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線粒體抗體陰性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指原因未明的慢性膽汁淤積性肝病,而抗線粒體抗體陰性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指除血清抗線粒體抗體(AMA)及其M2亞型(AMA-M2)陰性外,其他指標均與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相同的疾病,屬於消化系統疾病,占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的3%~5%。其病理特徵是肝小葉內膽管和中隔膽管慢性非化膿性炎症,有肉芽腫出現,臨床表現為黃疸和瘙癢、疲勞、右上腹痛、骨質疏鬆等。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抗線粒體抗體陰性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自身免疫因素有關
  • 常見症狀:黃疸和瘙癢、疲勞、右上腹痛、骨質疏鬆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防,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自身免疫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1.典型臨床表現
(1)黃疸和瘙癢:有長期深度皮膚黏膜黃染病史,伴或不伴皮膚瘙癢,其中瘙癢是本病最早期、最常見的症狀。
(2)疲勞:疲勞是常見的症狀,表現為嗜睡、疲乏、倦怠,因為發病者多為中年女性,常被忽略。
(3)右上腹痛:部分患者合併膽囊結石,疼痛可能來自膽囊。
(4)體徵:可有肝脾大,在眼瞼、手掌、頸部、軀幹等處可見黃色瘤,還可見靜脈曲張和蜘蛛痣。
2.其他臨床表現
(1)骨質疏鬆:與缺乏維生素D有關,直至骨折、出現劇烈的疼痛時才可被發現,多見於肋骨和椎骨。
(2)脂肪瀉:由於膽汁酸缺乏可出現脂肪瀉或營養不良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抗體:①抗線粒體抗體診斷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時抗線粒體抗體及其M2亞型均為陽性,本病則為陰性;②抗核抗體(ANA)一般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時為陽性,本病也表現為陽性;③特異性抗體Sp100和Gp210陽性有助於本病診斷。
(2)血生化檢查:正常時血清鹼性磷酸酶為42~140U/L,γ谷氨醯轉肽酶為5~40U/L,血清膽紅素為5.5~19mmol/L。本病患者血清鹼性磷酸酶及γ谷氨醯轉肽酶均增高,可伴有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
(3)免疫球蛋白檢查:免疫異常,表現為γ球蛋白血症。
2.組織病理學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的主要依據。病理特徵是肝小葉內膽管和中隔膽管慢性非化膿性炎症,表現為膽管破壞、淋巴細胞聚集、肉芽腫形成、門靜脈周圍炎症及肝實質碎屑狀壞死,導致膽汁淤積,嚴重者出現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

診斷

出現黃疸和瘙癢、疲勞、右上腹痛時應考慮肝臟疾病,血生化及相關抗體檢測表現為抗線粒體抗體陰性,血清鹼性磷酸酶及γ谷氨醯轉肽酶增高,可初步診斷本病;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的主要依據,如顯示肝小葉內膽管和中隔膽管慢性非化膿性炎症可確診。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小膽管型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IgG4相關性膽管炎、特發性膽管缺失綜合徵、肝澱粉樣變、結節病相鑑別,主要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鑑別。

併發症

常伴有硬皮病、乾燥綜合徵橋本甲狀腺炎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伴有腎小管酸中毒或膽石症等。

治療

本病病因不明,尚無法做到對因治療,以對症治療和支持治療為主,終末期患者可進行肝臟移植。
1.一般治療
飲食應以低脂、高蛋白為主。
2.藥物治療
(1)熊膽去氧酸:被認為是治療本病最有效的藥物,可以減輕淤積膽汁的毒性作用,不良反應有腹瀉、腹痛及過敏反應。
(2)其他對症治療:如套用止癢藥物或者補充鈣劑、維生素D等。

預防

注意休息、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如戒菸、戒酒等),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適度體育鍛鍊增強體質,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可減緩疾病的進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