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主義

要素主義

要素主義亦稱“精粹主義教育”、“保守主義教育”。現代西方教育哲學流派。出現於 20 世紀 20 年代的美國,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萊、德米阿什克維奇、莫里森、布里格斯、康德爾和芬尼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 1957 年蘇聯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後,要素主義日漸盛行,此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貝斯特、科南特、里科弗等人。要素主義者無統一的哲學觀點(主要為實在論和觀念論兩種),但對教育問題有一致的看法。認為人性本惡,而人之所以得到改造和拯救,主要是由於社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要素主義
  • 又稱:傳統主義教育
  • 時間:20世紀30年代
  • 國家:美國
代表人物,簡介,

代表人物

W.C.巴格萊、I.L.坎德爾、R.芬尼、H.H.霍恩、H.莫里遜、T.布里格斯等

簡介

1938年 2月,巴格萊在新澤西州大西洋城組織了一個小團體“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委員會”,並提供一篇題為《要素主義者的綱領》的論文,作為該團體的理論依據。
要素主義者在哲學觀點上各不相同,但在教育觀點上卻是一致的。他們都強調“種族經驗”或“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認為經過歷史檢驗的多數人的經驗比個人經驗有意義,比根本沒有經過檢驗的兒童經驗更有意義。他們還認為,在人類遺產中有著“文化上的各式各樣最好的東西”,有著“一種知識的基本核心”即所謂共同的、不變的文化要素,其中包括各種基本知識、各種技藝及傳統的“態度”、“理想”等等。而這些要素是人人所必需學習的。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傳授給青年一代。
要素主義者對進步主義教育(見進步教育運動)持批判的態度。巴格萊認為,進步主義教育由於強調學習者的興趣、自由、需要、個人經驗、心理組織和學生主動性,忽視努力、紀律、長遠目標、種族經驗、邏輯聯繫和教師主動性,完全放棄了以學業成績的嚴格標準作為升級的依據,輕視學習的系統性和順序性,因而不僅降低了教育質量,而且對美國的“民主”起了削弱作用。坎德爾認為,要素主義者和進步主義教育者一樣,關心學習必須依據學習者的能力、興趣和目的這個原則;但要素主義者認為,那些興趣和目的必須由富於經驗的教師加以改造,因為教師是教材的邏輯組織的主宰者,而且懂得教育發展的過程。巴格萊和坎德爾的這些觀點,是要素主義者最一般的觀點。
要素主義教育者強調以學科為中心和學習的系統性,主張應恢復各門學科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嚴格按照邏輯系統編寫教材。他們還認為一些對學生心靈的訓練具有特殊價值的科目,如拉丁語、代數和幾何,應作為中等學校的共同必修科目。要素主義者一般很重視智力的陶冶,認為蘊藏在兒童身上的智力和道德力量的資源不應當被浪費;主張提高智力標準,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發展人的智慧力量。
由於特彆強調系統的學習和智力的陶冶,要素主義者主張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於教師,教師應屬於教育體系的中心,並充分發揮教師的權威作用;如果學生對要素的學習不感興趣,應該強制他們學習。他們認為在教育過程中,不能把學生的自由當作手段,而應當作為過程的目的和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以後,由於要素主義教育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適應美國科學技術革新和擴充實力的需要,受到美國統治階級的支持,成為“當代美國占統治地位的教育哲學”。其中教育家A.E.貝斯特、J.B.科南特、H.G.里科弗等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貝斯特於1956年組織了美國基礎教育觀點委員會,主張中國小應設定更多的基礎課程;真正的教育是智慧的訓練,中學畢業生必須具有堅實的智慧、基礎知識和更高的技術和能力。科南特在A.卡內基財團的技持下,對美國的教育政策、學校制度和課程設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議。他主張凡中學生都應當學習各門科學的“基本核心”的東西,包括英語、社會研究、美國歷史、數學和自然科學。他特彆強調,學校應該培養足夠數量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工業和國防提供力量。科南特還極力主張天才兒童教育,認為學生中具有天才的只是少數,應當在比較幼年的時期鑑別出來,加以精心培養,讓他們選學嚴格的學術性科目。
20世紀50年代美國中國小曾進行課程改革,強調“新三藝”(數學、自然科學、外國語),並按“學術標準”,推行“能力分組”等等。這些方面,主要是以科南特等關於要素主義教育理論為依據的。但由於要素主義教育片面地注重書本知識和傳統的教學方法,加重學生負擔,脫離實際,故曾引起廣大青年的不滿,也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至60年代末,要素主義教育在美國就失去統治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