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摩拉維亞教會
- 外文名:Moravian Church
- 別名:莫拉維亞教會,莫拉弟兄會
摩拉維亞教會(Moravian Church)亦譯“莫拉維亞教會”。基督教新教世界性組織。原名為"摩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 Brethren)。現通常稱為"摩拉維亞教會"。宗教改革初期,有數百位摩拉維亞(或稱弟...
摩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 Brethren )亦譯"莫拉維亞弟兄會"。中世紀基督教胡斯派後繼者形成的教派。其前身為"波希米亞弟兄會"。1547年改現名。現一般稱為"摩拉維亞教會"。每10年召開一次全世界性的摩拉維亞弟兄會大會。其特點是:1、以正典《聖經》為唯一權威,以路德宗的奧格斯堡信綱為信仰之依據。1778年,出版《論...
摩拉維亞宣教運動是以位於德國主護城為主的摩拉維亞教會在十八世紀三十年始起的基督教新教宣教運動。摩拉維亞宣教運動為早期基督教宣教史上大型的宣教運動之一,亦是史上最偉大宣教教會之一。他們的宣教士與平信徒比例是一比六十,而整個基督教總比例是一比五千,可見他們對宣教工作的熱衷程度。 在三十年間,他們差遣了...
克里斯蒂安斯費爾德,摩拉維亞居留區(Christiansfeld, a Moravian Church Settlement)由莫拉維亞弟兄會建立於1773年,名字源於丹麥的國王克里斯蒂安七世,因是摩拉維亞人的居住地而聞名全球。18世紀在南德蘭島的克里斯蒂安斯費爾德定居點聚落,是摩拉維亞教會計畫殖民地聚落的一個特例,它反映了摩拉維亞教會的社會和倫理理想。它是...
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自主的正教會之一。863年斯拉夫國摩拉維亞大公羅斯季斯拉夫請君士坦丁堡牧首派希臘傳教士康士坦丁(Constantinus)和默托迪烏(Methodius)來傳播斯拉夫文字和拜占庭宗教禮儀, 從此正式傳入正教。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後,塞爾維亞正教會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成立正教會,任命戈拉茨德(Gorazd)為第一任主教。1945年...
首都是摩拉維亞南部的韋萊赫拉德。為鞏固封建統治,抵禦日耳曼封建主的入侵,羅斯蒂斯拉夫加強了與拜占廷帝國的交往,並請求派遣傳教士。簡史 863年,拜占庭傳教士康斯坦丁( 教名西里爾)和美多德兄弟到摩拉維亞傳播東正教,他們以希臘字母為基礎,創造了最早的斯拉夫字母(格拉戈爾字母),組織了獨立於德國主教的斯拉夫教會。
東儀天主教會之一。公元4世紀,基督教傳入。10世紀,匈牙利公國建立,斯拉夫傳教士聖西里爾和聖美多得活躍於摩拉維亞地區,將拉丁禮儀天主教傳入。971年匈牙利大公戈扎(Geza)接受基督教。1001年,匈牙利王國第一任國王史蒂芬一世(Stephen I)確定羅馬天主教享有特權地位,頒布正式的教會憲章,祝聖10個主教轄區以及埃...
Kralice或Kralitz)聖經,為捷克文學的里程碑。1575年與路德派的新聖杯派聯繫,參加簽署《波希米亞信綱》,1609年獲皇帝批准。參加1618—1620年捷克起義。起義失敗後,1627年皇帝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所有新教,該派被破壞。許多信徒移居德意志的薩克森公國。今捷克共和國的摩拉維亞教會和捷克福音派弟兄會皆淵源於該派。
《主護城傳奇》是由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幸枝。內容介紹 類別: 教會歷史/外國教會歷史 適合對象: 適用所有人 本書的主角欽岑多夫伯爵(Graf Zinzendorf)。這位貴族出身、深受施本爾敬虔理念影響,同樣一生沒有脫離信義宗官方教會體制的傳道人,從接納來自摩拉維亞、波西米亞的難民開始,建立了主護城(...
新教教會有:捷克弟兄會福音教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公理會、摩拉維亞弟兄會,五旬節派、播道會、浸信會聯合會、弟兄會教會等;新興教派教會有胡斯運動、耶和華見證會等。天主教 天主教在捷克最早由德國傳教士傳入。中世紀早期,捷克中部的摩拉維亞獲得鼎盛發展,形成摩拉維亞帝國。895年,波希米亞各個部落從摩拉維亞帝國...
16世紀中葉,改以摩拉維亞為中心,遂被稱做摩拉維亞弟兄會,後形成與天主教會全面分裂的摩拉維亞教會(見胡斯運動)。此外,16世紀出現的再洗禮派、蘇西尼派和一位論派也都曾被斥為異端而遭到迫害。但這時宗教改革運動已經全面展開,新教各宗派開始出現,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衝擊,舊的異端概念也隨之動搖。當政教合一的...
他們否定天主教會權威,以聖經為唯一的信仰準則,主張廢除等級特權,建立信徒財物公有制度,提倡人人平等,以兄弟姊妹互稱,強調自我修養,反對暴動鬥爭。屢遭迫害後流亡至波蘭、德、英、美等地。16世紀中葉,改以摩拉維亞為中心,遂被稱做摩拉維亞弟兄會,後形成與天主教會全面分裂的摩拉維亞教會(見胡斯運動)。
獨立宗派、天主教宗派、新興宗派各1個,均人數不多。主要教會有信義會、五旬節派、福音派、耶和華見證會等。基督教最早由中世紀探險家埃里克森( Leif Eriksson )於公元990年傳入,路德宗於1721年傳入,摩拉維亞教會於1733年傳入。1900年,丹麥路德宗教會統一當地該派,成為其最大的教會,但歸屬哥本哈根主教管理。
新教教會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神召會、摩拉維亞教會、蘇利南改革宗教會、福音路德會、宣聖會、衛斯理教會、浸信會聯會等;新興教派教會有耶和華見證會等。天主教自16世紀隨西班牙人進入蘇利南,其正式傳教則始於1817年,建立了監牧區,後於1842年升為宗座代牧區。1958年,帕拉馬里博教區建立。新教歸正宗於17世紀傳入...
1948年埃森納赫宗教會議決定,整個德國新教組成德國福音教會,該教會以信義會和歸正會為主,其他還有浸禮會、衛理公會、摩拉維亞教會、門諾會、信義宗自由派教會等,其成員包括東、西德新教各教派:領導機構是主教會議、教會大會和教會委員會。1969年,“東德新教協會”成立,脫離德國福音教會,但與西德教會聯繫密切。東德...
最初在相對和平與穩定的摩拉維亞得以較大發展。1620年白山戰役中,天主教勢力的勝利使他們的"黃金時代"告終。隨後的迫害與戰爭迫使他們不斷遷移,從摩拉維亞至斯洛伐克和泛西爾維亞。直到18世紀,在斯洛伐克仍存有胡特派的殘餘勢力,但大多胡特派教徒都皈依天主教,今稱這批教徒為哈班( Habans);另外一些教徒則向東...
新教教會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神召會、基督徒弟兄會、中美洲教會、浸信會聯會、美北浸信會、聖經浸信會、預言之神教會、摩拉維亞教會、貴格會等;新興教派教會有耶和華見證會、摩門教等。16世紀初,宏都拉斯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6世紀50年代,天主教在宏都拉斯傳教。1821年,宏都拉斯宣布獨立,並加入中美洲聯邦。18...
1554年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分別成立路德派教會。到16世紀中葉,路德派教會在北歐占據了優勢。胡斯派於1457年組成波希米亞弟兄會,在民族教會內部實行改革,否認天主教會的權威,要求恢復基督教的純潔性,取消等級,建立共同生活的基督化社團等。15世紀後半葉,該會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有很大發展,成為推動改革的力量,16世紀...
1861年,奧地利憲法提供更大的宗教自由空間;此後,新教浸禮會於1869年傳入;循道宗於1870年傳入;古老公教會(亦稱“老公會”)因反對梵一會議宣布教宗“永無謬誤”論而於1871年成立,於1877年獲得奧地利法律承認;摩拉維亞派教會亦於1880年獲奧地利法律承認。教會發展 一戰後,奧地利成立第一共和國,絕大多數居民信仰...
新教教會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預言之神教會、神召會、神的教會(克利夫蘭)、多米尼加福音教會、摩拉維亞教會、宣聖會、基督教聖經教會、救世軍、基督徒弟兄會、基督徒改革宗、福音派聖殿聯合會;新興教派教會有耶和華見證會、基督神召會等。原為西班牙殖民地,基督教傳入。天主教自1496年以來隨西班牙人傳入,1511年在...
新教教會有:福音派信義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五旬節派基督教聯會、非洲內地會、神召會、摩拉維亞教會、浸信會聯會、門諾會、神的教會(克利夫蘭)、五旬節派聖潔會、五旬節派神召會、四方福音會、基督徒弟兄會、自由循道會、五旬節福音派團契(以琳);獨立宗派教會有:全備福音聖經團契、新使徒教會等;新興教派教會...
全國主教會議是教會的最高權力機構,主席是埃斯比諾薩主教。有2名代表出席1979年第三屆拉美主教會議。羅馬教廷在尼加拉瓜首都馬那瓜設有大使館。1625年前後,摩拉維亞弟兄會把新教傳入尼加拉瓜。全國新教教徒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一帶。其中神召會人數最多,有會眾18萬,教堂710座。黑人基本上屬於新教教徒。
約2.1萬人,聖公會有宗派1個,約1萬人,天主教有宗派1個,約2000人,新興宗派有7個,約1000人。新教教會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衛理公會、摩拉維亞教會、神的教會(安德遜)、神的教會(克利夫蘭)、弟兄會、神之預言教會等。原為英國殖民地,基督教傳入。1983年,脫離英國獨立。實行宗教自由政策。
新教教會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波蘭五旬節派教會、基督教會、衛理公會、浸信會聯合會、自由福音派、改革福音派、基督徒弟兄會等;獨立宗派教會有:波蘭國家天主教、老舊天主教瑪利亞派(Mariavite)、獨立自治羅馬天主教區;新興教派教會有耶和華見證會等。歷史背景 10世紀,波蘭可能從摩拉維亞接受基督教。公元966年,...
各宗派向土著居民宣教,最初未獲成功,1825年和1832年傳教士們曾先後兩次至馬凱湖周圍和惠靈頓傳教都未成功;1847年後,傳教工作稍有進展;1850年後,摩拉維亞傳教協會和基督教其他各派在澳大利亞大陸建立26個傳教站;後又靠在外來的華人等勞工中宣教,傳教活動逐漸興旺。發展歷史 19世紀後半葉,世俗思想的流傳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