ⅰ—5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參觀信息,

歷史沿革

西陰村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前10000年—前2000年)遺址。
李濟發掘西陰村遺址紀念碑李濟發掘西陰村遺址紀念碑
民國十五年(1926年)2月,西陰村遺址被李濟袁復禮調查發現;同年10月15日—12月初,由李濟、袁復禮主持對西陰村遺址進行第一次考古發掘,發掘出半個人工割裂的蠶繭標本,並發掘陶片60多箱,總數為18728塊,其中彩陶片有1356塊。
1994年10月12日—11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西陰村遺址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

遺址特點

西陰村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廟底溝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三里橋類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岡文化;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遺蹟有半地穴式圓形或長方形房址及不同形狀的灰坑,廟底溝二期文化遺蹟主要是圓形半地穴式房址及不同形狀的灰坑。
考古現場(1994年)考古現場(1994年)

文物遺存

西陰村遺址出土有石錘石斧、石刀、石箭頭、石杵、石臼、石球;骨錐、骨簪、骨針、骨環和半個人工切割下來的蠶繭標本等;半個人工切割下來的蠶繭標本是一顆被割掉了一半的絲質繭殼,繭殼長約1.36厘米,繭殼幅約1.04厘米(原繭是一種家蠶,長約1.52厘米,繭幅0.71厘米),繭殼被割去的部分約占全繭的17%,繭殼的切割面平直(石刀或骨刀切開),被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半個人工切割下來的蠶繭標本半個人工切割下來的蠶繭標本

研究價值

西陰村遺址的發掘是中國近代考古學開始的標誌,不僅是第一次由中國人主持的科學考古發掘,也為中國考古奠定了基礎。西陰村遺址發掘出土的半個人工切割的蠶繭標本,為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彩陶彩陶

保護措施

20世紀60年代,西陰村遺址被夏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陰村遺址
20世紀70年代末,西陰村遺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西陰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6月,山西省文物局《關於審批夏縣西陰村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大綱的請示》(晉文物〔2013〕62號)得到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要求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審批辦法》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的有關規定,開展西陰村遺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歷史文化

  • 嫘祖養蠶
中國是絲綢業的故鄉,自古就以“絲國”著稱於世,西陰村遺址則是中國絲綢業的發源地之一。相傳,遠古時代(前21世紀),西陵(西陰村遺址一帶)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叫嫘祖。嫘祖經常到野外採食野果,發現桑樹上有能夠吐絲作繭的桑蠶,就把桑蠶帶回家飼養。嫘祖發明了用繭絲織布,代替了樹葉和獸皮。《通鑑外紀》讚揚嫘祖“治絲繭以供衣服。”《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
嫘祖像嫘祖像

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西陰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尉郭鄉西陰村的西北部一高地(俗稱灰土嶺),北倚鳴條崗,南臨青龍河,西南禹王城8千米,東北距東下馮遺址8千米,南至嫘祖廟一帶,北至灰土嶺邊緣,東至西陰村東一條南北向小路。
西陰村遺址
  • 交通
途經西陰村遺址的公交線路有夏縣公交5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