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傷寒(流行性)

斑疹傷寒(流行性),又稱虱型斑疹傷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斑疹傷寒(流行性)
  • 別名:虱型斑疹傷寒
  • 來源出處:《醫用立克次體學》
普氏立克次氏體引起、經人虱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主要臨床特徵為高熱、頭痛、皮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病程約2~3周。氯黴素和四環素治療有特效。在戰爭或災荒時,人口流動頻繁,生活不穩定,居住擁擠,營養及衛生條件差,有利於虱的孳生和傳播,故易發生本病流行。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均有大流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每年都有流行。抗日戰爭時期,僅上海地區每年就有1萬多病例,病死率高達2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本病已明顯減少。在非洲、南美洲和亞洲一些高原寒冷地區發病率及死亡率仍較高,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監測計畫中的一種疾病。病人是主要傳染源。自潛伏期末至退熱後1~2天均有傳染性,以發病第1周傳染性最強,輕症病人診斷較難,更易傳播。近年來發現東方鼯鼠和牛、羊、豬、駱駝及其寄生蜱中均可分離出普氏立克次氏體,也可能成為傳染源。人虱是主要傳播媒介,體虱最重要,其次是頭虱,一般陰虱不傳播。虱喜歡生活於29℃左右的環境,當病人體溫上升至39℃以上時,虱就迅速離開病人,侵襲健康人而傳播本病。其次,含有普氏立克次氏體的乾燥虱糞隨塵土飛揚吸入呼吸道,或污染手後由眼結膜侵入人體均可傳播本病。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發病者多為中、青年,小兒較少,病情也輕。患病後常獲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極少。發病季節多在冬、春季,以3~4月份最多。病原體 普氏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prowazeki)呈球桿狀,約0.3~1×0.3~0.8μm。兩端有濃染極體。革蘭氏染色陰性。吉耶姆薩染色呈紫紅色。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的血管內皮細胞和人虱腸壁細胞中。普氏立克次氏體含有毒素,感染後可引起明顯中毒症狀。對熱及消毒劑抵抗力弱,經56℃30分鐘及一般消毒劑如石炭酸、甲醛和硫柳汞即可滅活。紫外線照射數分鐘後可失去感染力。在乾燥虱糞中可存活數月。可在雞胚卵黃囊中和豚鼠腎、猴腎、雞胚細胞培養中生長。易感動物有兔和豚鼠。臨床表現 虱吸病人血後,普氏立克次氏體進入虱腸上皮細胞中繁殖,經5~10天,虱腸上皮細胞破裂,普氏立克次氏體釋入腸腔,隨虱糞排出體外,由虱叮咬的傷口和瘙癢的皮膚抓痕處侵入人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在小血管內皮細胞內繁殖,內皮細胞腫脹破裂後,病原體侵入血液引起立克次氏體血症,立克次氏體死亡後釋放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狀。基本病理特徵為增生性、血栓性、壞死性血管炎。受侵犯的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腫脹、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引起出血、壞死。血管病變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形成“斑疹傷寒結節”。上述血管病變發生在皮膚時表現為皮疹;發生在腦膜及腦實質時出現頭痛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發生於心肌則表現為心肌炎。其他器官如腎上腺、腎臟、睪丸、骨骼肌等亦有同樣病變。本病潛伏期為5~21日,一般為10~12日。根據病情及臨床表現不同可分典型、輕型和復髮型三型。①典型斑疹傷寒。起病急驟,有寒戰、高熱,體溫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呈稽留熱。伴有明顯全身中毒症狀,有劇烈頭痛,全身肌肉疼痛,小腿腓腸肌有明顯疼痛及壓痛,顏面潮紅,球結膜明顯充血,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失眠、耳鳴、耳聾,重者可發生譫妄、狂躁,甚至昏迷。心血管系統症狀有脈搏增速及減弱,可出現中毒性心肌炎、心律不規則、血壓下降等。重者發生循環衰竭。病期第4~7日,一般於第5日出現皮疹,大小不一,直徑為1~4mm。開始為淺紅色充血性斑疹及斑丘疹,以後變為暗紅色出血性皮疹。由胸、背部開始,逐漸擴散至腋窩、腹部、上下肢而至全身。一般面部、手足心很少出現皮疹,經4~5日後皮疹消退,多數病人有脾臟腫大。發熱期為14~18日,以後體溫下降至正常,其他症狀並隨之減退。②輕型斑疹傷寒。見於少數散發和接種過疫苗的病人。發病輕,體溫一般為39℃左右,發熱期在兩周以內;全身中毒症狀輕,一般無譫妄、耳聾、煩躁及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症狀,但仍有頭痛、全身痛及腓腸肌壓痛,皮疹較少,一般分布於胸、腹部皮膚。脾腫大者較少。③復髮型斑疹傷寒。又稱布里爾-秦瑟二氏病。由於普氏立克次氏體於第1次發病後隱伏於人體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在人體抵抗力下降時,病原體可重新繁殖而引起復發。此型的臨床特點為:於第1次發病後數年再發斑疹傷寒,因人體已有免疫力,故病情輕,發熱一般在39℃以下,熱型不規則,可無皮疹或有少量充血性皮疹;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症狀很輕;病程短,一般為7~11日;併發症少,病死率低。併發症以血栓性靜脈炎、支氣管肺炎及心肌炎較多見,其他尚有腮腺炎、急性腎炎和中耳炎等。早期治療者併發症少。診斷 依據流行學史(當地有本病流行、有虱寄生及叮咬史等)和臨床表現(急性起病、稽留高熱、劇烈頭痛、皮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確診須依靠實驗室檢查。①變形桿菌凝集試驗。又稱魏爾-費利克斯(外斐氏)二氏反應。由於普氏立克次氏體和莫氏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mooseri)與變形桿菌OX19株有部分共同抗原,故流行性或地方性斑疹傷寒病人血清均可與變形桿菌OX19發生凝集,出現陽性反應(效價在1:160以上)。多在病期1周后開始呈陽性。病程中抗體效價有4倍以上增高者,診斷意義更大。②立克次氏體凝集反應。效價1:40以上即為陽性,陽性率高。病期第5日約有85%病例出現陽性反應,較魏爾-費利克斯二氏反應陽性出現早。與地方性斑疹傷寒稍有交叉凝集,但後者效價較低。③補體結合反應。特異性強,與地方性斑疹傷寒無交叉反應。陽性效價為1:40以上。病期5~7日可出現陽性反應。抗體可長期存在,持續5~30年,可用於流行學調查。④間接免疫螢光檢查。以普氏立克次氏體作抗原,以間接免疫螢光法檢測病人血清中的抗體,較凝集反應和補體結合反應敏感。病原體分離的方法是取發病5日以內病人血接種豚鼠腹腔或雞胚卵黃囊,組織培養可用雞胚細胞,分離立克次氏體。在上述特異性診斷方法中,臨床常用魏爾-費利克斯二氏反應,因其方法簡便易行。治療 特效治療可用四環素或氯黴素。服藥後一般在24~48小時後退熱,同時伴有全身中毒症狀減退。退熱後繼續服藥1~2日。此外須注意臥床休息,多飲水,退熱宜用物理降溫如頭枕冰袋、酒精擦澡等,不宜套用大量退熱劑,以免出汗過多引起虛脫。有頭痛、煩躁不安等神經症狀者,可用鎮靜止痛藥。有嚴重全身中毒症狀者,可短期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預防 採取以滅虱為主的綜合性措施。應早期發現及治療病人,進行滅虱處理。滅虱可用敵敵畏(DDVP)、10%DDT、666粉劑等。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宣教,大力開展防虱、滅虱工作。增強人群免疫力可用滅活疫苗,有虱腸疫苗、雞胚疫苗和鼠肺疫苗三種。但滅活疫苗接種後只能減輕病情,不能明顯降低發病率。現已有減毒活疫苗,只需接種1次,接種後迅速生效,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但尚未普遍套用。參考書目 魏曦主編:《醫用立克次體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8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