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子麻花

撒子麻花

宣武區菜市口南來順飯莊,是一家以經營北京風味小吃著稱的老字號,在這裡蒸、炸、煮各式小吃琳琅滿目,就說饊子麻花類吧,就有十幾個品種,大麻花足有以尺半長,小的蜜麻花一個兩口就能吃下,還有棗核形、扇面形的饊子麻花,小巧玲瓏,逗人喜愛,怪不得一位初次到南來順飯莊吃小吃的客人說:“吃麻花何必再上天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撒子麻花
  • 主要食材:麵粉
  • 分類:大眾
  • 口味: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撒子麻花的來歷,饊子舊稱寒具,為什麼吃寒具,原料和工藝的改進,做法,

撒子麻花的來歷

麻花是一種油炸食品,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香甜的味道真叫人吃不夠,難怪早有人形容說“嚼著驚動十里人”了。然而對於饊子麻花的來歷與傳說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饊子舊稱寒具

饊子古時候稱寒具。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寫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粔籹蜜餌、餦餭是什麼東西?宋代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餦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過名為《寒具》的一首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但有人說這不是劉禹錫寫的,而是蘇東坡為一個賣“寒具”食的老太婆寫的廣告宣傳詩。且不管誰是原作者,但這首詩卻把“寒具”這種油炸食品描繪得活靈活現,大有呼之欲出之勢,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那么寒具究竟是什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

為什麼吃寒具

為什麼古人要吃“寒具”這種食品,其中還有一段傳說。原來古代清明節前一日為民間的寒食節,要禁火3天。晉陸翽的《鄴中記》有“冬至後一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的記載。說的是介子推曾伴隨公子重耳一起過著流亡生活達19年之久,在重耳餓肚無食時,曾割股獻君,可謂忠心耿耿。但重耳重新執政為晉文公後,在論功行賞時卻忘記了介子推。為此介子推帶了母親去了綿山隱居。晉文公一日忽然想起介子推,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不見,命令放火燒山,想趕出介子推母子。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不肯會見晉文公,母子雙雙抱木而被燒死。為此晉文公十分悲痛,遷怒於火,下令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國禁菸火,於是就有了寒食節。三日不動煙火,吃什麼呢?那就是寒具,它過油炸制,能夠儲存不變質,保持酥脆不皮,當然時最理想的食品了。

原料和工藝的改進

寒具發展到今日的饊子麻花,原料及工藝都有了很大改進,現代饊子已不用米粉而改用麵粉了,而且大多在製作中或加糖或裹蜜而成甜食,但也有加鹽成為鹹食的。按李時珍記載的方法製作,即“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油煎食之”的說法,似乎饊子麻花中應包括如今的北京傳統名吃“焦圈”。南方的糕點鋪出售的一種用麵粉炸制的饊子也是鹹的,不過條兒、個兒都比北京的饊子麻花粗大。舊社會婦女坐月子,人們當作禮物饋贈,用開水泡開加糖食用也很好。

做法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如下。
1、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搓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
2、將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搓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或扇形狀,用油炸熟即成。炸時鍋內花生油五成熱,拿著饊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形,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
特色:
饊子麻花顏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