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

里弄

詞目:里弄

拼音:lǐ lòng

詞義:

上海方言,指胡同。弄,此處讀lòng,不讀nòng。又如:弄堂

弄(nòng) ①手拿著、擺弄或逗引著玩(兒化)。②做;乾;辦;搞。③設法取得。④耍;玩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里弄
  • 領域:建築
  • 常見區域:上海  北京
上海里弄,里弄的起源,亦中亦西聚居之地,里弄建築,里弄的獨特文化,1、里弄的住客們,2、亭子間文學,3、里弄里的名人故居,歷史的見證,

上海里弄

上海這座城市就好像一個有生命的肌體。從高空俯看:縱橫交織的道路猶如動脈,把城市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之內,又有許多建築與建築之間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滿全城,就像毛細血管那樣細小卻充滿了生機。對這些小通道,各時代、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稱呼,上海人則把它喚作"里弄",又叫"弄堂"。其實,稱"里弄"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國江南地區都這樣稱呼。但是里弄能與北京的胡同一樣著稱於世,卻主要是因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興起。

里弄的起源

可以說,里弄建築是上海所獨有的產品。這些里弄建築的出現和一個世紀前上海的殖民地歷史背景有著深切的關聯。從1845起,英、美、法、日相繼在上海劃定自己的勢力範圍,先後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區一帶則為華界。初期,這些界地各自為陣,互不干擾。有些外國租界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築門口掛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里弄石庫門住宅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為首的太平軍發動東進,攻克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寧波等蘇南浙北城市,迫使數以萬計的蘇南、浙北難民進入上海租界避難。人們紛紛遷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劇增加,住房問題日益突出。租界為接納難民,動員商人投資住宅建設。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設計師將歐洲的聯立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結合,創造出這種中西合璧的新建築樣式的里弄住宅。在思南路周邊地區建造於1918年的老漁陽里和新漁陽里可以說是典型的早期石庫門裡弄建築。僅僅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近2300萬平方米的里弄房子在數年間就占據了上海灘的大塊地皮,此時正是上海的大暴發階段。那也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時代,里弄的格局採用中式結構,歐式聯排的方式,在一條縱軸上依次展開,前後排排伸展,上海最初的"小區"就是這樣如棋盤展開,確立了城市的空間。

亦中亦西聚居之地

最經典的里弄是從"石庫門"開始的。石庫門建築從外觀上保持了中國傳統民居的封閉式深宅大院的樣式,但面積和尺度大大縮小,空間變得緊湊甚至有些侷促,由於早期的住宅每戶都有一簡單的石料門框,內配黑漆厚木門,所以將此類住宅群一律稱作石庫門裡弄。上海民居對"弄"的稱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讀不準這個詞的音,其實,"弄"只是有別於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稱。早期的石庫門大多叫弄、里,就是我們常說的"里弄",又叫"弄堂"。上海里弄式住宅建築的數量,據20世紀50年代初的統計居全國之首。里弄總數約有9000多處,住宅單元約20萬幢以上,其中擁有二百幢住宅的大規模里弄約有150餘處。里弄式住宅占上海居住建築總面積的65%左右。里弄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別墅等名號,級別逐次提高。後幾種又統稱為新式里弄,居住條件已明顯優於早期的老式石庫門,配有歐式壁爐、屋頂煙囪、通風口、大衛生間等。
總的來說,上海有三種不同形態的里弄:石庫門裡弄、新式里弄和公寓里弄,每一種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為了迎合中國傳統的家族居住形式,早期的石庫門建築除部分設計摹仿西洋排聯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民居。進門後為一天井,天井後面為客廳(上海人叫"客堂"),之後又是後天井,後天井後為灶間和後門,通過客堂去後天井,和廚房、儲藏室等附屬用房。天井和客堂的兩側分別為左右廂房,二樓的布局基本與底層相近,唯灶間的上面為"亭子間",再上面是曬台。其代表建築有河南中路東側,寧波路、北京路之間占地1.33公頃的興仁里,還有中山南路新碼頭街的敦仁里、棉陽里、吉祥里等。
里弄里弄

里弄建築

簡易木板房被取締後,上海租界內開始出現用中國傳統的“立帖式”木結構加磚牆承重的方式建造起來的新式住宅。這種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規耐久得多。它的平面和空間更接近於江南傳統的二層建築形式,更適合於中國居民的永久性居住。 它雖然無法跟過去傳統民居中層層進進庭院深深相比,也無法鑿池疊石賞花折柳,但它畢竟還保持著正當中規整的客堂,有樓上安靜的內室,還有習慣中常見的兩廂,對於那些離開了往日的生活節奏而開始了現代城市生活,但多多少少對傳統生活還有所眷戀的上海人來說,倒也更加合適。這種住宅還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住宅建築對外較為封閉的特徵,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來卻可以自成一統。於是這“門”也就變得愈加重要起來。它總是有一圈石頭的門框,門扇為烏漆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副。這種式樣的建築被上海人稱為“石庫門”。為跟後來的新式石庫門住宅相區別,早期所建的石庫門住宅又叫做“老式石庫門”。從整體看,一個個“石庫門”單元被聯排在一起,呈西方聯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庫門住宅之間,形成了一條條“弄堂”。里弄住宅實際上是中國傳統的低層院落式住宅在資本主義新條件下的變種。為了在小塊的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層的、獨門獨戶的出租住宅,逐漸由原來的三合院住宅演變成聯立式住宅。大致可以分為新老石庫門、廣式房屋、新式里弄和公寓里弄幾種類型。1914年前後產生的新式石庫門住宅為單間或雙間一廂聯立式,以後又發展一種沒有天井的“廠式房子”。1930年後,里弄住宅開始向多層、大進深發展,並增加衛生設備,降低或取消圍牆,平面變化較多而且對數接近外國聯立式,立面用英國式、西班牙式等。以後又發展出花園裡弄以及里弄公寓等形式。里弄多在私有土地上建造。里弄有總弄、支弄。總弄通大街。房屋很少考慮朝向,建築密度很高。
里弄里弄

里弄的獨特文化

里弄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裡弄文化。石庫門裡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

1、里弄的住客們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石庫門房子是上海獨具特色的里弄住宅,大部分居民的棲身之地。四通八達的里弄里,旅館、作坊、報館,也都會來占用一方天地;小食攤、修鞋匠、理髮師傅、算命先生,以及傳街走巷的各種露天職業者,都來此謀求營生。他們中大多是川流不息的各地移民。石庫門裡弄口更設有上海人稱為"煙紙店"的單開間小店,提供香菸、草紙、老酒和各種小百貨,二十四小時做買賣。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門的行當,生動地展現了上海的市井百態,是上海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同時也折射出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社會特徵。

2、亭子間文學

"亭子間"是位於里弄建築樓梯轉彎處的一間小房間,通常朝北,由於它冬冷夏熱,房間面積又小,因此常常被主人出租以增加收益。 二、三十年代時,有不少進步的文藝界人士為了逃避內地的白色恐怖,紛紛到上海來尋找新的生活,也常常租用亭子間。這些文人大多是沒有家眷的單身漢,在這陋室中苦讀鑽研、構思寫作,進行著各種藝術創作活動。許多著名文學家如魯迅、蔡元培、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豐子愷等都在亭子間裡居住過。這些文人不僅住在亭子間,他們的作品中也大量涉及亭子間和石庫門的生活,故有"亭子間文學"之稱。而張愛玲的小說則常以里弄作為故事的背景。
里弄里弄

3、里弄里的名人故居

里弄里的名人故居和名人寓所數不勝數。就以淮海坊為例,這裡的街坊共占地1.7公頃,它南朝南昌路,北面是淮海中路,東面為茂名南路,有樓房199幢,規模很大。淮海坊5號是進步人士楊杏佛的住宅,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住在42號,64號曾經是許廣平的寓所,魯迅全集就是從這裡開始籌備、編輯、出版的。著名文學家葉聖陶,一代畫師徐悲鴻都在這裡寓居過。

歷史的見證

里弄建築的出現和一個世紀前上海的殖民地歷史背景有著深切的關聯。從1845起,英、美、法、日相繼在上海劃定自己的勢力範圍,先後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廂一帶則為華界。初期,這些界地各自為陣,互不干擾。有些外國租界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築門口掛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 最早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黃浦江以西、泥城浜(今西藏路)以東、蘇州河以南、舊城廂以北,即今黃浦區範圍內。如建於1872年,位於北京東路之南、寧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之東的興仁里;位於廣東路的公順里,等等。至20世紀初,仍有大量老式石庫門弄堂在建造。如位於浙江中路、廈門路的洪德里;位於漢口路、河南中路的兆福里;位於廣西路、雲南路和福州路之間的福祥里等。但受到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和1863年的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人們紛紛遷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劇增加,住房問題日益突出。房地產商見有利可圖,乘機大肆建造低價位的住宅。為了牟取更大的暴利,設計師將歐洲的聯立式住宅和中國傳統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結合,創造出這種中西合璧的新建築樣式的里弄住宅,在思南路周邊地區建造於1918年的老漁陽里和新漁陽里可以說是典型的早期石庫門裡弄建築。 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是從這裡開始蘊育起來的,新漁陽里6號曾是中國共產黨的搖籃之一。關於那段歷史,如今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紀念館有著詳盡的圖文資料。
里弄里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