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文化
上海里弄文化
上海這座城市就好像一個有生命的肌體。從高空俯看:縱橫交織的道路猶如動脈,把城市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之內,又有許多建築與建築之間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滿全城,就像毛細血管那樣細小卻充滿了生機。對這些小通道,各時代、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稱呼,上海人則把它喚作“弄堂”。
上海人往昔的居住生活中離不開弄堂。所謂“弄堂”,是上海人對於里弄的俗稱,它是由連排的石庫門建築所構成的,並與石庫門建築有著密切的關係。多少年來,大多數上海人就是在這些狹窄的弄堂里度過了日久天長的生活,並且創造了形形色色風情獨具的弄堂文化。
其實,稱“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國江南地區都這樣稱呼。但是弄堂能與北京的胡同一樣著稱於世,卻主要是因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興起。
里弄種類
廣式里弄
19世紀末,上海還出現過另一類里弄住宅。這種里弄住宅是從老式
石庫門裡弄住宅脫胎而出的,其平面為單開間,高兩層。此類住宅房式比較低矮,外觀好像
廣東城市裡的舊宅,當初建成之時多住廣東籍居民與日僑職員,所以被稱為廣式里弄。
廣式里弄初期多建於滬東,建於1900年左右的八埭頭是廣式里弄較為典型的實例,其他如九江里,榮壽里及新華南里。
新式石庫門裡弄
新式石庫門裡弄是指原來的三間二廂住宅改變為單開間、雙
開間(一間一廂)或兩間一廂,結構多以磚承重牆代替傳統的立帖式,造形上不再採用
馬頭牆等裝飾,石庫門門框也多用斬假石等人工材料代替過去的石料,牆面多為清水磚牆,在石庫門
門楣等處用石發券,上砌
希臘式的三角形或
羅馬式的半圓形,
中國式的飛檐翹角型及多種曲線組合的
文藝復興式的門罩,也有磚砌券拱門或在弄口上面建造
過街樓的形式。此外,里弄的規模也較前擴大,甚至擴大到一個里弄的建築能包括城市道路包圍中的整個
街坊。
新式里弄
在新式石庫門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時,又從中演變出一種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里弄。在新式里弄中,石庫門這一住宅形式被淘汰了,封閉的
天井變成了開敞或半開敞的綠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築式樣而較少採用
中國傳統建築式樣。各種建築設備也較為齊全了。其分布也由市區東部向西區發展。
花園式里弄
上世紀30年代後,新式里弄進一步發展,演變出一類標準更高的
花園式里弄住宅。這種住宅由長條式變成了半獨立式,注重建築間的環境綠化,室內布局和外觀接近獨立式私人住宅,風格多為
西班牙或現代式。
公寓式里弄
還有一些花園裡弄,不是每家一棟或兩家和為一棟,而是和公寓一樣,每一層都有一套或幾套不同標準的單元,這種花園弄堂又稱為“公寓式里弄”。
有關文學作品
.《里弄建築》 王紹周 / 陳志敏: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1:252
本書著重介紹里弄建築的產生,演變,類型特徵,設計處理,結構特點,空間利用以及更新改造等內容...
《上海的弄堂》 陳丹燕
主要敘述了上海的生活情景,揭示出弄堂生活的“安詳”、“實在”,表現出作者
陳丹燕對弄堂生活情趣所代表的一種文化讚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