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頒發常州市2003-2010年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的通知

《關於頒發常州市2003-2010年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的通知》是2003年常州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頒發常州市2003-2010年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的通知
  • 發布日期:2003年
各市、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公司、直屬單位: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市人才隊伍建設,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加快“兩個率先”進程,實現富民強市目標,經研究,現將《常州市2003-2010年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頒發給你們,望認真組織實施。
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常州市2003-2010年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
  為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適應當今和未來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滿足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保證“兩個率先”目標的順利實現,根據國家、省有關檔案精神,制定本綱要。
一、我市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及評價
  ㈠人才總量實現較快增長
  至2002年末,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356003人,比上年增長6.67%,其中專業技術人員總量223350人,黨政人才總量14450人,經營管理者人才總量44480人。人才總量和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分別超過我市人才發展“十五”計畫確定的6.5%和5.6%的增長目標,比“九五”期末分別增長了16.2%和15.3%。全市每萬人中擁有人才1037人,專業技術人員651人,分別列全省第四位,與我市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適應。
  ㈡人才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能級結構明顯改善。至2002年末,中高級職稱人才達6.79萬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30.4%,其中高級職稱9408人,中級職稱58525人,高級、中級、初級結構的比例為1:6.22:11.86。學歷層次逐步提高。全市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才12.36萬人,占人才總量的55.5%。年齡結構趨向合理。人才隊伍平均年齡有所下降,在專業技術人才總量中,35歲以下的占53.1%,45歲以下的各類人才在整個人才隊伍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已上升到78.9%,成為我市人才隊伍的主體。人才產業分布結構趨於合理,全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占總量比例為1.6:41.15:57.25。
  ㈢人才隊伍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我市不斷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力度,認真組織各級專家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和選拔,加強人才載體建設。全市已擁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人,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6人,市級拔尖人才25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132人。有68人被列為省“333”二期人才工程的第二、三層次的人選。建成了常柴、新科兩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江蘇正昌集團、新區農用激素研究中心、華朋集團三個企業博士後技術創新中心。成立了“江蘇省常州留學人員創業園”,進園企業已達29家。全市擁有技術開發機構108個,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含中試基地)7家。
  ㈣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人才隊伍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人才分布結構不盡合理;二是高層次人才總量偏少;三是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綜合實力不強;四是人才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五是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的薄弱環節明顯,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
  ㈠人才全球化趨勢進一步顯現
  21世紀,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知識經濟將深刻影響並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人才配置和人才標準的全球化。全球化時代的綜合國力競爭更加倚重於科技進步和人才開發。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㈡區域經濟競爭帶來的人才競爭加劇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成長方式根本轉變的關鍵時期,地區間競爭已從物質資本、資金資本轉移到人才資本上來,人才已成為贏得新一輪競爭優勢的核心和焦點。我市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除受到全國範圍內人才競爭加劇的影響外,更受到區域內人才爭奪的直接影響和衝擊,特別是周邊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減弱了我市吸引人才的區位優勢,使我市的人才建設面臨新的挑戰,遇到較大的壓力和困難。
  ㈢新一輪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需求愈加迫切
  近年來,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大城市建設的格局基本形成,“現代製造業基地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已經確立,在此基礎上,我市提出了爭創“兩個率先”先行區的奮鬥目標,並積極規劃和組織啟動沿江開發,新一輪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人才的儲備、引進、培養、使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㈠指導思想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堅持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題,以調整和最佳化人才結構為主線,以建設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強化觀念創新、政策創新、機制創新和服務創新,儘快建立有利於人才集聚、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有利於人才全面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為我市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和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兩個率先”進程,實現富民強市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2003-2010年我市人才建設要貫徹以下原則:
  ——堅持人才隊伍建設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把人才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人才開發和隊伍建設以最大程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目標,推動我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人才數量和質量一起抓的原則。著眼於提高知識和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努力增加人才數量。從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及人才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重點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
  ——堅持以調整和最佳化人才結構為主線的原則。適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繼續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實現人才的有序流動和科學配置。建立人才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調整相協調的動態機制。
——堅持重大項目與人才開發互動的原則。大項目、大企業是造就人才、集聚人才的重要載體,通過引進大項目、建大企業進一步改變我市產業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不足的狀況。要依靠經濟發展引才、重大項目招才,重點吸納本市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重大項目建設急缺的人才,同時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用培養人才的辦法解決吸納人才的不足。
  ㈡目標
  2003-2010年,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人才總量有較大增加,人才結構與經濟結構基本適應,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到2005年,我市人才隊伍綜合競爭力在全省處於先進水平,建成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基本形成有利於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體系。重點推進“111”黨政人才工程、“515”企業明星工程和“686”科技英才工程建設,到2010年,我市人才隊伍綜合競爭力在長三角地區處於先進水平,人才的國際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建成以環境一流、機制靈活、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產出高效為標誌的人才強市。
  ——擴大人才總量。到2005年,全市人才總量達到41.3萬人,專業技術人員總量達到25萬人,每萬人口擁有人才數及專業技術人員數分別達到1215名和735名;高級技工及以上職業技能等級人員占技術工人總數達到20%。到2010年全市人才總量達到57.7萬人,專業技術人員總量達到33.5 萬人,每萬人口擁有人才數及專業技術人員數分別達到1642名和952名,年均增長分別達到 6.9 %和 6%以上,繼續保持全省先進水平;高級技工及以上職業技能等級人員占技術工人總數達到30%。
  ——提高人才素質。到2005年,專業技術人員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人才總量比重達到65%,專業技術人員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達到8.3萬人,平均每年淨增5000人;擁有碩士以上學位或具有高級職稱的高層次人才2005年達到1.3萬人,2010年達到2.1萬人,平均每年提高10個百分點;縣處級以上領導班子及經營管理者隊伍中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的數量有較大提高。
  ——調整人才布局。圍繞現代製造業基地建設,組織和引導人才向沿江開發、各級開發區和各類園區集聚,向動力和精密機械、微電子、計算機、信息網路、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新型紡織等產業和行業集聚,向生產和科研教學一線集聚。繼續調整最佳化人才的產業分布,2005年全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人才比例為 2:46:52,2010年比例達到2.4:52:45.6。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措施
  ㈠重點抓好三支人才隊伍建設
  1.黨政人才隊伍建設
  ⑴加強黨政領導人才隊伍建設。體現時代要求,賦予幹部隊伍“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以新的內容。把忠實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作為選拔黨政領導幹部的首要條件,注重工作實績和民眾公認,將在“兩個率先”中奮發有為的幹部及時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以增強科學判斷能力、駕馭市場經濟能力、應對複雜局面能力、依法執政能力和總攬全局能力為重點,建立一支能夠擔當重任、經得起風浪考驗的高素質的領導幹部隊伍。大力培養、選拔、引進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或副高以上職稱的懂技術、會管理的,特別是把熟悉WTO規則的科技、管理、經濟、法律、金融、工程等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充實到各級領導班子。
⑵建立開放型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機制。認真貫徹《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按照公開、平等、擇優的原則選拔任用幹部。以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為根本方向,加快建立開放型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機制。疏通從國有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組織中選拔黨政領導幹部的渠道,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重視培養選拔女幹部、少數民族幹部和非中共黨員幹部。
  ⑶建設高素質的黨政機關人才隊伍。按照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公務員隊伍的要求,通過完善制度、強化培訓、多崗鍛鍊、優勝劣汰、效能監察、考核獎勵等多種途徑和方式,促進公務員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強公務員的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增強黨政機關幹部隊伍的生機與活力。注意選拔年輕幹部、高知識層次幹部以及具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幹部充實黨政機關。加強對黨政機關幹部的培養,繼續實行黨政機關內部中層領導職位競爭上崗,完善黨政機關幹部年度考核制度,建立健全退出和淘汰機制。加大黨政幹部交流工作力度,每年選派一批優秀年輕幹部到鄉鎮、基層單位或大中型企業掛職鍛鍊。
  2.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
  ⑴培育職業化的企業家隊伍。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的戰略目標,培養造就一批職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的優秀企業家。以培育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為核心,大力提高企業家素質。按照德才兼備原則,培養一批政治上強、能夠忠實代表和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國有企業產權代表;建立一支精通國際經貿規則和法律、能夠監督國有資產有效運營的專職監事隊伍。
  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民營企業家。有計畫、有目的地對民營企業管理者進行系統培訓,提高民營企業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建立一支具有創新能力、應變能力、組織能力和視野開闊、敢於參與市場競爭的民營企業家隊伍。
  ⑵建設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綜合運用企業內部培養、市場招聘等手段,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企業後備人才隊伍。健全企業經營管理者市場供求機制,完善市場化配置方式,全面實施經營者市場準入,積極運用市場機制最佳化配置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進一步完善企業經營管理者評價推介體系,建立起符合我市實際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測評系統和標準體系,積極推行企業經營管理者任職資格證書制度,推進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化、職業化。
  ⑶形成有利於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成長的新機制。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行企業經營管理者聘任制。實行企業經營管理者任期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健全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
3.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⑴重點培養造就優秀學科帶頭人。採取切實措施,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依託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大科研項目,聚集和培養人才。做好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和市拔尖人才的選拔工作,繼續實施省“333”二期工程和市“831”二期工程。努力為製造業基地建設造就若干個優勢學科、優勢產業和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群體,發揮他們在重要領域、關鍵崗位的帶頭作用。加大科研經費投入,鼓勵創新創業,營造有利於學科帶頭人成長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⑵努力培養高素質、社會化的專業技術人才。全面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重點培養一批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關鍵領域的高級人才和急需人才。抓緊培養熟悉國際經貿規則和經濟運作的國際型、專業型和複合型人才。重視培養一批思想政治素質較高、服務意識較強、善於組織重大科研項目、掌握科技發展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的科技管理專家。
  ⑶加快培養專業技師及高級技工人才。適應我市現代製造業基地建設的需要,重點培養一大批專業技師與高級技工人才。選拔高級技師、技師、高級技術工人赴國內外大企業短期培訓,掌握先進操作技術。積極開展“技能比武”、“技術練兵”活動,鼓勵技術工人鑽研新技術和運用新工藝,不斷提高操作技能。加快技術工人的知識化進程,不斷最佳化技術工人的知識和文化結構。
  ㈡加大人才開發力度
  1.穩定盤活現有人才
  打破人才身份、地域、所有制、隸屬關係界限,推進人才資源的整體開發。把各類人才與他們所從事的事業緊密結合起來,用事業留人;努力營造珍惜人才、重用人才、關愛人才的社會氛圍,用感情留人;積極為各類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用適當的待遇留人,建立一整套有利於人才培養和使用的開發激勵機制,充分挖掘現有人才的潛能。
  2.加大人才引進力度
  採取多種形式,廣開引才引智渠道。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在引才引智中的主體作用,結合我市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結構調整,在培育和引進一大批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的同時,引進人才。通過招商引資促進引才引智,將引進外資與引進人才、引進技術結合起來。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需要,加強對緊缺人才的預測和規劃,定期發布人才開發目錄,提高緊缺人才引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積極培育創業載體,鼓勵和支持企業以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博士後技術創新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為載體,進行原創性技術創新。把我市軟體園、電子園等園區辦成創新基地,促進各類人才到園區投資興業。
  高度重視開發海外人才資源,大力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和外國專家。對在我市興辦高新技術企業的,可適當放寬註冊資金數額,符合條件的,享受外商投資企業的待遇;其智慧財產權與技術成果均可作為投資股份;同時要採取“智力回歸”政策,吸引有真才實學的留學人員短期來常承擔重大課題、幫助解決重大技術難題或進行合作研究等。為自帶專利和科研成果進區實施轉化或創辦研究機構的科技人員提供優惠的孵化、轉化條件,促進其形成現實生產力。
  完善人才、智力、項目相結合的柔性引進機制。為柔性流動人才提供社會保障服務,擴展人才流動的內涵和外延。鼓勵符合條件的人員兼職,對於一些高層次科技人才允許實行自由職業制度。鼓勵企事業單位採取短期聘用、技術攻關、信息諮詢、項目合作、企業顧問、專家講學等靈活方式引進智力。
  3.加強人才開發的聯動合作,提高人才發展的整體水平
  根據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確立“大開發、大人事、大人才”的觀念,及時尋求和謀劃區域人才開發協作新機制,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人才開發一體化體系,積極主動接軌上海,接受上海人才高地的輻射。增進地區間人才開發交流與合作,加快在人才政策、人才市場、人才信息、人才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進程,促進優勢互補,競爭共贏。充分利用區域人才開發的整體優勢,努力提高我市人才開發的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
  ㈢建立健全人才激勵、保障和培訓教育機制
  大力深化分配製度改革,逐步實現分配形式的多元化。貫徹落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精神,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切實推行技術入股、專利入股、持股經營等新的分配模式,加快智力資本人格化、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步伐。允許和鼓勵用人單位對特殊人才採取特殊的分配辦法。
  健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制度。推進“個人申報、社會評審、單位聘用、政府調控”的技術職稱制度改革,強化崗位意識,逐步用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推行評聘分開。把非公有制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民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納入正常的評定範圍。對成績突出的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不受學歷、資歷、職數限制。
  建立有利於人力資源開發的社會保障體系,對優秀的高層次人才,用人單位可按工作實績和貢獻大小,實行補充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住房補貼等。探索建立我市高層次人才最低收入保護指導線制度。
  適應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要求,加快進行教育結構調整。對現有職業技術學校進行調整、充實、提高,使其在招生專業、招生規模、招生層次上不斷滿足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的需要。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按規定授予不同的技術等級證書。重點建設好常州大學城,使之成為高素質職業人才的教育基地。計畫、勞動、教育及其它行業主管部門等聯合修訂詳細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方案,不斷跟蹤企業用人信息,並及時對培養方案進行修改。制定、實施有關在職培訓的法規、政策,制訂並推行完整的職業訓練五年計畫,擴大辦理技能鑑定和建立職業證書制度。
 按照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每年選拔一批優秀的人才出國培訓;充分利用高校的培訓資源,每年推薦100名優秀人才參加碩士研究生培養。
  大力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依託全社會的教育資源和開放式的學習網路,以改善知識結構、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分類分層次開展以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完善政府、單位和個人三方出資的繼續教育投入機制,形成職前教育和繼續教育相銜接、學歷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相結合、自主學習和團隊學習互動的終身教育體系。
  ㈣加快人才市場建設,促進人才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1.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體系
  加大人才市場建設力度,進一步辦好基礎性人才市場,發展農村人才市場,培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和高新技術人才市場。建立“常州市人才評價推薦中心”,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擴大服務領域,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網路和高級人才資料庫建設,提高人才市場的信息化水平。開放人才中介市場,推進人才中介市場化、產業化。形成機制健全、運行規範、服務周到、監督有力的人才市場體系。
  2.加強指導與監督,保證市場規範運行
  促進用人單位和人才兩個市場主體到位,切實保障和維護人才市場供求主體的合法權益。加強人才市場法制化、規範化管理,健全人才市場監管機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許可證制度和年審制度。完善人才中介機構準入制度,規範涉及人才出入境的中介活動。
  3.探索並逐步建立人才資源成本核算制度
  研究探索人才資源成本核算的指標體系,把人才的配置、使用狀況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納入單位的規範考核範圍。逐步施行人才資源投入、產出、使用效益的成本核算,推進人才資源的市場配置與使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五、提高政府調控管理水平,保障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㈠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各部門應充分認識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強人才工作的組織領導,狠抓具體政策的落實工作,把貫徹本綱要、實施人才戰略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快推進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設,建立嚴格的人才工作領導責任制和目標考核體系。樹立人才資源開發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觀念,加大對人才資源開發的投入,逐步提高發展性投入中用於人才資源開發的比例。
  ㈡全力抓好規劃綱要的銜接落實工作  
  為實現本綱要的目標,我市將制定有關政策,保證重點規劃目標的實現,並加大對各部門的考核力度。市各主管部門要結合本部門職責,把本綱要中的相關任務體現到實際工作中,要對規劃實施情況和實施中承擔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掌握人才總量、人才結構等調控目標的完成情況。
  ㈢調動全社會力量為實現規劃目標而努力
採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使廣大人民民眾了解、關心綱要的主要內容,支持綱要計畫的實施。要充分發揮各類人才載體的積極性,把規劃目標與人才載體的自主行為結合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規劃實施。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進一步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