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Design,簡稱ISD),是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級規劃教材。《教學系統設計》力求反映教改成果和學科發展的新動向,從內容和形式上充分體現較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在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突出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
基本介紹
- 書名:教學系統設計
- ISBN:7040183609
- 頁數:285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5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特徵,區別,方法,理論,過程模式,其他,
內容簡介
《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教育技術學專業系列教材之一。《教學系統設計》力求反映教改成果和學科發展的新動向,從內容和形式上充分體現較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在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突出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
全書共分8章。第l章著重闡述教學系統設計的基本概念、學科性質、主要理論基礎以及國內外比較有影響的教學設計理論和模式。第2章簡述教學目標的含義、功能,幾種代表性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以及教學目標分析和闡明的方法。第3章分析影響有效教學設計的若干學習者的特徵因素,並探討網路環境下的學習者特徵。第4章在辨析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模式三個概念的基礎上,從典型的教學模式與策略、協作學習策略、研究性學習設計、教學策略選擇的原則及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闡述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的方法。第5章從物理環境、技術支持、人際關係等三個方面介紹學習環境設計的方法,重點討論技術支持環境的設計。第6章闡述教學設計結果評價的內容、方法以及新發展。第7章是專門針對本科生缺乏教學實踐經驗而編寫的,從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網路課程設計、課堂教學設計、培訓系統設計等四個方面提供教學設計套用的典型案例,教師在教學中也可參考。第8章簡要介紹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套用研究領域的新發展和新趨勢。
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幹課程之一,因此《教學系統設計》既可作為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本科生教材和非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公共選修課教材,也可作為廣大教師和教育技術領域工作者的參考書。
作品目錄
第1章 教學系統設計概論
1.1 教學系統設計概述
1.1.1 教學系統設計的含義
1.1.2 教學系統設計的由來和發展歷程
1.1.3 教學系統設計的特點
1.1.4 教學系統設計的意義
1.2 教學系統設計的學科性質和套用範圍
1.2.1 教學系統設計的學科性質
1.2.2 教學系統設計的套用範圍
1.2.3 教學系統設計的不同層次
1.3 教學系統設計的理論基礎
1.3.1 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
1.3.2 教學理論與教學設計
1.3.3 系統方法與教學設計
1.3.4 傳播理論與教學設計
1.4.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1.4.1 國外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研究
1.4.2 國內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研究
1.5 教學系統設計的過程模式
1.5.1 教學設計模式的含義及功能
1.5.2 幾種主要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
1.5.3 教學系統設計過程的基本要素
1.6 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
1.6.1 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的學與教理論基礎
1.6.2 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的過程模式
學習活動建議
學習資源
第2章 教學目標分析
2.1 教學目標概述
2.1.1 教學目標的含義
2.1.2 教學目標的功能
2.1.3 教學目標分類理論
2.2 教學目標的分析與闡明
2.2.1 教學目標分析概述
2.2.2 教學目標分析的方法
2.2.3 教學目標闡明的方法
2.2.4 教學目標分析與編寫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3 教學目標設計案例分析
2.3.1 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編寫案例
2.3.2 數學課程教學目標編寫案例
2.3.3 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編寫案例
學習活動建議
學習資源
第3章 學習者特徵分析
3.1 學習者起點能力分析
3.1.1 學習者的認知能力特徵分析
3.1.2 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分析
3.1.3 學習者特定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特徵分析
3.2.1 學習者的學習態度
3.2.2 學習動機分析
3.2.3 學習風格分析
3.3 成人學習者的特點
3.4 網路環境下的學習者特徵分析
3.4.1 學習者一般特徵分析
3.4.2 網路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起始能力分析
3.4.3 學習風格特徵及其與網路學習環境的適應性
3.5 學習者特徵分析實例
學習活動建議
學習資源
第4章 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
4.1 相關概念
4.1.1 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
4.1.2 三個概念的聯繫與區別
4.2 典型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和策略
4.2.2 五環節教學模式”
4.2.3 九段教學策略
4.2.4 掌握學習模式,
4.2.5 情境一陶冶教學策略
4.2.6 示範一模仿教學策略一
4.3 典型的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與策略
4.3.1 發現學習模式“
4.3.2支架式教學策略
4.3.3 拋錨式教學策略
4.3.4 隨機進入教學策略
4.3.5 啟發式教學策略
4.3.6 自我反饋教學策略
4.3.7 基於Internet的探究式學習策略
4.4 典型的協作學習策略
4.4.1 協作學習的概念
4.4.2 常用的協作學習策略
4.4.3 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
4.5 研究性學習設計
4.5.1 研究性學習的含義及特點
4.5.2 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步驟
4.5.3 研究性學習的相關案例
4.6 教學活動設計
4.6.1 教學活動設計的內容和方法
4.6.2 教學活動設計的注意事項
4.7 教學模式與策略選擇和設計的案例分析
4.7.1 語文學科的設計實例——恐龍的滅絕
4.7.2 數學學科的設計實例——購物
4.7.3 英語學科的設計實例——Travel
4.7.4 其他學科設計實例——野生動植物資源與自然保護區
學習活動建議
第5章 學習環境設計
5.1 學習環境概述
5.1.1 關於學習環境的不同觀點
5.1.2 本書對學習環境的理解
5.2 物理學習環境設計
5.2.1 物理學習環境設計對學習的影響
5.2.2 物理學習環境設計的相關研究
5.3 教學媒體的選擇與設計
5.3.1 教學媒體概述
5.3.2 課堂教學中常用教學媒體的特性
5.3.3 教學媒體選擇的依據和方法
5.3.4 教學媒體選擇的程式
5.4 學習資源和工具的選擇、設計與開發
5.4.1 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
5.4.2認知工具的選擇與提供
5.5.3 際學習環境設計
5.5.1 人際環境設計概述
5.5.2 課堂氛圍營造策略設計
5.5.3 交往動機激發策略設計
5.5.4 課堂問題行為調控策略設計
5.6 學習環境設計實例分析
5.6.1 課堂多種媒體組合的學習環境設計實例——圓的認識
5.6.2 基於Internet的學習環境設計實例——《物種起源》導言
學習活動建議
第6章 教學系統設計結果的評價
6.1 教學系統設計結果評價概述
6.1.1 教學評價概述
6.1.2 教學系統設計結果評價的內容
6.2 教學效果的評價
6.2.1 教學效果評價的內容和指標
6.2.2 教學效果的形成性評價設計
6.2.3 教學評價的新發展
6.3 教學系統設計方案和多媒體教學資源的評價
6.3.1 教學系統設計方案的評價
6.3.2 多媒體教學資源的評價
6.4 教學系統設計結果的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
6.4.1 教學系統設計結果的形成性評價
6.4.2 教學系統設計結果的總結性評價
6.5 教學系統設計評價案例
6.5.1 “連續退位的筆算減法”教學設計評價方案
6.5.2 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方案的評價
學習活動建議
學習資源
第7章 教學系統設計套用案例分析
7.1 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案例分析
7.1.1 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概述
7.1.2 多媒體教學課件腳本設計案例分析
7.2 網路課程設計案例分析
7.2.1 網路課程概述
7.2.2 《有機化學》網路課程設計案例概述
7.3 課堂教學案例設計分析
7.3.1 語文教學設計案例——國小語文“ai、ei、ui”的設計
7.3.2 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國小數學“網上購書”的設計
7.3.3 英語教學設計案例——國小英語“What’syourfavoritefruit?”的設計
7.4.培訓系統設計案例分析
7.4.1 師資培訓方案設計案例——某市教育局教師教育信息化網路培訓方案
7.4.2 企業培訓方案設計案例——某企業e—Learning設計方案
學習活動建議
學習資源
第8章 教學系統設計發展的新動向
8.1 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新發展
8.1.1 BlendedLearning與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
8.1.2 活動設計理論
8.1.3 混沌理論與教學設計
8.1.4 關係論教學設計
8.1.5 巨觀教學設計論
8.2 教學系統設計套用研究新趨勢
8.2.1 教學系統設計自動化
8.2.2 從教學系統設計到績效技術
8.2.3 學科教學系統設計
8.2.4 信息化教學系統設計
學習活動建議
學習資源
術語名詞中英文對應
參考文獻
特徵
1.教學系統設計的研究對象是不同層次的學與教的系統。這一系統中包括了促進學生學習的內容、條件、資源、方法、活動等。創設教學系統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習者達到預期的目標。
2.教學系統設計的研究方法是套用系統方法研究、探索教學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及要素與整體之間的本質聯繫,並在設計中綜合考慮和協調它們的關係,使各要素有機結合起來以完成教學系統的功能。
3.教學系統設計的目的是將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等基礎理論,系統地套用於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形成經過驗證、能實現預期功能的教與學系統。它們可以是直接使用於教學過程,完成一定教學目標的教學資源(如印刷教材、聲像教材、學習指導手冊、測試題和教師用書等);也可以是對一門課的大綱與實施方案或是對一個單元、一節課教學計畫的詳細說明。
區別
1)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不同。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的本質和一般規律;教學系統設計研究對象是用系統方法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計畫的過程。教學論是研究教學本質與規律的理論性學科,而教學系統設計則是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設計與計畫的套用性學科。
2)理論基礎不同教學論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用以確定最佳化學習的條件與方法;教學設計的主要理論是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
方法
需要分析法
需要是當前結果和期望結果之間的差異。對需要進行分析就是要以系統的方式找出“是什麼”與“應該是什麼”之間的差異,即明確進行教學系統設計所要解決的問題,回答“為何教”。分析學習需要的基本方法有內部參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參照需要分析法,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目標參照系的不同。
A 內部參照需要分析法
內部參照需要分析法是由學習者所在的組織機構內部用已經確定的教學目標(期望狀態),與學習者的學習現狀作比較,找出兩者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鑑別出學習需要的一種分析方法。
這種方法的前提是以接受既定的目標作為期望值來分析學習需要,通常比較適用於我國普通學校的教育。學校的培養目標體現在各科教學大綱和教材當中,因此往往以大綱作為對學生的期望標準。這裡存在一個內部目標是否合理的問題,如果目標的制定充分反映了機構內、外環境對它的要求,充分考慮了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那么內部參照需要分析法是有效的,否則它不能揭示真正的需要,這是採用內部參照需要分析法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目標存在於機構內部,所以關於期望的狀態只須查閱機構內部的目標方案和訪問機構內部的目標決策者就可得到,但應注意的是要把所期望的狀態用學習者可測量的行為術語描述出來。這樣收集數據的重點就是關於學習者目前狀態的信息,具體做法是將期望狀態(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等方面)的目標具體化,並形成完備的指標體系,以作為收集當前目前狀況數據的依據。
以下的數據收集方法可供參考:
a.按照形成的指標體系來設計測驗題、問卷或觀察表,然後通過分析試卷、問卷或觀察記錄直接從學習者獲取信息。
b.根據指標體系,分析學習者最近階段的測試成績、合格記錄等相關的現成材料。
c.根據指標體系,召開教師等有關人員的座談會或對他們作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習者最近目前的狀況。
B 外部參照需要分析法
這是根據機構外社會的要求(或職業的要求)來確定對學習者的期望值,以此為標準衡量學習者的學習現狀,找出差距,從而確定學習需要的一種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揭示的是學習者當前的狀況與社會實際要求之間存在的差距,其特點是以社會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需要作為準則和價值尺度去揭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制定出教育、教學目標。可見,外部參照需要分析法是對機構內部目標合理性進行檢驗的有效方法。
由於這種方法的期望值是根據社會需要而制定的,所以首先要收集、確定與期望值相關的社會需求信息。
收集信息主要有以下途徑:
a.對畢業生跟蹤訪談、問卷調查、聽取他們對社會需求的感受,以及工作後對學校教育或培訓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從中不僅可以獲得關於社會期望的信息,也可獲得學習者現狀的信息。
b.分析畢業生所在單位對畢業生的工作考核,了解他們對職工的要求和對畢業生的評價,以了解社會需求和要求改進學校教學的信息。
c.設計問卷並發放到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單位,以得到社會對人才能力素質的需求信息。
d.深入到工作第一線做現場調研,以獲得對人才能力素質需求的第一手信息。
e.進行專家訪談,以了解專家對社會目當前及未來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看法
理論
規定性教學設計理論
理論:由一系列的命題組成的,主要用以解釋和說明事件為什麼以它們所採取的方式產生和發展,命題則由與事件有關的概念及其互相之間的關係構成。簡言之,理論就是能夠用來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的一系列有組織的陳述。理論可分為規定性理論和描述性理論。
描述性理論: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可用“條件-結果”來表示。規定性理論:以描述性理論揭示的客觀規律為依據,關注達到理想結果所採用的最優策略與方法,可用“條件-策略”來表示。
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正是以達到教學目標作為出發點,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選擇和確定最好的教學策略,所以是一種規定性理論。
幾種主要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加涅的“九五矩陣”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瑞格盧斯等人的精細加工理論(ET)、梅瑞爾的成分顯示理論(CDT)和教學處理理論(ITT)、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等。這裡主要介紹一下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一)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核心思想:為學習設計教學,認為教學應該考慮影響學習的全部因素,即學習的條件。加涅提出了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加工模型:加工系統或作業系統+執行系統+預期系統 1、加工系統:主要由信息的接收器、感覺登記器、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 2、執行控制系統 3、預期系統:預期是指,人的信息加工活動都是受目的指引的。
學習事件與學習過程的關係
加涅把學習結果分為五大類型: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
國內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發展可以從1987年《外語電化教學》雜誌刊登第一篇有關教學系統設計的文章算起。另外,顧立民先生,中國《培訓》雜誌特邀專家,曾就教學系統設計發表過主題演講“企業大學建設的基礎與靈魂:教學系統設計(ISD)”,現任上海匯旌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兼學習發展研究院院長。
過程模式
教學系統設計過程模式是一套程式化的步驟,一個教學系統設計過程模式具有許多階段。但是,所有的教學系統設計過程模式都包括四個基本要素:學習者、目標、策略、評價。我們認為,設計不同的教學系統需要不同的教學系統設計過程模式;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應該也有不同的教學系統設計過程模式,它包含三個要點:
a.教學系統設計過程的模式是對教學系統設計實踐的再現。
b.它是理論性的,代表著教學系統設計的理論內容。
c.它是簡約的形式,是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簡約體現。
教學系統設計模式名目繁多,但從其理論基礎和實施方法看,不外乎三大類:
a.“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b.“以學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c.“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簡稱“主導—主體”模式)
教學系統設計過程的模式在教學系統設計的實踐工作中,主要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
①作為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
②作為管理教學系統設計活動的指南。
③作為設計過程決策的依據。它可以幫助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作出有效的選擇與決策。
其他
1、教學設計是系統計畫或規劃教學的過程
這種觀點把教學設計看做是用系統的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研究解決問題途徑、評價教學結果的系統規劃或計畫的過程,如:“教學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加涅,1992)。“教學系統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繫的各部分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它們的方法步驟,然後評價教學成果的系統計畫過程”(肯普,1994)。“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資料、教學活動、信息資源和評價的具體計畫的系統化過程”(史密斯、雷根,1999)。“教學系統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運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烏美娜,1994)。
2、是創設和開發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的技術
美國著名教學設計專家梅瑞爾(M. David Merrill)在其發表的《教學設計新宣言》一文中,將教學設計界定為“教學是一門科學,而教學設計是建立在教學科學這一堅實基礎上的技術,因而教學設計也可以被認為是科學型的技術(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創設和開發促進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技能的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梅瑞爾,1996)。
3、教學設計是一門設計科學
帕頓(Patten,J . V)再《什麼是教學設計》一文中提出:“教學設計是設計科學大家庭的一員,設計科學各成員的共同特徵是用科學原理及套用來滿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帕頓,1989)。這一定義將教學設計納入了設計科學的子範疇,強調教學設計應把學與教的原理用於計畫或規劃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以有效的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4、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
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是以教學目標設計要素為核心的設計方法。
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的心理學基礎是:行為主義、信息加工主義。
5、以“學”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
以“學”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是為了完成意義建構,
以“學"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的心理學基礎是:建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