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基督教

澳大利亞基督教各派的統稱。澳大利亞總人口約1888萬(2000年),基督徒約1274.4萬,約占總人口67.5%。其中新教有宗派155個,約242.3萬人,獨立宗派有28個,約19.9萬人,聖公會有宗派1個,約382萬人,天主教有宗派1個,約476萬人,東正教有宗派35個,約60.5萬人,新興宗派有56個,約24.5萬人。有1種語言的足本《聖經》譯本,8種語言的《新約聖經》譯本,26種語言的非足本《聖經》譯本。教會有聯合會、浸信會聯合會、神召會耶和華見證會、基督徒布道中心、摩門教信義宗救世軍長老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澳大利亞基督教
  • 外文名:Christianity in Australia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社會影響,

背景介紹

1788年,英國海軍第一艦隊的隸屬於英格蘭聖公會的隨軍牧師為歷史上第一個到達澳大利亞並主持禮拜儀式的基督教神職人員:是年,英國在新南威爾斯建立流放地:英國聖公會在此享有特權,但鼓勵崇拜其他宗派信仰。1793年,澳大利亞第一座聖公會教堂開放。儘管就英格蘭聖公會是否在澳大利亞合法建立教會一直存在爭論,但該教會在此曾獲得特別賜予的土地並於新南威爾斯和塔斯馬尼亞建立教會和學校。自19世紀20年代起,澳大利亞神職人員由殖民政府支付薪金。首先由囚犯祭司,後由官方牧師,自1833年後由傳教祭司如烏爾拉塞恩(W.B Ullathorne)和鮑爾丁(J.P,Polding)等為大批羅馬天主教囚犯服務。公理宗循道宗、長老會(主要為蘇格蘭自由定居者)以及浸禮宗教會來到澳大利亞。1836年,澳大利亞英國聖公會海外教區建立,同時將南澳大利亞建立為獨立的殖民地以鼓勵不從國教者自由定居,其中包括來自普魯士路德宗難民。各宗派向土著居民宣教,最初未獲成功,1825年和1832年傳教士們曾先後兩次至馬凱湖周圍和惠靈頓傳教都未成功;1847年後,傳教工作稍有進展;1850年後,摩拉維亞傳教協會和基督教其他各派在澳大利亞大陸建立26個傳教站;後又靠在外來的華人等勞工中宣教,傳教活動逐漸興旺。

發展歷史

19世紀後半葉,世俗思想的流傳導致國家不再資助宗教。1836—1837年,各教派分享一般性的資助;19世紀70年代,建立國立學校體系以提供自由、義務和世俗教育,宗教教育不再有教派之分。19世紀80年代,虔敬的福音開始衰落。20世紀早期,大多數宗派的神職人員為澳大利亞出生,並建立神學院。1918年後,澳大利亞基督教從關注宗派問題轉向廣泛的社會問題。各州建立教會協進會,關注社會道德和社會需要,極少討論神學問題。1945年後,宗派傳統日益本地化,此前,澳大利亞聖公會隸屬於倫敦教區,至1962年,在完全自治的基礎上建立澳大利亞聖公會。其時有367萬教徒。該會有墨爾本、悉尼、布里斯班、佩思和阿得雷德5大教區。悉尼大主教為全澳聖公會首席大主教。聖公會在澳大利亞起著類似國教會的作用。1803年,天主教傳入澳大利亞。約翰·約瑟夫·特里神父是澳大利亞羅馬天主教會的創始人。設立阿得雷德、布里斯班等大主教區7個,有小教區31個。主要由於二戰以後愛爾蘭等歐洲國家移民大量湧入,天主教徒激增。

社會影響

1978年,全國有羅馬天主教學校約1600餘所,在校學生50餘萬人。天主教在工人中有很大影響,與澳大利亞勞動黨關係密切。衛斯理宗傳教士以及長老宗傳教士分別於1815年和1823年開始入澳洲宣教,並最早於澳建立自治的宗教機構。長老會所建醫療服務設施在澳久負盛名。1977年,循道宗、大多數公理宗以及大多數長老宗教會聯合成立澳大利亞聯合教會(Uniting Church in Australia)。各教派出版的刊物約有10餘種。澳大利亞東正教會集中在昆士蘭和西澳大利亞,屬於俄羅斯正教希臘正教會或塞爾維亞正教。澳大利亞教會差派大批傳教士至海外宣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