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幹部教育

抗日戰爭時期幹部教育是抗戰開始後,提出新的教育制度後,湧現出大批培養高級幹部的高等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日戰爭時期幹部教育
  • 時期:抗日戰爭時期
事件背景,事件經過,

事件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蘆溝橋事變。在這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同年9月,成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國立即出現了一個工農兵學商同仇敵愾、共同抗日的新局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除鞏固原有的陝甘寧邊區外,又陸續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等抗日民主根據地。為適應抗日救亡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根據10年蘇區教育建設的經驗,在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實施了“抗戰教育”,從而把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推向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抗戰時期,根據時局的變化和現實鬥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也有所調整,教育為長期抗戰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執行的教育方針。蘆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毛澤東就提出實施“國防教育”,“根本改革過去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1938年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又提出:“實行抗戰教育政策,使教育為長期戰爭服務”。為實現爭取抗戰的勝利這一目標,黨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提出了“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1938年又提出了抗戰的教育政策。

事件經過

抗戰開始後,隨著根據地的擴大,對幹部的需求尤為急迫。1940年底,毛澤東強調:“每個根據地都要儘可能地開辦大規模的幹部學校,越大越多越好。根據這個指示,根據地的各類幹部學校不斷湧現。作為黨中央所在地的延安,集中了大批培養高級幹部的高等學校。派到這些高校中的負責人多為久經鍛鍊的黨的高級幹部教師也多為富有革命經驗的知識分子,還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文化學術界的名流。學生則多是有較高革命覺悟的先進青年。在當時起了重要影響的代表學校有: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魯迅文學藝術學院、華北聯合大學、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延安大學等。除了中央根據地外,各地的抗日民主根據地,也創辦了一批培養軍、政幹部的高等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