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2年溝里種
葡萄615.6公頃,生產鮮葡萄168610噸。這裡主要種
無核白葡萄,還有
馬奶子、
紅葡萄、
喀什喀爾、百加乾、
瑣瑣等13個品種。其果實成球形、卵形。橢園形等,有的葡萄晶瑩如
珍珠,有的鮮似瑪瑙,而有的綠若
翡翠。那五光十色、翠綠欲滴的鮮葡萄,令人垂涎不止。用無核白鮮葡萄晾制的葡萄乾,含糖量高達60%,被人們視為葡萄中的珍品,新疆葡萄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十分豐富,約600多個品種。有無核白、馬奶子、百家乾、
木納格、黑葡萄、和
田紅、喀什
哈爾、
粉紅太妃等,尤以無核白最為名貴,皮薄肉嫩,汁多味甜,素有“珍珠”美稱,且富含多種營養。葡萄還可釀酒、製作果醬、果汁。西域種植葡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盛夏的季節走進綠洲,家家戶戶的葡萄架不但會帶給你陰涼,好客的主人還會采來晶瑩的鮮葡萄給你消暑解渴;即使是隆冬,在
塔里木盆地一帶的
集市上,仍然可以嘗到保存得較好的葡萄。
歷史
約公元前2000~前1000年前西來新疆的葡萄、葡萄酒 一般認為,我國最早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的地區是新疆。至於新疆何時開始種有葡萄、釀製葡萄酒,史籍記載不詳。不過,二、三千年前中亞古國和我國新疆地區種植葡萄及釀製葡萄酒,卻是毫無疑問的。在我國古代史籍中,這一地區屬於“西域”。歷史上“西域”所指的地區有狹、廣兩種含義。狹義指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即
崑崙山以北、
敦煌以西、
帕米爾以東的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廣義泛指自
玉門關以西通過狹義的西域所能達到的地區,包括亞洲的中西部、
印度半島、歐洲的東部和非洲的北部,但其核心部分則是包括我國新疆在內的中亞地區。本課題所論西域,是廣義範圍(含今新疆),即據中國歷史上王朝實際管轄範圍,超出狹義範圍上的今新疆地區。西域盛產
葡萄、釀造葡萄酒,既有考古證明,也不乏文獻記載。
在今
土庫曼斯坦境內,位於納瑪茲加—捷波的屬於公元前4~3世紀的居民點遺址中,發現有葡萄籽核;位於
阿什哈巴德附近的屬於公元前2世紀的尼薩古城(帕提雅王國(約公元前250~公元226年)都城)一宮殿遺址內,也發掘出一些帕提雅王國時期的口緣處雕刻有葡萄藤蔓和希拉神邸的象牙角杯,這種被子也稱“來通”(Rhy- ton)。中國新疆
吐魯番鄯善縣洋海墓地出土了約2500年前的一株葡萄標本,據新疆考古所專家研究,它屬於圓果
紫葡萄的植株;其實物為全長1.15米、每節長11厘米、扁寬2.3厘米的葡萄藤。近年新疆蘇貝希墓葬考古也發現了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
葡萄籽,有專家認為這可能也是葡萄西來的一個信號。可見,公元前5世紀前,西域新疆已種植葡萄,同時當釀有葡萄酒。因為在西域,葡萄的種植、釀造技術的傳播是同時並行的。有專家推測,當時用來釀造葡萄酒的原料葡萄很可能是歐洲葡萄種群。如上所述,據現有考古和文獻資料,歐洲還不是進行葡萄栽培和釀造的最早地區。因此,西域的中亞和中國新疆最初用來釀造葡萄酒的原料葡萄不是歐洲葡萄種群,歐洲葡萄種群當是後來傳播的結果;不過,說到公元前5世紀前,西域的中亞和中國新疆用來釀造葡萄酒的原料葡萄很可能是歐洲葡萄種群,這種提法則可能是正確的。如約公元前600年,希臘人在
黑海沿岸、
義大利半島和西班牙等地區,從事殖民運動,同時將
葡萄的種植技術傳到這些地區。③就是說至晚約公元前600年歐洲葡萄自葡萄、葡萄酒的“後起源中心”歐洲希臘等地傳入了
小亞細亞。
波斯帝國岡比西斯(公元前529~522年)統治時,波斯成了一個橫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疆域已經包括小亞細亞、兩河流域、
巴勒斯坦、埃及、
伊朗高原以及
中亞細亞阿姆河與
錫爾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就是說,波斯帝國的東侵時,歐洲的葡萄種子可能經小亞細亞、南
高加索地區、伊朗高原以及中亞細亞阿姆河與錫爾河地區向東傳了過來。所以,所謂“公元前329年到323年,亞歷山大東征把希臘文明帶入中亞,從此種植
葡萄、釀造葡萄酒和酒神崇拜,開始在
粟特人中流傳”的說法並不可信,這只是後來歐洲葡萄文化向東方傳播的反映。當然,亞洲葡萄種群、歐洲葡萄種群的具體傳播途徑、時間及歐洲葡萄種群取代亞洲葡萄種群的傳播等情況,筆者擬在另一書稿《世界葡萄文化史稿》中詳論,此不贅述。
漢文史籍也有這一地區在二千年前栽培葡萄的記載。《史記》載漢時大宛、
康居、
大月氏、大夏、烏孫、扜罙、
于闐等地種植葡萄,出產葡萄酒。《史記》卷123《大宛列傳》云:“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
蒲陶酒”,“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扜罙,于闐”,“(大)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據蘇北海考證,西漢初烏孫族活動地域包括今新疆
哈密、
巴里坤、
奇台、木壘及
伊犁河流域等。于闐即今
新疆和田,抒泵即今新疆
于田。這條史料說明,在公元二世紀前,中亞古國大宛、大夏、大月氏以及我國新疆等地,
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經驗已經很豐富了。如公元前3世紀後期建立的
巴克特里亞王國的河流谷地,種植有葡萄。(p271)巴克特里亞王國就是我國史書上所稱的大夏。 又據考古發現,我國秦代鹹陽宮殿遺址上已有葡萄壁畫,有學者據此認為至晚到秦代中原內地已開始種植葡萄。也就是說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內地已種有葡萄。雖然有葡萄壁畫並不能確證內地一定種植葡萄,但如上所述,公元前5世紀前,西域新疆已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因此我們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不過,說在公元前5世紀前的先秦時期的春秋時代,新疆地區已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當大致不誤。
顯然,在新疆等地,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時間還應當往前推。古代新疆與中亞地區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製年代緊密相關。中亞是葡萄較早的分布地區之一,但是否在五千年前就已經栽培葡萄、釀造葡萄酒,現有文獻及考古資料還無法確切證明。年代約為公元前第三千年初至前第二千年中的布爾扎霍姆文化遺址,在與中亞和中國新疆相鄰的
南亞次大陸北部
克什米爾地區,其中個別遺址發現小麥、大麥、稻、
小扁豆、豌豆和
葡萄籽等遺存;據推測該文化可能與伊朗的
希薩爾Ⅲ期文化或與前
哈拉帕文化以及哈拉帕文化有聯繫。[24]如果此條訊息來源可靠,且所出土葡萄籽屬栽培葡萄,那么據此,中亞地區在五千年前種有葡萄、釀造葡萄酒是可能的。
而且,中亞
土庫曼斯坦、
哈薩克斯坦等國家與葡萄、葡萄酒的起源中心南
高加索地區、伊朗等緊密相鄰,同在
裏海地區,說它們在五千年前開始栽培葡萄、釀造葡萄酒,可能性是很大的。今
土庫曼斯坦首都
阿什哈巴德附近的安努遺址所代表的安努文化,約當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安努文化曾向花刺子模、費爾乾與塔吉克南部傳播,並且與依藍、兩河流域、印度西北哈拉帕和中國的新疆有某種聯繫”。
花剌子模主要在阿姆河下游
三角洲,領有粟特和今土庫曼的北部與
哈薩克的西南部。阿姆河下游三角洲、費爾乾主要在今
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境內,粟特即今烏茲別克斯坦
撒馬爾罕地區。依藍處於伊朗高原西南,與兩河流域聯繫緊密。我們知道,哈拉帕文化是
古代印度、
巴基斯坦的一種城市文化,以印度西北西
旁遮普哈拉帕
古城遺址得名,大部分分布於
印度河流域,又常稱為印度河流域文化,約當公元前2000~1500年,公元前20世紀前後是其繁榮時期。據史載,公元前20世紀中期,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的確從西北方侵入了印度河流域,而“雅利安”人是
安德羅諾沃文化部落南進伊朗高原後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的。而南進到中亞中部或南部的安德羅諾沃文化部落的一支,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東伊朗部落
巴克特利亞人和粟特人等的祖先;中國西北部烏孫人、月氏人和堅昆人等遊牧部落,有的操印歐語系的東伊朗語,和中亞諸部落有密切的關係;公元前10世紀,中亞各部落發生廣泛的衝突和遷徙。
安努文化的東傳、雅利安人的東侵、中亞各部落廣泛的遷徙,為
葡萄、葡萄酒的東傳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可能。據研究,經過新疆貫通東、西方的
絲綢之路的歷史是非常久遠的,就目前考古資料而言,則至少要早到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因此可以說葡萄、葡萄酒,公元前2000年前後可能經伊朗高原中亞細亞傳人了克什米爾地區,公元前2000~1000年前可能自葡萄、葡萄酒“起源中心”經伊朗高原→中亞細亞傳入了中國新疆。“以葡萄為主體的一種文化氛圍在地中海周圍形成後,沿著伊朗高原—中亞兩河流域以及
黑海北岸—伏爾加河下游—中亞兩河流域兩條線路向東傳播,最後傳到中國”,這種觀點便不夠準確,應該說葡萄、葡萄酒傳入中國新疆的路線,大致是自其起源中心經由伊朗高原→中亞兩河流域(阿姆河和錫爾河)傳過來的。至公元前600年,歐洲葡萄則自葡萄、葡萄酒“後起源中心”歐洲希臘等地經
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地區→伊朗高原→中亞細亞傳到中國。
先秦時期,
葡萄和葡萄酒是由西向東經新疆北疆區傳播的。因為公元前3世紀以前,橫貫歐亞大陸的交通線是經過中亞北部的,新疆南疆區的
塔里木盆地並不處在主要交通線上,東西雙方對它的了解很少。因此,先秦時期今新疆北疆區
伊犁河流域、奇台、木壘及東疆區哈密、巴里坤等,當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尤其是北疆區,其時間比公元前5世紀還要早。因為據新疆
鄯善縣洋海墓地葡萄藤的出土,今東疆區的鄯善一帶在公元前5世紀前已栽培葡萄和釀造葡萄酒。這一時期塔里木盆地綠洲小國是否種植
葡萄和釀造葡萄酒,因史料缺載,雖不能肯定,但據情理推測,還是很有可能的。
西域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產地,到秦漢時期進一步擴展,並開始傳入內地。如前所述,在公元前2世紀前,中亞古國大宛、大夏、康居、大月氏以及我國新疆等地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而新疆南疆區扜罙、于闐等地也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公元前2世紀,隨塞人的遷徙,中亞和新疆地區小國林立。在公元前177~前176年,大月氏自故地河套一帶西遷伊犁河、楚河時,當地的塞人一部分退縮至錫爾河北岸,後稱康居;到約公元前140年,這些塞人中的一些進入阿姆河以南地區,滅掉希臘人的巴克特里亞王國,建立大夏國,又有一些進入
費爾乾納盆地,建立了
大宛國。與此同時,一部分塞人南下,散處
帕米爾各地,後來又有一些進入乾陀羅地區建立了廚賓國(今克什米爾地區),東向進入
塔里木盆地的一些則建立了若干城廓小國。約公元前130年,
大月氏人因被烏孫擊敗,南遷阿姆河流域,並且併吞了當地的大夏國。因此,《史記》所載大宛及其左右
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似乎也與塞人的遷徙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公元前2世紀,塞人的遷徙路線或許就是這一時期西域中亞和新疆地區葡萄和葡萄酒的再傳播路徑。如前所述,實際上塞人遷入的地區,有的本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又如後來被稱為大夏的
巴克特里亞希臘王國(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前135年),農產品除糧食作物外,也以產
葡萄著名,希臘史料就提到過瑪爾吉亞那的葡萄種植業[26]。可以說,塞人在遷入的地區,當繼承了原地區的葡萄種植業和釀造業。當然塞人與中亞和中國新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間的關係,筆者擬在另一書稿《世界葡萄文化史稿》中作進一步探討。
這一時期,康居一帶仍然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康居居於
鹹海沿岸及錫爾河下游流域。據此一帶古城廢墟(公元前1世紀~公元6世紀)的考古發掘,有穀物、果核,其中有葡萄。後漢書》卷88《西域傳》亦云:“栗弋國屬康居,出名馬牛羊,蒲萄眾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1975年,新疆天山北麓的一座古墓中,也發掘出公元前後的西漢時期(約距今2000年)的釀酒器具一套,其中有球形青銅壺、扁形陶瓷發酵器和木製壓榨
葡萄的工具。④西漢時期的葡萄墜金耳環在今特克斯牧場、烏魯木齊烏拉泊水庫等地的出土,也間接說明當時北疆區的烏孫等國葡萄的種植、葡萄酒的釀造。
由上亦知,就文獻記載而言,今新疆南疆區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不晚於公元前130年前。
車師前國等所在的今東疆區,秦漢時期當仍種有葡萄、釀有葡萄酒。1985年12月,在
吐魯番火焰山公社以北的
哈拉和卓的一座漢代古墓中,位於死者木棺的底部出土了許多古代葡萄藤。[28]進入東漢,今新疆東疆區的葡萄種植已有更為明確的記載。《後漢書》卷88《西域傳》云:“
伊吾地宜五穀桑麻,蒲萄。”伊吾即今哈密。可見,秦漢時期
葡萄的種植、葡萄酒的釀造已經傳人了東疆區的
吐魯番地區和南疆區。這一時期,包括南疆區在內的天山以南地區的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非常普遍。據《漢書》卷96《西域傳上》,大月氏國、罽賓與其屬國難兜及
烏弋山離國,栽種葡萄。大月氏國栽種葡萄、釀造葡萄酒,已如上述。廚賓國,《漢書·西域傳》廚賓國條雲,“
王治循鮮城,去長安萬二千二百里。不屬都護。戶口勝兵多,大國也。……廚賓地平,溫和,有苜蓿,雜草奇木,檀、榱、梓、竹、漆。種五穀,蒲陶諸果,糞治園田”。難兜國,《漢書·西域傳》難兜國條雲,“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里。戶五千,口三萬一千,勝兵八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西至無雷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廚賓三百三十里,南與媾羌、北與休循、西與大月氏接。種五穀、蒲陶諸果”。烏弋山離國,《漢書·西域傳》烏弋山離國條雲,“王治去長安萬二千二百里。不屬都護。戶口勝兵,大國也。……烏弋地暑熱莽平,其草木、畜產、五穀、果菜、食飲、宮室、市列、錢貨、兵器、
金珠之屬皆與廚賓同”。可見,烏弋山離國也栽種
葡萄、釀造葡萄酒。
西漢時南疆區的
疏勒、
且末等地也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漢書》卷96《西域傳下》云:疏勒國“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可見疏勒地處交通要道,周圍都是葡萄種植之地(如大宛、于闐等),因此,據其土宜氣序和地理位置而論,理當產葡萄。《漢書》卷96《西域上》云:“且末國,王治且末城,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里。……北接
尉犁,南至小宛可三日行,有蒲陶諸果。”精絕國也種植
葡萄。據
斯坦因考古發現,
民豐尼雅遺址(古精絕國遺址)⑤一處1至3世紀的果園,還保存著已枯死的成排的桃、杏、葡萄等果樹。[29]1995年10月,尼雅遺址一號墓地三號墓一座男女合葬墓中,在女主人腳下成組的陶器、木器中,也發現有葡萄、梨、粟餅、羊腿等物。[30]
龜茲也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
東漢時期,
塔里木盆地綠洲及臨近地區葡萄的種植繼續發展。
王逸《荔枝賦》略云:“大哉聖皇,處乎中州。東野貢落疏之文瓜,
南浦上黃甘之華橘,西旅獻岜山之
蒲桃,北燕薦朔濱之巨栗,魏土送西山之杏。”]這
崑山就是西域
崑崙山。漢時,西部界域南部已到
喀喇崑崙山南北兩麓。這說明天山以南的西域塔里木盆地綠洲及臨近地區種植的
葡萄,在漢時已是著名的貢品。
由此可見,秦漢時期新疆的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可能是經由北疆傳入了東疆的
吐魯番地區,同時可能是由中亞經
帕米爾傳入了南疆塔里木盆地綠洲各城廓小國。至此,新疆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已經很普遍了。
綜上所述,人類最初栽培葡萄、釀造葡萄酒的時代,從有關文獻和考古資料初步判斷,約五千年至七千年以前比較可信。葡萄、葡萄酒的最初起源地,應該說在東方,應該說是“多箇中心”,包括地中海東岸以及
小亞細亞、南高加索等地區,主要涵蓋
敘利亞、土耳其、
喬治亞、
亞美尼亞、伊朗等國家;而葡萄、葡萄酒的“後起源中心”大致在歐洲和北美,北美又主要包括美國、墨西哥等國家。葡萄、葡萄酒自葡萄、葡萄酒“起源中心”伊朗,公元前2000年前後可能經伊朗高原—中亞細亞傳入了克什米爾地區,公元前2000~前1000年前可能經伊朗高原—中亞兩河流域(阿姆河和錫爾河)傳入了中國新疆北疆區及部分東疆區。至晚公元前600年,歐洲葡萄則自葡萄、葡萄酒“後起源中心”歐洲希臘等地經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地區→伊朗高原→中亞細亞傳到中國新疆。秦漢時期葡萄的種植、葡萄酒的釀造,可能是經由北疆傳入了東疆的吐魯番地區,同時可能是由中亞經帕米爾傳入了南疆塔里木盆地綠洲各城廓小國。至此,新疆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已經很普遍了。
葡萄溝
火洲聞名遐邇的“
清涼世界”-----
葡萄溝,位於
吐魯番市東北13千米的
火焰山峽谷中。該溝是一條不太深的切蝕溝,南北長8千米,東西寬約0.5千米,最寬處可達2千米,一條小溪流貫其間,溝側沿隙中時有汩汩泉水滲出。溝中綠蔭蔽日,滿溝全是層層疊疊的葡萄架,花果樹木點綴其間,村舍農家錯落有致,山坡高處還有許多空心土壘砌成的專門晾曬葡萄乾的“晾房”。葡萄溝現有葡萄田400公頃,主要種植著名的
無核白葡萄、馬奶子、
喀什哈爾、黑葡萄、比夾乾、
梭梭葡萄、
紫葡萄等數十個葡萄品種。年產鮮葡萄600萬千克,葡萄乾300多噸。這裡的無核白葡萄乾鮮綠晶亮,酸甜可口,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稱做“中國綠珍珠”。設在葡萄溝與
吐魯番市間的果酒廠,引進了國內一流的葡萄酒釀造、貯存、灌裝的生產流水線和葡萄、哈密瓜、桑椹罐頭和濃縮汁軟包裝生產流水線,及一個可容納數千噸瓜果的大型冷藏庫。這裡生產的吐魯番全汁葡萄酒暢銷全國。在
葡萄溝深處,專為中外旅遊者修建了一處占地數千平方米的葡萄遊樂園,這裡濃蔭蔽日,鋪綠疊翠,泉流溪涌,曲徑通幽,甜蜜的葡萄,醉人的歌舞,令人心曠神怡。
營養價值
中醫認為,
葡萄性平、味甘酸,能補氣血,強筋骨,益肝陰,利小便,舒筋活血,暖胃健脾,除煩解渴。現代醫學則證明,葡萄中所含的多酚類物質是天然的
自由基清除劑,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有效地調整肝臟細胞的功能,抵禦或減少自由基對它們的傷害。此外,它還具有抗炎作用,能與細菌、病毒中的蛋白質結合,使它們失去致病能力。國外的研究證明,新鮮的
葡萄、葡萄葉、葡萄乾都具有抵抗病毒的能力。
中國古代醫學對葡萄藥用也有記載。葡萄性味甘,酸,平,入肺,脾,腎經,能補益氣血強筋骨、通經絡、通淋消腫、利小便、滋腎益肝。
葡萄根、葉也是中藥材。葡萄易泄瀉,不宜過食。醫療上能起到補腎、壯腰、滋神益血、降壓、開胃的作用,尤其在預防和治療神經衰弱、胃痛腹脹、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較顯著的療效。《滇南本草》說“大補氣血,舒筋活絡”。《滇南本草圖說》說治痘症毒,胎氣上沖,煎湯飲之即下。《本草再新》說它“暖胃健脾”。《
隨息居飲食譜》認為它“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止渴,安胎”。《陸川本草》記載:“滋養強壯,補血,強心利尿,冶腰痛,胃痛,精神疲憊,血虛心跳。”
葡萄含鐵量較高,對缺鐵性貧血者,食用葡萄乾大有裨益,是治療的輔助措施。
葡萄中含有豐富的葡萄糖及多種維生素,對保護肝臟、減輕腹水和下肢浮腫的效果非常明顯,還能提高血漿白蛋白,降低轉氨酶。葡萄中的葡萄糖、有機酸、胺基酸、維生素對大腦神經有興奮作用,對肝炎伴有的神經衰弱和疲勞症狀有改善效果。葡萄中的果酸還能幫助消化、增加食慾,防止肝炎後脂肪肝的發生。
葡萄乾是肝炎患者補充鐵的重要來源。用
葡萄根100—150克煎水服下,對黃疸型肝炎有—定輔助療效 。一、吃醋葡萄乾能夠預防結腸癌 二、醋葡萄乾對視力恢復非常有效 三、醋葡萄乾能美化肌膚 四、吃醋葡萄能快速消除疲勞 五、醋葡萄乾能改善貧血與惡性皮膚炎 六、醋葡萄乾治好老花眼 七、醋葡萄乾大幅度改善貧血 八、醋葡萄乾治好皮膚病葡萄為
葡萄科落葉
木質藤本植物的果實,又名
草龍珠、水晶明珠、
蒲桃、
蒲陶、
李桃、山葫蘆。
葡萄被人們視為珍果,被譽為世界四大水果之首。它不但營養豐富、用途廣泛:色美、氣香,味可口,是果中佳品,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成各種產品,如葡萄酒、
葡萄汁、葡萄乾等,而且果實、根、葉皆可入藥,全身都是寶。
據測定,葡萄漿果除含水分外,還含有約15%~30%糖類(主要是葡萄糖、果糖和戊糖),各種有機酸(蘋果酸、酒石酸以及少量的檸檬酸、琥珀酸、沒食子酸、草酸、水楊酸等)和礦物質,以及各種維生素、胺基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
胡蘿蔔素、
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酸、卵磷脂等。特別是現代醫學發現,
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有一種抗氧化物質白藜蘆醇,對心腦血管病有積極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多吃葡萄、喝葡萄汁和適量飲用葡萄酒對人體健康很有好處,產後的婦女於飯後吃葡萄,或喝些葡萄酒,既可幫助血液循環,又可增加身體中的血色素。
葡萄汁、子、皮內均富含強力抗氧化物質——白藜蘆醇及類黃酮等成分,它們在皮及子中的含有量上更勝一籌。白藜蘆醇及類黃酮具有阿司匹林藥物的溶栓、抗血凝效益,可防禦
缺血性腦中風,如腦梗塞、腦血栓等。 但是,葡萄雖屬藥果兼優的養生佳品,但祖國醫學認為,其性寒涼,因此當
脾胃不和、虛寒泄瀉時應忌食。
科學吃法
吃
葡萄時,我們一般都把葡萄皮吐掉。殊不知,葡萄皮是一種良藥。科學研究發現,葡萄皮中含有一種叫白藜蘆醇的化學物質,可以防止正常細胞癌變,並對小鼠皮膚癌具有防治作用,說明這種物質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此外,巴西有研究人員發現,葡萄皮中還含有一種可降低血壓的成分,具有良好的降壓和抗
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可見,葡萄的科學吃法應該是帶皮吃,尤其是老年朋友,常食葡萄有益健康長壽。食用時宜洗淨果皮,不妨也照著繞口令中所說的那樣“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吧。
食療方
(1)
葡萄果實可生吃,或乾燥後作葡萄乾食用,亦可作藥膳套用,對神經衰弱,疲勞過度,消化不良,心悸盜汗,浮腫等有療效。
(2)取白葡萄汁,生薑汁,服用,可治痢疾。
(3)每天飲用3杯紫葡萄汁,可使血小板聚集力降低40%。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研究還發現,葡萄中的白藜蘆醇具有較強的抗癌、阻抑癌細胞擴散效應,有效清除人體內多餘的自由基,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延結衰老效益。
(4)葡萄搗汁,可單服或與其它食療品配伍套用。搗汁方法簡便,取
紫葡萄60克洗淨後,加300毫升水煮沸,直到葡萄皮、籽及肉部都分開時為止。用紗布袋過濾,去掉渣滓,加糖再度煮開、消毒、冷卻即成。用
葡萄汁,藕汁,
生地黃汁、蜂蜜等量,共煎熱,每次飯前服:治療熱淋,小便澀少或疼痛帶血。用葡萄汁、
茅根,水煎飲用,可治療熱淋。
(5)葡萄乾30克、去皮、芯的蓮子90克,用700—800毫升旺火燉至蓮子熟透即可服食,一般服五至10次見效,可治脾腎虛型胎動不安。簡便的方法是選蓮子60克、
苧麻根和葡萄乾各30克,水煎服,可治胎動不安。
(6)葡萄乾30克、
南瓜蒂加水1碗,放入砂鍋,文火煲約20分鐘即可服用,治胎氣上逆引起嘔吐。
(7)老年人
胃氣虛弱,胃陰不足;或患有慢性胃炎,胃口不好的人,每次飯前嚼食葡萄乾6-9克,既能開胃口,又可補虛弱。胃虛嘔吐的患者,可取
葡萄汁一小杯,加生薑汁少許,調勻喝下,有止吐的功效。
(8)聲音嘶啞的患者,可取葡萄汁與甘蔗汁各一杯混勻,慢慢咽下,一日數次,也有一定輔助治療的作用。對於高血壓患者,則可取葡萄汁與
芹菜汁各一杯混勻,用開水送服,每日2-3次,15日為一療程。
(9)民間用野萄萄根30克煎水服,用於治療妊娠嘔吐和浮腫,有止吐和利尿消腫的功效。還有人用新鮮
葡萄根30克煎水喝,用於治療黃疸型肝炎;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法。
(10)
葡萄葉可用於治療嬰兒腹瀉。取葡萄葉適量,洗淨,煎水兩次後去渣濃縮成糊狀,加麵粉和白糖各半,拌勻後製成軟粒,再烘乾或曬乾。L歲以上的,每次服3-6克,日服2-3次;1歲以下的酌減。
(11)葡萄對肝炎伴有神經衰弱和疲勞有一定效果。肝炎多伴食慾差,葡萄含多量果酸能幫助消化。葡萄乾又是肝炎患者作為補充鐵的重要來源。對肝炎伴有腸胃病者,葡萄又是腸胃病治療的有效食物。
(12)
葡萄汁,上午10點服1小碗,晚上10點服1小碗,連服3天,可治眼痛(角膜炎),其效如神。
(13)用
葡萄枝、葉煎汁飲,或淋洗。葡萄制酒飲之治腰腿冷痛,筋骨濕寒痛。
(14)將葡萄置於冰櫃中,用時取其汁塗於面部,有助於延緩皮膚衰老、潤膚抗皺。
(15)葡萄500克洗淨,蘋果或鮮桃1個去皮切塊,一現置於果汁機中,依此加入適量蜂蜜(依個人口味,任意加減)和200毫升的涼開水,在果汁機中攪拌數分鐘,以紗布過濾後倒入杯中即成駐顏消暑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