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價值
(直觀和靜態):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和對象是否滿足其需要的評價和態度。
(深層和動態):教育主體改造教育客體和對象,使其變成符合其希望或者理想和需要的客體和對象的過程和目的、結果。
含義
教育主體對教育活動及其結果是否滿足自己需要的評價和自己的教育需要、理想的對象化。
特點
教育價值的自在性和自為性
教育是人自己形成自己的活動,是人的價值的自我形成。教育的價值就在於發現、挖掘、發揮、形成、引導、限定人的價值。精神價值是人的最高價值,是人的價值與其他事物的價值的根本區別,其實質是知識、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價值。教育形成人的價值就是要通過有價值的知識、能力和品德的教育形成人的精神價值。
歷史考察
最早明確提出:19世紀英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理論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教育論》中提出“什麼知識最有價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凡是人們所學的各種知識都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價值的大小卻不一樣。·自斯賓塞之後,教育界討論教育價值問題風靡一時,尤以美國和德國最為盛行。
美國代表性人物: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觀點:價值分為“內在的價值”(Intrinsic Values)和“工具的價值”(Instrumental Values),後者又可稱為“外在的價值”(External Values)。·美國,教育哲學家波德(B.H.Bode,1873—1953)則提出教育價值的“社會性標準”(Social Criterion of Educational Values)的概念,·觀點:判斷所有科目、課程、教材等的價值的標準,就是看它能否有助於受教育者對其生活的社會環境有比較好的了解。
德國代表人物是斯普蘭格(Edward Spranger,1882—1963)和杜爾(Ernst Dürr)。斯普蘭格觀點:文化價值觀·杜爾:教育的價值分為現實價值和理想價值。·{在實際生活中,教育的現實價值較為重要,教育決不能輕視之,寧可使理想價值從屬於現實價值。這就是杜爾的教育價值理論的最高原理。現實價值有大小之分,判斷其大小的標準是看它能否維持與增進人類的幸福。} ·
分類
英美學者關於教育價值的分類
(一)從同一
教育現象或者教育活動的兩種不同功用,將教育價值分為教育的
內在價值和教育的
外在價值,亦稱教育的理想價值和教育的工具價值。
代表人物:
杜威 觀點:杜威是從目的和手段的關係說明教育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 某一教育內容或者要素當成為教育的直接目的時,它具有內在價值屬 性,當它成為實現別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徑時,具有外在價值屬性。 杜威認為內在和外在價值不能截然分開,它們是相對的,同一客體在不同的關係背景中可能具有兩種價值屬性。
(二)從教育內容中所包含的知識類型進行分類,將教育價值分為為知識的價值和訓練的價值。依據是:全部教育活動藉助傳授知識完成的。
代表人物:斯賓塞、
巴格萊、
懷特海觀點:知識的價值就是指導行為的作用,而訓練的價值是對學生思維的培養 和人格的陶冶作用。 斯賓塞將教育活動分為五大類價值等級: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動; 2.間接保全自己的活動;3.目的在撫養教育子女的活動; 4.與維持正常社會政治關係有關的活動; 5.在生活中的閒暇時間滿足愛好和感情的各種活動。
(三)從哲學基本觀點出發對教育價值進行分類。
代表人物:斯普朗格(Edward Spranger,1882—1963) 、 杜爾(Ernst Dürr)。觀點:人們接受教育,接受外部的客觀的文化價值,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發展內部的人格價值,而逐步展開的內部人格價值經過創造性的改造,又不斷生成新的文化價值。
日本教育要素價值論
代表人物:細谷恆夫 《教育學全集》(一)教育內容的教育價值(二)教育中必須實現的價值(三)教育價值是教育者本人的價值觀問題
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二)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論
中國現代教育價值論
(一)應試教育(精英人才價值論)
(二)素質教育(全能人才價值論)
(三)賞識教育(快樂成才價值論)
(五)啔福教育(幸福人生價值論)
範圍
教育的外在價值:實現別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徑。
教育的內在價值:為了知識而教育、為了能力而學習、為了真理而學習和教育。
教育育人的實質就是使人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質,形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這是教育內在價值的根本。重新審視教育的價值就是強調教育的內在價值。
教育社會價值:教育對社會存在、延續和發展需要的滿足,滿足社會需要需要過程中體現出自身的價值。
教育個人價值:教育對人的生活和人自身發展需要的滿足,在滿足個人需要中體現出自身的價值。
教育及其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是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統一,能正確處理人類、國家和個人利益及其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的教育、教師和學生。當代教育是滿足
社會教育需要和個人教育需要、
社會本位和
個人本位統一的教育。教育應以促進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統一發展為不懈的追求和最高目標。
教育中的價值和教育的價值
教育中的價值:教育中應該在學生身上培養哪些價值,這與
教育目的相聯繫。
教育活動中應該達到什麼教育目的,實現哪些人生價值和應該教給學生一些什麼價值內容。
{教育中的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科學價值、
道德價值、美感價值等等}
教育的價值:怎樣的教育活動才具有教育上的價值,才能有效獲得那些教育中的價值,這與教育內容、方法相聯繫。
在教育活動中應該怎樣活動,應該採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達到教育的要求,收到教育效果。
教育的目的是有助於人們接受人類精神文化,並在文化的傳遞與接受文化的過程中,是每個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陶冶,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也是教育的全部價值的核心和精華所在。 “應試教育”是一種既不重視理想、能力,也不重視知識文化和科學價值的典型的功利主義教育和憑證教育。科學的
教育價值觀應是教育的
德智體美等方面價值高度統一的價值觀,教育的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高度統一的價值觀。當代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新的教育價值,形成
科學精神與
人文精神統一的人類精神。
教育的繼承價值和創新價值
人類要生存,必須繼承傳統;要發展,即要繼承傳統,更要超越傳統和創造未來。形成創新教育必須處理好傳授和學習知識與培養和發展能力的關係、發展一般能力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係、形成創新精神和品德與形成其他良好品德和精神的關係,但首先必須形成開放和民主的教育。而形成開放和民主的教育首先必須形成開放、民主和創新的社會,開放、民主和創新的社會開放、民主和創新教育的必要條件或者基礎。
教育的長遠理想價值和現實價值
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超越現實,去追求理想和實現理想。教育只有堅持烏托邦精神才能既立足現實又面向未來,客服工具主義傾向,實現本體主義。
教育既有通過選拔培養專門人才、精英人才的專門價值,也有普遍提高公民科學文化和思想
道德素質的公共價值。兩者相輔相成,應該保持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