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形式
傳承人主要現身於
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民間知識等領域。對傑出傳承人的調查和認定,傳承人的權益和管理,是21世紀初正在進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化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神。
主要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部分領域,如口頭文學、
民間繪畫、表演藝術、手工技藝、民間知識等,一般是由傳承人的口傳心授而得以代代傳遞、延續和發展的。在這些領域裡,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以超人的才智、靈性,貯存著、掌握著、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類別的文化傳統和精湛的技藝,他們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的寶庫,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接力賽”中處在當代起跑點上的“執棒者”和代表人物。傳承人可能是家族傳承中承上啟下的繼承者,也可能是社會傳承中承上啟下的繼承者。至少在前面所舉的口頭文學、民間藝術、手工技藝和民間知識這些類別中,傳承人的傳承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當然不限於這幾個類別。因為這些領域是比較適宜於個人技藝發揮和體現個性化創造的領域。傳承人之所以成就為傳承者,固然環境(家族中有傳承的傳統,有師傅的帶和教,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
當事者的超人強記博聞、聰明智慧、心靈手巧、獨特匠心等的能力與個性,也比較容易在這些領域裡突顯出來。
總之,這些領域裡的文化傳承,不是單線的延長或原質的移位,而是既有衰減又有增量,以創新達成文化的積累。積累是傳承的結果,而積累的核心是傳承者的創新。
中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在2016年3月30日的文化部例行發布會上宣布;自2016年起,中國1986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標準將提高至每人每年2萬元人民幣。
據了解,自2008年開始,中央財政開始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予以補助,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0.8萬元,2011年補助標準提高至1萬元。
重要作用
傑出的傳承人應是在繼承傳統中有能力作出文化選擇和文化創新的人物,他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延續、發展中,起著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受到一方民眾的尊重與傳誦。比如古代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中,
華佗、
孫思邈是傳統醫藥行的始祖,
魯班是木石建築業的祖師,
黃道婆是棉紡的祖師,
范蠡被尊為制陶業的祖師,
杜康被傳為造酒業的祖師,
劉三姐是壯族的歌仙,等等。祖師就是最早的或早期創始者或傳人。
入選標準
文化傳承
截至2004年末,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需要滿足六個條件,入選
世界自然遺產需要滿足四個條件。2005年,這些條件被調整為一組。被提名的遺產必須具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並且滿足以下十個條件之一方可被收入。
文化標準
代表了人類創造精神的傑作;
通過建築或技術、有紀念意義的藝術品、城市規劃或景觀設計,展現了在一段時期內或在一個文化區域中進行的有重要意義的人文價值的交流;
獨一無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別地代表了一種文化傳統或是一種現存或已經滅絕的文明;
突出地代表了某一類建築或技術的,並且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一段或幾段非常重要的時期;
突出地代表了一種或幾種文化中人類傳統的居住方式、利用土地或海洋的方式,或是代表了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尤其是當這種關係在不可逆的變化下顯得非常脆弱的時候; 直接或明確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的事件、現實的傳統、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藝作品相聯繫(委員會認為這條標準需要和其它標準和好地結合起來判別);自然標準: 具有特殊的自然美或美學重要性的極致的自然現象或地區; 突出地代表了
地球歷史上的主要階段,包括生物記錄、導致地形變化的正在進行的地質過程或是重要的地質或地形的特徵; 突出地代表了在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群落的
演化和發展中的重要的、正在進行的生態和生物過程; 包含對在原址上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包括那些從科學或保護的角度來看具有
普世價值的受威脅的物種。
主要特點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是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文化及其傳統的兩個組成部分,對於人類社會或群體以至民族和國家的
文化認同,民族精神的承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代世界中,以增強“文化多樣性”和“對人類
創造力的尊重”為共同理念,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要對
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保護,就要探討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特點和發展規律,只有懂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特點和發展規律,才能做到正確的、有效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特點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規律是進化。靠傳承而進化,在傳承中進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延續,不像物質文化遺產那樣有所憑依,而是
像風一樣,飄忽無定,某些領域或項目又往往因傳承人的死亡而自生自滅,尤其在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如當今的全球化、現代化浪潮,常常容易出現傳承鏈的中斷,甚至在不經意之中就會消失於歷史的煙塵之中。
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只有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才能使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得以世代相傳,不斷流、不泯滅、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漸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文化傳統或文化模式。傳承的第一義是習得,即通過傳習而獲得;第二義是創新或發明,即在前人所傳授的知識或技能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聰明才智,有所發明有所創新,使傳承的知識或技藝因創新和發明而有所增益。在群體(族群或社區)來說,由
個別人所傳承的非物質文化在群體(族群或社區)中得到傳播和認同,並進入集體的“再創造”的過程。
進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非物質文化是流動的,活態的,像水流一樣滾滾向前,川流不息,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點上不變。而非物質文化的“變”是進化,而不是後退。
傳承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體有四種方式:群體傳承;家庭(或家族)傳承;社會傳承;神授傳承。
群體傳承
屬於以群體傳承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上有三類:一個是風俗禮俗類;一個是
歲時節令類;一個是大型民俗活動。
家庭傳承
所謂家庭傳承或家族傳承,主要表現在手工藝、中醫以及其他一些專業性、技藝性比較強的行業中,指在有
血緣關係的人們中間進行傳授和修習,一般不傳外人,有的甚至傳男不傳女。也有例外。
社會傳承
所謂社會傳承,大致有兩種情況:一,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某種手工記憶,如戲劇曲藝;二,沒有拜師,而是常聽多看藝人或把式的演唱、表演、操作,無師自通而習得的。這兩種傳承情況的共同點是,這些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比較單純,不需要多種因素和多種技藝介入,都有賴於熟練的傳承人才能得以傳承和延續下去,不至於絕種。
北京天橋中幡的傳承路線就顯示了這樣的特點。
在國際和國內的英雄史詩研究領域中,對家傳和師從這兩種傳承方式研究得較為充分,而對於“託夢”說或“神授”說,則既都承認、又存在分歧。
調查認定
為保護和阻止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中斷,保持可持續發展,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行調查時,要弄清楚其傳承譜系、傳承路線(傳承鏈)、所掌握和傳承的內容或技藝、傳承人對所傳承的項目的創新與發展。
對傳承人的調查,要事先選好對象人選,然後進行採訪,對本人、同行、親戚等進行多方面的調查,要記錄和提供他們的代表作,甚至還要做
口述史,要把他所掌握和傳承的內容或技藝原原本本地用文字和繪圖記錄下來。調查的內容,包括傳承人的最基本的資料,姓名、藝名、性別、地址、職業、信仰、受教育情況等等,以及他所傳承的項目、他的技藝和當地地方文化的關係,與民族記憶的關係。以及他這個項目在村寨、在社區群體中、行業中的地位,他的授業師傅、他的親戚、他傳習的方式、他有沒有拜師、有沒有儀式、行內有什麼規則、有什麼樣的禁忌、有沒有祖師、有沒有行會。調查內容是很廣泛的,並不是非常簡單的問幾句就可以了。對他的所掌握的特殊技藝,要像考古工作者描述考古發掘的文物那樣做出非常準確而又簡明扼要的記錄和表述。傳承人的調查,不僅要記錄上述所列他的相關傳承情況,還要記錄(或描述)、蒐集他的作品。21世紀初進行的這次非物質文化普查是一次文化普查,文化資源普查。文化普查不同於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要入戶調查,獲取人口數據和有關情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雖然不需要每一村每一戶都入戶調查,但不能只限於和不能滿足於發現了多少傳承人、多少作品,即不能只滿足於數據的獲取。數據對於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各省文化局、民保辦公室來講,固然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對
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只有數據是遠遠不夠的。對傳承人的調查,只有在把傳承譜系和傳承線路弄清楚,把傳承人的專業技能與創新點弄清楚,把他的作品記錄下來,這樣的數據資料才有
可靠度,也才有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至少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認定的標準。一個是認定的許可權。這是開展傳承人認定工作的前提。
要制定傳承人認定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姿多彩,千差萬別,不同門類的文化遺產項目之間,是很難量化的,這一個門類的一個傳承人與另一個門類的另一個傳承人之間,幾乎不存在可比性。但,要認定傳承人,總要有一定的、大體的標準,否則,這項工作就難於進行。至於傳承人是否要分級,還需要進行專題的討論和聽證。
制定傳承人的認定標準時,甚至在對傳承人進行認定時,有時會牽涉到他所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問題。一件
玉雕、牙雕、漆雕類的作品,由於其材質、用工、技藝等因素,可能是價值連城的,而一張
剪紙,充其量,經濟價值也就是一元錢、兩元錢。二者之間,在資源價值上,顯然是不可比的。但從
文化記憶的傳承上來看,又是不能用資源價值來作為其衡量標準的。文化本身含有人文意義上的價值和資源意義上的價值,這兩個價值是不能完全等同的。一般說來,一個
民間剪紙藝人的作品,與一個
玉雕藝人的作品,也許在工藝的簡繁、難易上、文化的內涵上等方面有高下之分,但在人文意義上、技藝傳統的傳遞上的價值則是相等的,在一個國家、或一個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應當占有同等的地位。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像傑出的科學家、作家堪為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科學的代表一樣,一個傑出的傳承人也是某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民族文化遺產的代表。故認定傑出傳承人的工作絕對不能粗製濫造,標準和水平絕對不能降低,要防止商業化、庸俗化。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啟動以前,在不同的行業里,都曾進行過不同的傳承人的認定工作。發改委對
工藝美術大師的認定和評級工作,已經搞了好多屆,已經形成了一個體系了,評審機構、評審辦法,也有了相對成熟的經驗了。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過去曾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聯合對工藝美術大師做過命名和頒發證書的工作,當下又在進行“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調查、認定、命名”項目。面對這樣的情況,一是建議和希望文化部主管部門出面對有關機構進行協調,二是學習和吸收已經取得的成熟經驗,以免走彎路。
權益
傳承人應該享受一定的權利。著作權、
署名權等,屬於個人所有的、屬於家族所有的、屬於團體或集體所有的,都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明晰的界定。在民間文學文獻中心和檔案館已受到保護的和今後也應受到保護的權利至少有四種:
第一,保護提供材料的人。採集者的義務是保證這些材料不致因為疏忽或故意而被濫用。採集的材料歸檔後,檔案館則承擔起這一義務。在研究工作中使用這一材料的學者同樣要負擔起這樣的責任。
第二,首次使用權。一般說來,首次使用權是屬於想在採集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調查及準備發表文章或出書的採集者。未等採集者在適當的時間內有機會完成自己的計畫,就允許他人用類似的方式使用這些材料是不道德的。
第三,採集者有權期望他放到檔案館的材料,得到妥善保管(如磁帶、膠捲,應採取特別保管措施,複製副本,供人使用和借閱等)。採集者還有權期望對他的材料編出適當的索引,分門別類,從而使資料便於查找使用。
第四,檔案館有權,或者確切地說,有責任控制資料的使用和使用人員。它必須能夠決定用何種方法、為何種目的和在何種條件下才能使用這些資料,換句話說,檔案館必須有自己的工作章程,根據這種章程,通知民間文學資料的使用者在使用這些精神財富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管理
傳承人認定後,隨之而來的便是管理問題。管理上,現在比較分散,政出多門。譬如,手工藝方面的管理,現在是採用產業或商業的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怎么做?這是新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研究。管理上,還有一個問題是政治待遇。舉一個例子,據我所知,
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主要傳承人
居素甫·瑪瑪依,當年從
南疆喀什請到烏魯木齊來演唱、錄音、記錄,史詩篇幅太長,一唱就是幾個月、幾年,就在烏魯木齊定居了,鑒於他對民族文化的巨大貢獻,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給他一定的政治待遇,安排他新疆自治區的政協委員。史詩的蒐集、記錄、整理、出版,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大事,印度大史詩出版發行時,是由國會舉行儀式的。我們也應對傑出的傳承人較高的待遇。依我個人的看法,按照瑪瑪依對國家的貢獻來說,作一個全國政協委員也是當之無愧的。
管理問題必須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法律法規中對傑出傳承人的地位作出界定非常重要,有了明確的界定,執法部門、管理部門才有所遵循。
代表
首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錄
傅文剛 男 45歲 天橋中幡 北京市 雜技與競技
張國良 男 51歲 抖空竹 北京市宣武區 雜技與競技
李連元 男 60歲 抖空竹 北京市宣武區 雜技與競技
孫 森 男 71歲 象牙雕刻 北京市崇文區 民間美術
王樹文 男 64歲 象牙雕刻 北京市崇文區 民間美術
錢美華 女 80歲 景泰藍製作技藝 北京市崇文區 傳統手工技藝
張同祿 男 65歲 景泰藍製作技藝 北京市崇文區 傳統手工技藝
楊福喜 男 49歲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北京市朝陽區 傳統手工技藝
文乾剛 男 66歲 雕漆技藝 北京市崇文區 傳統手工技藝
張 宇 男 63歲 揚州漆器髹飾技藝 北京市崇文區 傳統手工技藝
崇德福 男 53歲 木版水印技藝 北京市榮寶齋 傳統手工技藝
王麗菊 女 48歲 木版水印技藝 北京市榮寶齋 傳統手工技藝
盧廣榮 女 70歲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傳統醫藥
金靄英 女 67歲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傳統醫藥
關慶維 男 47歲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傳統醫藥
田瑞華 男 47歲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傳統醫藥
第二批國家非遺傳承人名單(江西)
徐盛久 男 81歲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民間音樂
羅會武 男 68歲 儺舞(南豐跳儺) 江西省南豐縣 民間舞蹈
胡振坤 男 75歲 儺舞(婺源儺舞) 江西省婺源縣 民間舞蹈
吳三桂 男 60歲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民間舞蹈
殷武煥 男 75歲 青陽腔 江西省湖口縣 傳統戲劇
李安平 男 39歲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傳統戲劇
曾國林 男 45歲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傳統戲劇
江裕民 男 63歲 徽劇 江西省婺源縣 傳統戲劇
江湘璈 男 64歲 徽劇 江西省婺源縣 傳統戲劇
陳 璞 男 68歲 御窯瓷製作工藝 江西省景德鎮
江西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
序號 姓名 性別民族申報地區或單位項目名稱 項目編碼 項目類別
03-0812 王善良 男 漢 江西省興國縣 興國山歌 Ⅱ-8 傳統音樂
03-0824 孟凡林 男 漢 江西省武寧縣 薅草鑼鼓(武寧打鼓歌) Ⅱ-27 傳統音樂
03-0840 劉有生 男 漢 江西省于都縣 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Ⅱ-37 傳統音樂
03-0911 程長慶 男 漢 江西省婺源縣 儺舞(婺源儺舞) Ⅲ-7 傳統舞蹈
03-1231 劉詩英 女 漢 江西省瑞昌市 剪紙(瑞昌剪紙)Ⅶ-16 傳統美術
03-1244 俞有桂 男 漢 江西省婺源縣 徽州三雕(婺源三雕)Ⅶ-37 傳統美術
03-1266 宋增禮 男 漢 江西省瑞昌市 竹編(瑞昌竹編) Ⅶ-51 傳統美術
03-1271 喻芳澤 男 漢 江西省湖口縣 草編(湖口草龍) Ⅶ-54 傳統美術
03-1304 陳聖發 男 漢 江西省景德鎮市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Ⅷ-7傳統技藝
03-1305 王炎生 男 漢 江西省景德鎮市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Ⅷ-7 傳統技藝
03-1306 曹開永 男 漢 江西省景德鎮市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Ⅷ-7 傳統技藝
03-1313 余雲山 男 漢 江西省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Ⅷ-29 傳統技藝
03-1344 張巍岱 男 漢 江西省萬載縣 煙火爆竹製作技藝(萬載花炮製作技藝)Ⅷ-86傳統技藝
03-1361 宋樹牙 男 漢 江西省萬載縣 夏布織造技藝 Ⅷ-102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