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碾子坡遺址
- 外文名:The slope of the site
- 所屬:國家級文保單位
- 地點: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
- 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
- 發現時間:1959年
- 所屬國家:中國
- 批次:第七批
-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西周
- 編號:7-0430-1-430
碾子坡遺址
1959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的8個不同地點進行了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積500多平方米,清理古墓葬300餘座,其中先周古墓達200多座,出土文物數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瓮等。經鑑定,碾子坡遺址包含多種不同性質的文化遺存。
主要內涵屬先周文化,約相當古公亶父遷岐之前的遺存。對探討先周文化面貌和特徵,增添了新的資料。《歷史學年鑑》專題刊載,稱為考古新發現。
碾子坡遺址的文化層,是由仰韶居址和墓葬、先周居址和墓葬、西周居址和墓葬、東周居址和墓葬等多種不同的古文化堆積構成的,但主要內涵是先周文化遺存。 先周文化的遺蹟有房基址、窖穴、灰坑和燒陶窯址等數十座。其中房基址約有10多座,分為土窯式和半豎穴式兩類。土窯式房子均屬坑徑5—9米的橢圓形深土坑,穴里一壁向外掏,利用窯頂作掩蔽。
穴底有條出入的土坡道將住室分為兩部分。半豎穴式房子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房子出入口是斜坡道。出土的遺物數量和種類均甚多。
生產工具有斧、錛、鑿、錘、棒、鏟、刀、鐮、陶拍、紡輪、針、錐和磨石等,其中平面近似三角形的石錘斧是先周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另一個特點是工具以石質的居多,陶質的和骨質的次之,銅質的很少,蚌質的尚未見到。這與西周時期大量使用蚌殼製造農具的情況截然不同。
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有瓶、鬲、甑、罐、簋、豆、盂、盆、尊和瓮等,其中以鬲形器為多。
青銅器出土不多,有一件乳紋鼎重約10.75公斤,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重器之一。
其他遺物以先周卜骨的發現最為重要,特徵是有鑽有灼而無鑿,與商代卜骨形制相似。
發現的先周墓葬近80座,墓穴口小於底若“覆斗狀”,與寺窪文化和西周的墓穴形制相似,均為單人葬,仰身和俯身並存。
隨葬品多為陶器,以鬲為常見。
據已掌握的材料分析研究,以及若干個C(14)年代數據加以判斷,碾子坡先周遺址應是周人遷岐以前的文化遺存。
這一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探討和研究周人早期歷史及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