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自主的正教會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
- 創始人:康士坦丁(Constantinus)、默托迪烏(Methodius)
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自主的正教會之一。
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自主的正教會之一。863年斯拉夫國摩拉維亞大公羅斯季斯拉夫請君士坦丁堡牧首派希臘傳教士康士坦丁(Constantinus)和默托迪烏(Methodius)來傳播斯拉夫文字和拜占庭宗教禮儀, 從此正式傳...
捷克正教自1945年以來在俄羅斯正教幫助下得以重建。1949年,布拉格正教會成為莫斯科牧首區管轄下的一個督主教區,由艾勒瑟羅斯(Eleutheros)任督主教。1950年,希臘禮天主教被艾勒瑟羅斯等人併入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這一舉措獲當時捷政府認可...
天主教在斯洛伐克地區有悠久傳統。羅馬天主教主教人選由梵蒂岡教廷與政府協商任命。有教堂1350座。東儀天主教會於1950年被政府取締,1968年獲準恢復。有教堂108座。捷克和斯洛伐克正教會是自主正教會之一。1951年獨立。
捷克斯洛伐克原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19世紀中葉,奧匈帝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開始解體,捷資產階級在反對徭役制度和爭取民族權利的鬥爭中,於60年代初成立了捷歷史上第一個政黨──民族黨,其綱領是在恢復原捷克王室領地傳統權利的基礎上建立...
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簡稱人民黨,Křesťanská a demokratická unie-Československá strana lidová):成員近2萬人。成立於1918年,1945年加入捷共的民族陣線,1989年11月恢復原黨的“非社會主義傳統”。自稱為中右...
捷克斯洛伐克(英語:Czechoslovakia;捷克語、斯洛伐克語:Československo)是1918年10月28日至1992年12月31日存在的共和國,位於中歐,面積12.79萬平方公里,1989年人口1563.8萬。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捷克與斯洛伐克聯合,於...
二戰後1945年蘇聯紅軍收復科希策,在布拉格被收復前,短暫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1995年隨著天鵝絨分離,科希策成為斯洛伐克共和國第二大城市。也是科希策教區主教坐堂所在地。地理 科希策位於206米(676英尺)海拔高度和占地面積242.77平方公里...
20世紀初,J.G.塔約伏斯基(1874~1940)的劇作以巧妙的諷刺手法,深刻揭露了斯洛伐克農村的悲慘生活,其代表作鬧劇《婦女的法典》是斯洛伐克的保留劇目。發展 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誕生。1920年在布拉迪斯拉伐成立民族劇團,隨後在科希...
1918年10月28日與捷克聯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1960年改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89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3年1月1日起與捷克和平地分離,成為獨立主權國家。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斯洛伐克是一個...
1918年,斯洛伐克政治家在布達佩斯成立第二屆斯洛伐克議會,馬圖什·杜爾(Matús Dul)當選為議長。該議會的突出貢獻是通過了《斯洛伐克民族宣言》,表達了斯洛伐克和捷克共組一個新國家的願望。隨著1918年10月28日奧匈帝國崩潰和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共和國(捷克語:Česká republika;英語:The Czech Republic),簡稱“捷克”,國土面積78866平方公里,與德國,奧地利,波蘭,斯洛伐克四國接壤,是位於中歐的一個內陸國家。 [1] 在捷克的國際通用稱呼方面,雖然習慣上英語多數是以Czech Re...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捷克語:Československé legie,斯洛伐克語:Československé légie),通稱“捷克軍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協約國協同作戰的捷克族裔和斯洛伐克族裔志願軍人。簡介 他們的奮鬥目標是得到盟國的支持,從而可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已經有一定的信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會受到民族主義者和東正教打壓。二戰後,烏克蘭受到蘇聯所統治,大力進行反宗教行動,該教會的所有財產被轉移至俄羅斯正教會,...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是蘇俄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期間,協約國帝國主義者策劃的一次反革命武裝叛亂。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於1917年4—6月在俄國組建,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俄國俘虜的原奧匈帝國軍隊中的戰俘以及僑居俄國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