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民(曹氏風箏第二代傳人)

孔令民(曹氏風箏第二代傳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孔令民,男,曹氏風箏第二代傳人。出身世家,爺爺是清政府陝甘督辦,父親熟讀四書五經,而他中學沒畢業就挑起家庭的經濟重擔。偶然的機 遇,他的父親抄寫了曹雪芹風箏圖譜《南鷂北鳶考工志》,但是手稿在文革期間被毀於一旦。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令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北京
  • 職業:曹氏風箏第二代傳人
  • 主要成就:製作風箏
  • 代表作品:《燕子風箏》《曹雪芹風箏藝術》
藝術薰陶,結緣風箏,風箏特點,古書遺失,技藝傳承,出版書籍,

藝術薰陶

孔令民,在父親的薰陶之下,孔令民憑藉精湛的手工藝,在風箏界享有盛名。他的風箏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他帶著風箏走出國門。那本《南鷂北鳶考工志》已失蹤半個世紀,而孔令民與父親憑藉記憶和複製,出版了《曹雪芹風箏藝術》,獲得萊比錫“世界最美的圖書”稱號。而在如何繼承傳統技藝的問題上,孔令民與他的下一代又有著分歧。

結緣風箏

曹氏風箏的傳承人是孔家三代人。
孔家與曹氏風箏結緣始自1943年。當時,正在上大學孔祥澤師從日本籍美術教師高見嘉十。高見非常喜愛風箏,並且曾在琉璃廠訂購過哈氏風箏,他一直想做一些有關中國風箏的研究,並讓孔祥澤幫其蒐集資料。一天,高見從一位叫金田的日本人處借得一冊專講風箏的書,囑孔祥澤速來閱讀。此書是曹雪芹遺著《廢藝齋集稿》。
由於金田珍視此書,不允許拍照,孔祥澤只能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抄錄文字、摹繪圖樣,並努力完成了70%文字的抄錄。可惜不到一個月,手稿就被金田要回去了。由於時間太短,約有近三分之一的文字沒能抄錄下來。
早先,“宮廷風箏”的傳人金福忠,常帶孔祥澤放風箏並教他製作手藝,在繼承了《宮廷風箏圖譜》的技巧後,孔祥澤後來又將抄錄的《南鷂北鳶考工志》與金福忠先生的《宮廷風箏圖譜》進行了細緻的研究比較,發現兩書圖譜不同之處就在於,《宮廷風箏圖譜》裡面有“龍”和“鳳”等圖案,而《南鷂北鳶考工志》雖沒有“龍鳳”,但其他圖樣更為詳細,可以藉此區分“宮廷風箏”和“民間風箏”圖譜的不同。
孔令民創作倒魚孔令民創作倒魚
見到《南鷂北鳶考工志》後,孔祥澤即致力於曹氏風箏的整理、研究、複製和推廣,六十多年始終如一,終於將曹氏風箏藝術繼承下來並傳之後世。19世紀70年代末,插隊回來的孔令民協助社隊辦了個風箏廠,70多人,大部分是殘疾人,為弘揚曹先生的思想做了一件實事。
曹雪芹留下風箏製作手藝,扶持殘疾人和窮人,讓那些無以為生的人能有碗飯吃,這深深打動了孔祥澤。正是由於欽慕曹雪芹殘疾人謀生計的精神,孔祥澤將自己的風箏命名為曹氏風箏。

風箏特點

起源
曹氏風箏,源頭在曹雪芹,屬於宮廷風箏。而近代曹氏風箏,要從一個姓金的人說起。
金福忠,原名金毓棠(1889年——1978年),正黃旗人,是“宮廷風箏”愛新覺羅·惠敏的第六代傳人。他曾在朝中任“供奉”一職,主管皇宮中扎制風箏、描繪宮扇等扎彩事務。由於他扎彩技藝精湛,深得慈禧太后的賞識,故賜名“金福忠”。
金福忠是孔祥澤的遠房二舅。孔祥澤十一二歲時,金福忠常帶他去放風箏並教他製作風箏的手藝。由於金福忠先生的祖輩已無從查到,大家就都認為:近代“曹氏風箏”的第一代是金福忠先生,第二代是孔祥澤,第三代孔令民,第四代孔炳彰。從孔氏家族來看也算是三代世家,孔令民更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特點
曹氏風箏的最大特點是把南北風箏技藝有機結合。這也正是曹雪芹取名“南鷂北鳶”的原因。孔祥澤在《扎燕正倒圖繪形由來及其使用底色之變化》一文中寫道,曹雪芹風箏的改進包括擬人法、意匠畫法、變軟翅法為硬翅法,並將其與扎燕造型結構結合起來,使北方風箏有了一大革新,“京師業風箏者無一不以扎燕為宗,占領市肆歷二百餘年不衰。”
曹氏風箏尤其注重其情趣。從工藝上看,它講究扎、糊、繪、放四藝。在扎糊技術上,其三停三泄之法符合力學原理,而且結構骨架均因時、因地,分不同種類,或大或小,或寒風凜凜之時,或和風習習之日,均能扶搖直上青雲之天;在繪製藝術上,它講求意匠和迷筆手法。尤其是扎燕風箏,更採用擬人畫法,不僅畫面色彩鮮艷,令人賞心悅目,而且筆法細膩多變,刻畫形象誇張而逼真。同時,還講究升空與直觀相統一的藝術效果;在放飛技巧上,它注重實際放飛效果,講究根據不同風力、風向,運用不同的手法,同時講求風箏的靜中有動態之美,使風箏達到以天為紙、將雲擬水、遨遊天宮的神奇境界。
曹氏風箏的代表作是燕子風箏,而且每種燕子都有自己的講究:肥燕是雄健有力的雄燕、瘦燕是能歌善舞的雌燕、小燕是天真的小孩、新燕是弱冠的少年,還有比喻夫妻的比翼燕、象徵長壽的耄耋燕,各個燕子的圖案花紋也各有不同,非常精美。
孔令民創作奧運風箏孔令民創作奧運風箏

古書遺失

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詳細地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糊、繪、放技藝,每種都繪有骨架圖、彩圖,並配有扎糊訣和畫訣,圖文並茂,是對我國風箏藝術的一個總結。尤其是他創立了扎燕風箏家族,完美地運用了中國傳統的意象美學。而自1943年孔祥澤看到《南鷂北鳶考工志》後,原書就蹤跡全無。有訊息說它後來被一個日本人買走帶到了日本。數十年間,雖然孔祥澤多方尋找,甚至托友人在日本展開調查,但此書如石沉大海,它也成了壓在孔老心頭的一塊“磐石”。
孔令民講述自己的風箏孔令民講述自己的風箏

技藝傳承

孔令民的父親孔祥澤歷經幾十年的時間,潛心鑽研曹雪芹風箏遺稿,深得其精華。他按照“曹式風箏”扎、糊、繪、放的四種技藝,認真進行了譜制,並用於風箏的實踐製作,獲得成功。
“曹式風箏”已經傳到了孔家的第三代傳人孔炳彰手裡。孔炳彰是孔家的第三代,從小就受薰陶,對風箏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表示想學風箏製作,這讓父親孔令民和爺爺孔祥澤十分高興。從1999年開始,孔令民開始正式教授孔炳彰學習風箏製作。從素描開始學起,這個年輕人踏踏實實鑽研曹式風箏藝術,進步很快。孔炳彰很給父親爭氣,學得很快,自己獨立設計的風箏已經開始獲獎。
在孔家人和曹式風箏工藝坊員工的努力下,“曹式風箏”不僅成為了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還走出了國門,參加了以色列風箏節,去希臘雅典放飛,到英國加拿大現場製作和表演,讓風箏從中國飛向了世界。
孔氏製作的“九龍百子”和大扎燕等16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為弘揚傳播民族文化,他們還自辦了風箏培訓班。製作風箏的每一步,都凝結著製作者的心血。一套簡單的刀具,就是扎風箏的全部家當,做一副好骨架,其實“活兒”全在手上。做風箏講究的是扎、糊、繪、放“四藝”,這第一步“扎”的功夫必須紮實,曹氏風箏坊的老師傅張景剛教起徒弟來一絲不苟。上莊鎮的村民在孔令民及幾位老師傅的傳授下逐步掌握了風箏的製作方法。

出版書籍

簡介
曹雪芹風箏藝術》被評為2006年度“世界最美的書”金獎。這本書,由孔令民的父親口述,孔令民和孔炳彰收集整理而成。《曹雪芹風箏藝術》一書除了本身的學術藝術歷史文化價值外,圖書的整體書籍藝術設計是最引人注目和值得稱道的。書籍設計理念的新穎、獨特,裝幀形式的古樸、典雅,以及書籍整體凝聚在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古典藝術美,是獲得“世界最美的書”稱號的主要原因和決定性因素。
文化特質
它表現的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所以在整體上要體現中國所特有的文化氣質,體現中國人表達觀念思想的智慧,調動書籍語言的特性,例如:將線裝書的審美氣質和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來體現書的內容。具體來說,因為書的主要內容是風箏藝術,以前的做法往往以圖片陳列的方式來展現,而趙健認為表現風箏重要的是讓讀者要有放飛的感覺,因此在表現上,選擇了用虛線來裝飾,從不同的角度展現風箏的姿態,在設計方面實現一種靈活的結構
出版書籍和證書出版書籍和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