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集體經濟的基本特徵
1、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產權制度
傳統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產權主體模糊不清,集體企業資產名為勞動民眾集體所有,職工對企業的資產實際上是虛有。由於產權主體虛設,不能發揮職工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無人有效地維護集體資產的產權,造成集體資產的大量流失,嚴重影響集體經濟發展。新型集體企業對傳統集體經濟的這種產權制度進行了改革,實行產權人格化。一方面鼓勵職工投資入股,開闢企業資金來源,增強企業經濟實力,推動企業生產發展。另一方面將企業勞動積累形成的存量資產,以股份形式量化給職工個人所有。通過改革,集體企業職工成為企業的
股東,對集體資產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同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從而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產權制度。
2、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
在
計畫經濟年代,國有資金一般不允許投資集體企業,而
集體企業又是封閉性的,不吸收企業外的企事業單位
投資,造成產權結構單一。
集體企業發展只能靠自身的積累,企業資金普遍短缺,缺乏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嚴重影響集體經濟發展。新型集體經濟通過改革
企業產權制度,打破了
集體企業的封閉性,以其開放的
融資機制,取代集體企業封閉式的
經營機制,不僅本身可以投資,也可以吸收社會法人和自然人投資,還可以吸收外商投資,實現了產權結構多元化。
3、建立法人治理結構
傳統的集體經濟,企業的領導機構由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理事會,理事會主任既是
集體所有權的代表,又是生產經營的指揮者,實行的是所有權和
經營權統一的
領導體制。而新型集體經濟,很多企業根據建立
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
法人治理結構。這是適應
市場經濟和社會化生產的科學管理體制。集體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由股東會、
董事會、
監事會三個機構組成。
股東大會是企業的權力機構,決定企業的重大事項;董事會是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
董事組成,它是企業經營的
決策機構,對股東大會負責;企業經理由董事會聘任,受董事會委託從事日常生產經營的管理;監事會是企業監察機構,加強對董事會和經理人員執行業務情況的監督,維護股東的合法權益。集體企業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既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又保證企業獨立自主開展經營活動,為實現企業的科學、
有效管理提供體制保障。
傳統的集體經濟,實行政企合一,行政主管部門不僅是巨觀的調控者,而且是集體企業生產經營的指揮者,企業成為政府部門的附屬物,失去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新型集體經濟通過
經濟體制的改革,實行政企分開,使集體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
自我約束的生產經營的實體,成為市場的主體。在經營上,以市場為取向,以銷定產;在生產順序上,從生產到銷售轉向從銷售到生產,真正做到產品跟著用戶走,生產圍繞市場轉,按照
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在企業機制上,建立面向市場的
決策機制、追求技術進步的發展機制、激勵多勞多得的分配機制,提高了企業競爭能力,增強了企業活力。
由於新型集體經濟是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相結合的經濟,決定了它必須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資分紅相結合的分配製度。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價值的源泉,一切資產的增值都是勞動者勞動創造的。而
生產資料或資金則是勞動者的勞動得以創造價值的必要條件。從資產增值來說,勞動和資金缺一不可。因此,在集體企業的分配中,必須兼顧勞動者和投資者利益。一是按照職工在企業中的勞動貢獻獲取
工資收入,這是按勞分配的形式。二是按照“
同股同利”的原則,保障企業出資人的權利,實行按資分紅。集體企業實行勞動和資本共享利益的分配製度,有利於調動勞動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新型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首先,集體經濟存在與發展是社會生產力水平和
生產社會化程度所決定的。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總是會呈現出不同水平,而多層次生產力水平要求有多種所有制形式與其相適應。集體經濟一般規模較小,能夠靈活適套用戶和市場需要的變動來調整自己的生產和經營方向。因此,在一切以手工勞動為主、生產和經營的社會化程度較低的領域內,集體經濟往往比國營企業更能適合生產發展和人民民眾多方面的需要。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生產力對生產組織的規模化程度要求也更高,而我國農村的一家一戶的承包經營方式和城鎮的個體經濟難以符合這一
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個體農戶,個體經濟聯合起來進行
合作經營也就成為必然。這恰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而這個新的肯定是在更高層次上對
個體經濟和
個體經營的否定,對新的集體合作經濟的肯定。
集體經濟的存在與發展也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我國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這是整個社會主義時期都必須堅持的兩種
公有制。雖然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除了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外,還要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但這並不等於不要發展公有制,也不等於要用
非公有制經濟或
國有經濟代替集體經濟。因此,支持、鼓勵和幫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
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對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作用的意義重大,而且也是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所必需。
第三,集體經濟的存在與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勝劣汰規律作用的結果。在我國那些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要求,技術水平落後的、
經營觀念上固化、管理方式陳舊的“二國營”集體經濟;那些雖然進行了改革,但是由於傳統的思維慣性和經營慣性所致,仍沒有活力的集體經濟必然被市場經濟所淘汰。但是那些代表
新興產業的技術水平,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要求,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並經歷了市場經濟優勝劣汰、
適者生存法則洗禮後重生的新集體合作經濟卻正在蓬勃興起與發展道路,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必然,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所限定。
第四,集體經濟的存在與發展也是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和經濟公平的主要載體。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而達到這一目標的前提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單靠市場經濟和非公經濟是無法實現這一前提,因為市場經濟也有失效之處,它解決不了兩極分化的問題,而
私營經濟本身就造就了剝削和兩極分化。集體經濟作為一種
公有制經濟,其生產資料歸勞動者
按份共有和共同同有,它消除了依靠占有生產資料無償占有他人勞動的條件,勞動者不再為
資本家勞動,而是為自己為
社會勞動,勞動者創造的財富歸勞動者共同享有,以按勞分配為主,可以防止兩極分化,能夠在不斷地發展生產的基礎上,使勞動者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第五,集體經濟存在與發展也是現代企業保持持續活力的途徑之一。傳統國有企業沒有活力,
私營企業也同樣存在無法保持持續活力的問題。因為私營經濟是以私有制為基礎,實行僱傭制度。在私營企業里勞動者是被僱傭的,他們既無財產所有權,也無企業經營管理權,處於被剝削的地位,這就造成了勞資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扼殺了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這些已為數百年
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歷史所證明。
在西方社會,合作經濟之所以能夠成為普遍的行為,能夠制度化存在下去,並且能夠作為西方所有制的形式長期存在和發展下去的原因也在於:私有制企業的這些內在矛盾和弊端,使部分勞動者產生了利用合作行為和合作社制度(不同程度地)擺脫資本主義剝削和滿足自身某些需要的要求,同時私有資本積累和以此為基礎的資本對非資本統治部門的擴張,直接威脅了一部分勞動者的生存,也迫使這部分勞動者利用合作行為和合作社來維護自己的生存和發展。
毋庸置疑,我國集體經濟的最大優勢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職工既是勞動者,又是所有者;勞動者對生產資料有平等占有權利,勞動者有共同參與企業
經營管理的權利,勞動者有平等參與按勞分配的權利,這些使勞動者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極大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這是集體經濟具有活力的內在源泉。此外,集體經濟存在與發展也與社會主義勞動民眾的覺悟水平相一致。集體合作經濟是勞動民眾自願組合、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民主管理的經濟組織。在生產經營上實行“五自”,即資金自己籌,企業自己管,廠長自己選,盈虧自己負,分配自己定。這是勞動民眾最容易接受的組織形式,也是勞動民眾走向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