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設(上海)

《教育建設(上海)》創刊於1929年,到1933年3月出版最後一期,共出版五期。由大夏教育科同學會編輯並發行。不定期出版,約一年出版一期,屬於教育刊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建設(上海)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29年6月
  • 出版周期:不定期
人員編制,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人員編制

主要撰稿人有張耀翔、章頤年、戴錫康、趙企預、陳選善、盧世魯、馬宗榮等。

刊登內容

該刊主要探討中國小各科教學法,交流各科教學經驗,研究各國教育行政系統。該刊主張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對幼兒教育、中國小的訓育問題、青年期的身心發展、女子教育、教育社會學、心理學上的人格問題等都有論述。
該刊除刊登國內教育專家的著作外,也將部分大學課堂教育演講內容整理成文本形式刊登,更積極主動翻譯介紹西方先進教育理論著作。此外,該刊緊跟時代潮流,將教育與救亡運動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介紹。
該刊編輯單位——大夏教育科是當時私立大夏大學的重要科系,而大夏大學作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知名的私立高等學府,曾被譽為“東方的哥倫比亞大學”,該校教授囊括了馬君武、周昌壽、邵力子、郭沫若、田漢、何炳松、李石岑、朱經農、程湘帆等。該刊作為大夏大學學生、教師交流研討的園地,對於深入了解當時大夏大學的教學科研活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文化傳統

附:發刊詞
中國自從停止科舉,興學校,推行新教育,到現在已將有三十年的歷史。其間在思想上,教材上,教法上,經過許多變動,許多革新,真有一日千里之勢。在大體看來,似乎可喜極了。但深入一層去考察,又覺得這些進步,不過表面的浮動罷了,實際沒有什麼進展。至於今日,基礎尚未穩固,主張還未拿定,扶得東來西跌倒,只見其幼稚不健全。
現在中國教育的大病,顯而易見的,即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社會教育,三者不能打成一片,互相呼應聯絡。親職教育往往為學校教育的障礙,而學校教育造就出來的人才,或者在社會上竟全不適用,或者給惡勢力同化,一反在學校所為,棄其所學,做那隨波逐浪,同流合污的人。要之,理想的教育一天不實現,“教育救國”的口號,終是“徒託空言”罷了。
本科同學,都是抱著改進中國教育的宏願的,經過執委會的議決,就印行這冊小書。在這裡發表一點平日孜孜兀兀所得的見解與經驗,雖然淺近不足道,但一番研究的精神,是不可埋沒的。倘得引起當世教育人士的注意,進而獎掖他,教化他,那就是同人的萬幸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