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位於江蘇省揚州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現被認為是“偽陵”。

此陵為大學士阮元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並出資修復,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

帝陵占地3萬平方米,由石牌樓、陵門、城垣、石闕、側殿、墓冢等組成,呈隋唐建築風格。

20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已經成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1995年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2013年曹莊隋煬帝墓考古發現後,此陵被證實為“偽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隋煬帝
  • 地理位置: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隋煬西路102號
  • 占地面積:30000 m
  • 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年 08:30-17:00 
  • 門票價格:20元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江蘇省揚州市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歷史沿革,主要景點,歷史價值,典故軼事,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史料記載,隋煬帝陵墓曾多次遷移。楊廣死後,蕭皇后與宮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將他葬於江都宮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離開江都後,鎮守江都的大將“陳棱”感念隋煬帝舊恩,為其發喪並改葬於吳公台下。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
唐代以後隋煬帝陵漸漸荒蕪,不為人知。
清嘉慶十二年(1807)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於是出資修復,並囑託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墓碑。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 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墓碑
上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
但2013年江蘇揚州曹莊隋煬帝墓考古發現後,還原了歷史真相,此陵被證實為“偽陵”。

主要景點

整個帝陵占地約3萬平方米,有石牌樓、陵門、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整個帝陵形制獨特、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
隋煬帝陵
石牌樓

歷史價值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表示,並不會因此全盤否定阮元的考證,而且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上來看,阮元所考證和修繕的隋煬帝陵也是重要的歷史遺存,還會繼續予以保護。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著名古城保護專家阮儀三認為:阮元發現的槐泗隋煬帝陵強調的是“陵”的大致範圍,並不一定就是葬身之地,從這一角度來說,阮元的考證並無訛錯,如今,位於槐泗的隋煬帝陵作為一種文化遺存的符號,帶有的是紀念意義。

典故軼事

撲朔迷離的雷塘
雷塘隋煬帝陵和最新考古發掘出的隋煬帝墓相距有5公里,但這兩個地方都可能屬於古代大雷塘的範圍,而且在此次考古發現的隋煬帝墓正處在蜀岡南緣,相傳吳公台就位於隋宮城西側蜀岡之上,所以新發現的隋煬帝墓在地理上既可以屬於雷塘,也可以屬於吳公台。主編的《江蘇通史·隋唐五代卷》的專家張學鋒認為,此次發現的隋煬帝陵應該屬於雷塘地區。
雷擊三塘
煬帝下葬用的是帝王葬禮,引起天雷震怒,轟隆隆一聲巨響,擊碎棺柩,掀屍棺外,雷擊之處,水漫成塘。連葬三次,連遭三次雷擊,最後改用平民禮制,才得草草殮埋。這三處雷擊而成的陂塘,便被取名曰“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
漢磚葬隋皇
這個“隋煬帝陵”里的墓也曾受過衝擊,有人從墓里弄出過許多古磚,後來經過專家測定,這些磚是東漢時代的。漢磚葬隋皇,本就有些蹊蹺只不過這個事一直都沒有說破。也難怪此次當地可以如此肯定的認為新發現的隋煬帝墓是真墓。
阮元尋找隋煬帝陵
阮元研究起隋煬帝陵是事出偶然,嘉慶十年,阮元之父阮承信病逝,阮元從浙江巡撫任上辭官,回鄉守孝三年。第二年,因為阮氏的墓廬在“雷塘”,於是阮元開始了對隋煬帝墓的考證。
阮元在他的《研經室集》中寫到,明代嘉靖年間的維揚志圖中,在地名“雷塘”的北面畫了一道墓碑,碑刻“隋煬帝陵”四字。阮元覺得時間過得不太久遠,“不應迷失,乃問之城中人,絕無知之者”。
正好他遇到一位老農,老人說那陵還在,當地俗稱“皇墓墩”。於是阮元就找到了墓址,他後來在書中寫到:見陵地約剩四五畝地,且多荒墓,予(阮元自稱)乃坐陵下,呼村民擔土來,委土一石者與一錢,不數日,積土八千石。植松百五十株,而陵乃出然。“阮元復請伊秉綬書墓碑,碑正中為”隋煬帝陵“四字,又恢復舊觀,如今的”隋煬帝陵“基本規制還是保持著阮元所修時的原狀。

地圖信息

位置:揚州市邗江區隋煬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