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地分洪閘設施

捷地分洪閘設施

捷地分洪閘設施,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滄縣捷地鎮西南,南運河右岸。

捷地分洪閘設施主要包括捷地減河、捷地分洪閘及明代滾水壩龍骨石、德國造分洪啟閉機設備等。捷地分洪閘設施主要承擔南運河水系的水利樞紐防汛工作,由泄洪閘和分洪閘組成。捷地分洪閘設施是南運河段發揮重要作用的分洪閘之一,為研究滄州水利工程發展史提供了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水利研究價值。

2008年10月23日,捷地分洪閘設施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捷地分洪閘設施
  • 地理位置:河北省滄州市滄縣捷地鎮
  • 保護級別: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 編號:Ⅴ—3—59
  • 所處時代:明、清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明弘治三年(1490年),捷地減河(磚河)糠禁滲開挖,五孔閘(捷地分洪閘設施)始建。
分洪閘分洪閘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夏,南運河漲水,危及天津,清朝廷在捷地分洪閘設施建設減水壩,乾隆曾三次視察建設進度。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視察捷地分洪閘設施時,題詩立碑《捷地興濟壩工紀事詩碑》(乾隆碑)。
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捷地減精催榆河憲示碑(同治憲示碑)。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捷地分洪閘設施安置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分洪啟閉機設備。
1982年7月—1985年8月,對南運河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維修,對捷地分洪閘設施也進行了維護改建重建。
1933年,捷地分洪閘設施被改建為8孔分洪閘。
2000年,根據水利部引黃濟津輸水規劃方案,加固整修了南運河輸水河道和捷地分洪閘設施。
2007年10月,依託捷地分洪閘設施建設的御碑苑、大運河碑廊等文化景觀正式對外開放。
2012年,捷地分洪閘設施泄洪閘創建。

遺址特點

  • 綜述
捷地分洪閘設施主才套鞏嘗要承擔南運河水系的水利樞紐防汛工作,主要包括主要有“三廊、三園、兩河、兩閘、兩碑、一柳、一牆”;三廊即:大運河碑廊、歷史長廊和大運河捷地碑廊(捷地御碑苑);三園即:憲示碑園、垂釣園和治水園;兩河即:大運河、捷地鹼河;兩閘即捷地分洪閘、捷地泄洪閘;兩碑即:《捷地興濟壩工紀事詩碑》(乾隆碑)和捷地減河憲示碑(同治憲示碑);一柳即:百年小葉垂柳;一牆即:古石閘牆。
泄洪閘泄洪閘
  • 三廊
大運河碑廊、歷史長廊是以大運河為主,從歷史、人文、傳說婆頁等角度展示大運河、南運河、捷地鹼河的歷史和文化的建築,鐫刻著王蒙、鐵凝等作家的作品;大運河捷地碑廊(捷地御碑苑)收集了與乾隆相關的水文化詩詞、書畫和對聯等,共有碑帖百餘塊。
大運河碑廊大運河碑廊
  • 三園
憲示碑園內有憲示碑亭、噴水魚池、百年小葉垂柳等,憲示碑亭內置捷地減河憲示碑(同治憲示碑),記拒肯頸載著捷地鹼河的相關水文化;垂釣園位於分洪閘的上游,是垂釣休閒區;治水園內建有大禹塑像、同心治水掌印牆、治水園石柱、水利碑刻等。
治水園治水園
  • 兩河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捷地減河,又稱磚減河或南減河,是為分泄南運河洪水而挖。
  • 兩閘
分洪閘為8孔,安置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分洪啟閉機設備,閘的底部為明代滾水壩,由龍骨石壘成,方形條石,每一塊都有數百斤之重,石頭形成有顏色各異的水位線;泄洪閘為3孔式涵洞閘,閘門為潛孔式,寬4.4米、高4.4米,後接8.3米長涵洞,中孔寬4.7米,邊孔4.55米,底高程4.95米,設計流量150立方米/秒。

文物遺存

捷地分洪閘設施文物存有乾隆題寫的《捷地興濟壩工紀事詩碑》、同治年間所立的捷地減河憲示碑;捷地減河憲示碑上刻有關保護減河源頭的告示,內容涉及不能砍伐沿河樹木、不能盜取鐵釘等,碑刻兩面都有字(因石碑質量較好,在光緒年間(1871年—1908年)被滄州包公祠重修時二次利用)。《捷地興濟壩工紀事詩碑》碑文記錄著捷地分洪閘設施分洪的功效“治閘緣營流,設壩因減水,其用雖為殊,同為漕運起。弱則蓄使壯,盛以減其駛”。
同治憲示碑、碑亭同治憲示碑、碑亭

研究價值

捷地分洪閘設施是捷地減河的渠首工程,是南運河段發揮重要作用的分洪閘之一,為研究滄州水利工程發展史提供了資料,捷地分洪閘設施依託大運河,既是歷史古蹟,又有水利樞紐工程和乾隆碑等風光,具有重要的歷史、水利、人文研究價值和旅遊、休閒價值。
方形石河壩方形石河壩

保護措施

2008年10月23日,捷地分洪閘設施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運河碑廊大運河碑廊
2012年8月23日,《中國大運河河北段遺產保護規劃》經國家文物局同意並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實施,捷地分洪閘設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歷史文化

“絕堤”變“捷地”
捷地,原名絕堤,因時常洪災泛濫。《明世宗實錄》記載:“河堤率以草束土累築而成,故堤善崩”。因不堪洪水長期侵擾,明朝弘跨仔嘗治三年(1490年)開挖捷地減河,建捷地分洪閘設施,使洪流經滄州青縣黃驊,從歧口入渤海。民國《犁符凝影滄縣誌》中記錄了清雍正三年(1725年)捷地減河上設立五孔閘(捷地分洪閘設施)的功效,“運河水七分,提閘一孔,減河水半槽。運河水八分,提閘二孔,減河水平漕。”捷地分洪閘設施能夠精準地對運河水進行疏導與利用,通過流量控制行船過往,通過蓄水便於農耕灌溉,捷地減河兩岸鹽鹼地得以淤肥,“絕堤”也逐漸取其諧音改名為“捷地”。
乾隆碑乾隆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捷地分洪閘設施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滄縣捷地鎮西南,南運河(京杭大運河河北段)右岸,位於京杭大運河之上,距滄州市10千米。
捷地分洪閘設施
交通
途經捷地分洪閘設施的公交線路有滄州公交902路
捷地分洪閘設施文物存有乾隆題寫的《捷地興濟壩工紀事詩碑》、同治年間所立的捷地減河憲示碑;捷地減河憲示碑上刻有關保護減河源頭的告示,內容涉及不能砍伐沿河樹木、不能盜取鐵釘等,碑刻兩面都有字(因石碑質量較好,在光緒年間(1871年—1908年)被滄州包公祠重修時二次利用)。《捷地興濟壩工紀事詩碑》碑文記錄著捷地分洪閘設施分洪的功效“治閘緣營流,設壩因減水,其用雖為殊,同為漕運起。弱則蓄使壯,盛以減其駛”。
同治憲示碑、碑亭同治憲示碑、碑亭
捷地分洪閘設施是捷地減河的渠首工程,是南運河段發揮重要作用的分洪閘之一,為研究滄州水利工程發展史提供了資料,捷地分洪閘設施依託大運河,既是歷史古蹟,又有水利樞紐工程和乾隆碑等風光,具有重要的歷史、水利、人文研究價值和旅遊、休閒價值。
方形石河壩方形石河壩
2008年10月23日,捷地分洪閘設施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運河碑廊大運河碑廊
2012年8月23日,《中國大運河河北段遺產保護規劃》經國家文物局同意並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實施,捷地分洪閘設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絕堤”變“捷地”
捷地,原名絕堤,因時常洪災泛濫。《明世宗實錄》記載:“河堤率以草束土累築而成,故堤善崩”。因不堪洪水長期侵擾,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開挖捷地減河,建捷地分洪閘設施,使洪流經滄州青縣黃驊,從歧口入渤海。民國《滄縣誌》中記錄了清雍正三年(1725年)捷地減河上設立五孔閘(捷地分洪閘設施)的功效,“運河水七分,提閘一孔,減河水半槽。運河水八分,提閘二孔,減河水平漕。”捷地分洪閘設施能夠精準地對運河水進行疏導與利用,通過流量控制行船過往,通過蓄水便於農耕灌溉,捷地減河兩岸鹽鹼地得以淤肥,“絕堤”也逐漸取其諧音改名為“捷地”。
乾隆碑乾隆碑
地理位置
捷地分洪閘設施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滄縣捷地鎮西南,南運河(京杭大運河河北段)右岸,位於京杭大運河之上,距滄州市10千米。
捷地分洪閘設施
交通
途經捷地分洪閘設施的公交線路有滄州公交902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