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是由中共八路軍冀熱遼軍區創辦的培養軍事、政治幹部的學校。當時稱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冀東抗日軍政學校,44年底改稱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校長由冀熱遼軍區司令兼政委李運昌將軍擔任。

1943年8月1日,學校創建於冀熱遼抗日根據地遷西山區。

學校傳承了抗大“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

從1943年8月至1945年8月,在嚴酷的抗日游擊戰環境中,前後共辦四期,培訓了1000餘名軍事、政治幹部,為冀熱遼抗戰及全國解放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青年幹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
  • 成立時間:1943年8月1日
  • 別名:冀東抗日軍政學校
  • 學校類別:軍事政治
  • 創辦地點:河北省冀熱遼抗日根據地
  • 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 軍校番號:建國大隊
辦校宗旨,學校發展,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後續發展,

辦校宗旨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的創辦,是冀熱遼抗日武裝鬥爭形勢發展的需要。隨著冀熱遼抗日根據地的不斷擴大,部隊亟需補充經過訓練的初級軍政幹部。由於根據地處於東北、華北的咽喉,戰略環境極其嚴酷,長期處於被圍剿的獨立游擊戰的最前線。因此,創建一所在游擊環境中的抗大式軍政學校,就成了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的最大特色!
1943年8月1日,軍校第一期在根據地的遷西山區正式開學,冀熱遼軍區司令李運昌將軍親任校長。

學校發展

第一期

開學地點:遷西山區。學期:1943年8月至1944年1月。
第一期開學時,校長李運昌將軍親自主持了開學典禮,並作報告,明確了創建軍校的宗旨和方針,闡明了建立一所在游擊環境中的抗大式軍政學校。
學員由解放區、日偽占領區招收的愛國進步青年知識分子、部隊選調優秀班排幹部組成。學員多數具備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少數大學生和高小學生,總計124名。學校領導幹部有大隊長王華一,教導員吳明,政治主任教員程力群,軍事主任教員姬力炎,特派員於貫一、幹事許燕、蔡際春等。
軍校第一期課程設定為軍事課、政治課並重。軍事課有:革命戰爭戰略和游擊戰術、班排連的制式教練和戰鬥教練等課程;政治課有:社會發展簡史、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共簡史、抗日根據地概況及八路軍政治工作和形勢政策教育等。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
在游擊戰爭的殘酷環境中,抗日軍政學校的日常學習、訓練和生活,完全是在行軍轉移的空隙中進行。學員們以山坡、草地、林間為課堂和訓練場,過著嚴格的軍事化生活。早出操,晚點名,站崗放哨,行軍轉移十分頻繁。除了日常學習,學員每天還要召開班務會,表揚優秀,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活動。行軍和課餘時間因地制宜地開展文娛活動,學唱革命歌曲,到處洋溢著飽滿的戰鬥熱情和民主氛圍。
1944年1月,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的第一批學員完成學習任務,124名學員迅速分配到冀熱遼軍區各部隊中擔任初級軍政幹部,受到部隊指戰員的熱烈歡迎。

第二期

開學地點:豐灤遷楊柳莊。學期:1944年2月至1944年8月。
軍政學校第二期與軍分區教導大隊合併,統稱軍政學校。合併後機構得到了擴大,領導幹部有所加強。大隊長趙蘭洲,教導員季林,副教導員吳明,程力群、姬力炎仍任原職。第二期學員招生人數擴大為四個隊約300人。
第一隊:輪訓在職正副連長、指導員和機關中抽調的連職參謀幹事,共60餘人,隊長武文華。
第二隊:輪訓在職正副排長、優秀班長、戰鬥英雄等,共30餘人,隊長董建勛、政指譚厚來。第一、二隊為軍事隊,學員配有輕武器,學習的同時並承擔學校的保衛任務。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
第三隊:政治隊,主要培訓新招收的進步青年知識分子,共160餘人。學習以政治教育為主,占課程的六成,軍事課占四成。副隊長冷戈,政指吳明(兼),副政指許燕。第三隊編有3個區隊。
第四隊:1944年5月,又增加了一個衛生隊,培養部隊急需的衛生員,學員40餘人。

第三期

學期:1944年9月至1945年1月。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

第四期

學期:1945年2月至1945年8月。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

後續發展

1945年8月,冀熱遼軍區司令兼政委李運昌奉命率部挺進東北,軍政學校由教育長譚剛、學員團政委李濤等帶領,跟隨主力部隊一同挺進。學校在遼寧、吉林招收大批青年知識分子,組成學員兩個團2000餘人進行培養教育。45年底,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全部幹部、學員統交西滿軍區,成為以後東北軍政大學的組成部分。
隸屬軍校的衛生隊在解放戰爭時期改建為冀察熱遼軍區軍醫大學,校長劉紹九,政委王中番。後改稱為東北醫科大學第四分校,有學員2000餘人。該校在1948年參加遼瀋戰役,設立12個戰地救護所,救治了傷員萬餘人。全國解放後改稱為承德醫學院。
冀熱遼抗日軍政學校,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艱苦歲月里,發揚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的光榮傳統,繼承了抗大的革命精神,在殘酷的鬥爭環境中創建發展,為最後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