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人才隊伍建設

抗戰爆發後,隨著我軍的戰略展開,各敵後抗日根據地和部隊的擴大,幹部缺乏的問題日益嚴重。各部隊按照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要求和部署,加大了吸收、選拔、培養幹部的力度,促進了我軍人才隊伍的建設。(摘編自《黨史縱覽》2018年第7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戰時期的人才隊伍建設
  • 時期:抗戰時期
吸收知識分子,完善幹部政策,提高幹部素質,

吸收知識分子

1939年6月,《總政治部關於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和培養新幹部的訓令》指出:吸收新的革命知識分子參加軍隊工作,已成為幹部工作上的一項重要任務;所有的老幹部要重視和了解新的知識分子,把大膽吸收和耐心帶領他們看作是自己的責任,反對歧視與偏見。同年12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著名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指出:“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對於知識分子的正確的政策,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並規定:“今後一切戰區的黨和一切黨的軍隊,應該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加入我們的軍隊,加入我們的學校,加入政府工作,並按照具體情況將具備了入黨條件的一部分知識分子吸收入黨。”
當時,在加入革命工作不久的那些知識分子中,出現了認為當教員地位太低,不願在連隊當教員;或在工作中表現不務實際,不願到下層去,不願和戰士接近,甚至害怕上火線、生活散漫、不服從工作分配、驕傲自滿等現象。對此,1939年5月,毛澤東發表了《五四運動》和《青年運動的方向》兩篇文章,指明知識分子必須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才能真正為革命做出貢獻。1940年12月6日,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發出了《關於軍隊吸收知識分子及教育工農幹部的指示》,要求全軍各部隊和各級政治機關,對已參軍的知識分子,好好地給予教育,使其無產階級化,並加以適當的提拔,不應使其長久地當文化教員和幹事。在其後的工作實踐中,中央軍委、總政總結了部隊對知識分子工作的經驗,把它歸納為“容”“化”“用”3個方面。在貫徹執行軍委、總政指示的過程中,各部隊還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有力地促進了知識分子政治覺悟的提高。

完善幹部政策

1938年,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中專門講了黨的幹部政策問題。他要求全黨,不但要關心黨的幹部,還要關心非黨幹部,並就如何識別、使用、愛護幹部等問題,提出了一整套原則,還具體規定了愛護幹部的辦法。1938年9月,陳雲在《論幹部政策》演講中,也要求全黨在幹部政策上注意愛護人。他認為:“愛護人很重要。凡是提拔幹部,得全面估計他的德和才;既提拔起來,就得多方面幫助他,不使他垮台。對幹部,不要‘抬轎子’,要實事求是。”
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還對幹部的獎懲和提升等問題,作出了各項具體規定。在幹部獎懲上,要求對待幹部應當誠懇坦白;對待幹部既不應放任,也不應打擊;應勤於檢查工作,有功則獎勵之,有錯誤則批評之,獎勵、批評均須有一定分寸;等等。在幹部提升問題上,總政治部相繼發出《關於幹部之提升與審查工作的指示》和《關於提拔優秀戰士培養知識幹部的指示》,要求必須熟悉被提拔幹部的歷史,了解其社會關係及現實表現,必須德、才、資兼顧,等等。

提高幹部素質

1937年1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遷至延安後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從成立後的第一期教學開始,“抗大”就確定與實行了“理論與實際並重,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際聯繫”“邊學習、邊戰鬥、邊生產”等原則。1938年12月,“抗大”遷入晉察冀邊區,同時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開辦分校。從1936年6月至1945年抗戰勝利,“抗大”總校共辦了8期,連同分校共培養了十多萬名軍政幹部,對我軍的發展壯大和軍政素質的提高,對堅持持久作戰、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毛澤東還為“抗大”規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並指出:這三者,是造成一個抗日的革命的軍人所不可缺一的,“抗大”的職員、教員、學生,都應根據這三者去進行教育與從事學習。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經常親臨“抗大”講課、做報告。課程開設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革命問題、世界現實、民眾工作、戰爭和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和軍事常識等。此外,還從政治工作、黨的工作活動中,加強對學員的黨性與思想意識的直接培養和鍛鍊。對學員,尤其是年輕而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學員,直接進行政治工作與黨的建設的教育。這些舉措,從軍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改造和提高了幹部的全面素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