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技術積累是指
企業作為一個有機系統,在從事
技術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種寓於
企業組織之中的
知識積累和技術能力遞進。
技術積累觀點由Atkinson and Stiglitz(1969)、Roseberg(1976)等人提出,經過Nelson and Winter(1977,1982)、Stilitz(1987)、Jenkins(1987)、Cantwell(1988)的改進,大致演化成兩個分支:第一個分支是說明企業技術積累與外部知識環境的
互動關係,第二個分支用於說明企業內部
技術發展的
路徑依賴。
作用
創新就其本質而言取決於企業技術的內在條件,是一個利用已有知識產生新
知識,並充分運用企業的生產製造技術能力,將
技術知識物化為新產品的過程。因此,企業技術積累水平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成正比,是
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技術積累是技術創新的營養供給,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持要素。創新過程每一環節的實現都必須
建立在相應的技術積累基礎上,技術積累是
企業創新發展的根本性的內在基礎。技術創新和技術積累是互相支持和互相推動的,技術積累支持
了技術創新的產生,技術創新反過來又增加和豐富了技術積累.企業注重並積極開展高效的技術積累,就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
創新能力,能顯現出強大的
競爭力。
企業技術積累的對象包括:設計技術,製造技術,試驗技術,材料技術,通用件,標準件,設計數據,試驗數據,
專利技術等,這些對象是企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資金,智力,時間,人力投入的成果,因此,是企業寶貴的技術財富。這些技術財富,通常是以技術文檔和技術骨幹為載體保存的。
儲存於技術骨幹身上的技術是無形的和不穩定的。因此,企業並未完全獲得和真正擁有。但企業可造就留住老
人才和培養新人才的環境,使無形技術和能力得到保留和增長。同時,還應儘量使人為載體的技術轉化為文檔化載體的技術。企業還要同時對文檔化的技術進行長期,不斷的積累,獲得有形技術的增長。有形和無形技術的同時積累,可使企業技術財富的增長最大化。
組織開展技術積累時,企業技術人員需對企業現有的技術進行廣泛篩選和分析提煉,必要時還要對技術性能指標,精度等進行試驗驗證,並按編寫規定書寫出來。在這個積累提煉的過程中,企業技術人員往往可以發現一些平常未完全吃透的技術關係,
需要通過查閱資料,諮詢,討論,驗證等方式,把這些技術概念和內涵進一步搞清楚。通過這樣的技術積累工作過程,無論對新
員工還是老員工技術人員,都是一次技術的再學習,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技術積累是普遍提高企業技術人員技術素質的良好機會。
途徑
技術積累中的技術知識有:信息性知識,經驗性知識和
過程性知識。信息性知識主要指技術數據,分析方法,設計計算方法,工藝方法,試驗方法等知識。信息性知識具有易記載和較強的流動性,可進行
傳播擴散。經驗性知識是對技術工作和
管理工作適應性完成的認識。過程性知識是操作局部環節的適應性完成的認識,如操作訣竅認識等。經驗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很難用語言文字進行結構化表述,其流動性差,複製困難,只能由企業員工親自投身技術實踐進行逐步積累。
技術積累的技術能力有:開發能力,製造能力,試驗能力,設備操作與維修能力,生產組織能力,質量管理能力,安全保障能力,節能減排能力等。技術能力是企業的人員,技術,設備,管理等要素結合形成的,只要其中的一個要素變化,技術能力就會變化。技術能力是企業長期參與生產技術實踐的積累性產物,一旦形成,便具有較強的
穩定性,它難以通過市場進行簡單的
買賣交易而發生流動。企業技術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性,不像實物
有形資源那樣對任何企業一律同質和簡便易得,其專一性和
企業個性特色十分明顯。
技術積累的技術有:
技術標準,
技術專利,設計檔案,工藝檔案,試驗檔案,試驗數據資源,技術研究分析報告,計量技術,
質量體系,安全體系,環境體系,
生產能力,維護能力,開發能力,員工操作技能等。技術標準,技術專利,設計檔案,工藝檔案,檢測與試驗數據資源,技術研究分析報告,計量技術,質量體系,安全體系,環境體系等技術屬於顯性技術,它們通常以紙張和電子介質為載體,是可以記錄,看到和公開學習的,是技術積累操作性比較好的類別。生產能力,維護能力,開發能力,員工操作技能等屬隱性技術,它們通常被包含在
員工的個人
素質中,由傳承和個人的學習和做事態度體現,保存在個人的意識中,在做事的硬體狀態,組織狀態和人與人的配合狀態中動態發揮,難以用準確的靜態關係顯現出來。
企業技術積累要由非組織性的隨意積累上升至組織性的有序積累,應對需積累的技術進行梳理,找準有效途徑和重點對象,有
計畫有步驟地開展。在技術積累的類別上,隱性技術是以個人為載體,難以記錄和表達,不適合作為技術積累的主體。在顯性技術積累的技術中,技術標準,技術專利,設計檔案,工藝檔案,試驗檔案,試驗數據資源,技術研究分析報告,計量技術,質量體系,安全體系,環境體系等技術是可記錄的。但對這么大範圍的技術開展技術積累工作,在人力,物力和
財力上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在人,財,
物,時間等有限條件下,要有效進行技術積累,需要確定技術積累有效的工作途徑,才能長期地堅持開展下去,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確定技術積累的最佳途徑,首先是剔除優勢明顯低於顯性技術類的隱性技術類,然後,對顯性技術間的各技術途徑進行重要特點比較,選擇對研製,
生產的使用關係,
成熟度,適用性,知識系統性,經濟性,時效性和
市場公認度等因素綜合最突出的技術途徑。
重要性
其一,從
資源角度看,現代企業的生產
活動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
有形資產投人產出和
價值增值過程,
無形資產的投入在企業生產活動中,特別是複雜技術品生產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作為現代企業無形資產重要成份的技術積累其重要性也日益增長。技術積累叉具有相當的粘滯性。首先.企業擁有的技術知識中除了技術數據
科學理論等信息性知識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可以在企業之間不失真傳播擴散外,許多經驗性、過程性知諷如管理知識、操作決竅等很難用語言文字進行結構化表述,其流動性差,複製困難,只能由企業親自投身技術實踐進行逐步積累。而技術能力(如技術創造與開發能力、工藝設計能力、技術設備操作使用與維修能力、
生產運籌與
管理能力等)更是企業長期參與生產技術實踐的積累性產物。技術積累和企業組織、
企業文化等因素相互複合、交織,一旦形成,便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它難以通過市場進行簡單的買賣交易而發生流動,文也不像實物有形資源那樣對任何企業一律同質和簡便易得,其專一性和企業個性特色十分明顯。不同企業在技術積累方面的差別將造成其擁有資源的質的差別,這種差別是難以在
短期內彌合、替補的。企業一旦形成豐厚的技術積累,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技術積累是企業競爭力的根本源泉。
其二,從技術創新角度看,技術創新已成為現代企業投身市場競爭,謀求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手段對於推動企業創新,過去人們較多考慮的是企業外在因素。其實,創新成功與否,更本質地
應該取決於其內在條件,
創新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利用舊知識產生新知識,並充分調動企業各方面技術能力將技術知識物化為工藝設備,
組織進行高效率的生產,獲取商業利潤的過程。創新過程每一環節的實現都必須建立在相應技術積累基礎之上。企業只有注重並積極開展高效技術積累,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顯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從上述兩方面可明顯看出,技術積累是
企業發展的根本性的內在基礎。
現狀及問題
目前,我國企業技術積累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長期以來,
管理者們習慣於考慮一些外在因素,而對技術積累這一企業運營核心要素的量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甚至缺少最基本的意識。從
總體上看,我國大多數企業技術積累尚停留在自發、低效率階段,既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投入,又缺乏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和
管理手段支持。
技術環境方面,我國企業長期採用落後封閉的
生產方式,近年來情況雖有了較大
改善,
設備更新步伐明顯加快,但仍有部分老企業繼續使用陳舊落後的技術設備。由於生產方式、生產裝備的束縛,企業難以接收先進
技術信息,難以向生產人員提供積累先進技術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實踐環境和機會。即使在
技術引進較為成功的企業中,由於項目還貸、投產達產的壓力和其他多方面原因,也只是操作層次的技術積累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而
技術開發、工藝設計、裝備研製等較高層次技術積累仍缺乏足夠的實踐機會和環境,甚至受到各種限制在體制環境方面,現行制度的缺陷同樣影響企業技術積累,如
企業行為短期化導致企業
領導對具有較高潛在性和時滯性,需長期投入的技術知識和技術能力積累缺乏遠見和熱情;又如由於管理體制、
利益分配方面的原因,企業何技術積累的
協作與支持存在較大困難,技術積累的聯合效果不佳;在組織環境方面,由於
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內部個人層次技術積累難以有效
整合升華到
組織層次,企業總體技術積累的水平難以獲得顯著提高等等。
技術人才是技術積累最基本的要素資源,是企業技術積累的微觀主體。我國雖是一個科技大國,但企業中技術人才一直短缺,特別是缺乏素質高、經驗豐富的資深技術人員。長期以來,我國各類高等學校培養的技術人才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的實際
需求,由午種種原因,最優秀的畢業生往往不願去企業工作,特別是不願去
效益較差的國營大
中型企業工作,已去企業工作的一些大學生常常不安心工作,想方設法離開生產第一線,技術積累要素資源數量上的短缺難以緩解。不僅如此,由於
教育體制方面的欠缺,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及所掌握的
技能與實際生產技術活動所提出的要求之間相距甚遠,這種要素資源質量上的差距更進一步加劇了短缺局面,嚴重阻礙企業技術積累,特別是高層次技術積累的有效開展此外,由於我國
勞動力市場、
人才市場尚不發迭,有限的技術人才不能夠通過
市場機制合理流動,在全社會範圍內實現最佳配置,以至出現多數企業
人才資源嚴重緊缺,而部分企業和科研院所人才積壓,人浮於事的局面,使得人才短缺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由於上述各方面原因,我國企業技術積累表現出明顯的無意識、無計畫、低層次和低效率。技術積累薄弱嚴重製約企業創新開展和企業發展,反過來,企業創新不力和發展緩慢又有礙於企業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採用,難以為技術積累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由此,在技術積累與企業發展之間已形戒了一定程度的惡性循環,對我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響。為此,探索技術積累的有效途徑,快速提高我國企業技術積累的水平,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成為當前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對策及建議
開展高效的技術積累必須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把握技術積累的規律。企業所需的技術積累一般是通過遷移、聯合、學習三種途徑獲得。所謂遷移是指企業通過
招聘新員工,特別是關鍵技術人才或通過
兼併收購其他企業、組織或團體,將外部技術積累內部化,迅速提高本企業技術知識儲備和技術能力,快速填補企業在某些技術領域積累空白如我國寶鋼組建之初,從國內武銅、
攀鋼等各大冶金企
事業單位抽調了大批技術骨幹和熟練工人,形成了較強的初始技術積累;再如我國首鋼近年來廣泛開展組織
兼併,從原先單一鋼鐵生產企業向綜合性企業集團發展,有效增強了其在技術開發、
工程設計、裝備研製等方面的技術積累,有力支持了其創新活動。所謂聯合,是指企業之間通過協定或組建橫向集團,進行友好合作,在技術積累方面各有專長和側重,在需要時通過跨企業聯合與協作,獲取所需技術積累的支持如設備使用,企業與設備製造企業相互協作,共同開發研製重大生產裝備,在此過程中相互提供所需技術積累的支持等。遷移和聯合方式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優點,有助於實現全社會範圍內積累
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產生最佳的
系統整合效果。特別適合積累基礎薄弱、積累資源短缺的我國廣大企業用來挖掘潛力,調整技術積累
結構,有效增強自身的積累水平。因此,我國有關部門對此應予以充分的重視,要儘快完善人才市場和
產權交易市場,為企業間的技術積累遷移和聯合剖造良好的條件。
遷移和聯合能夠最佳化積累
資源配置,產出明顯的系統組合效果,但並不能有效增加整個社會技術積累的總量,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我國企業技術積累水平,還必須探究技術積累的最終源泉。技術積累的最終源泉在於學習,它包括理論性的學習,如有組織的職工業餘
培訓、繼續工程教育或職工個人獨自進行的文化學習、文獻調研等,也包括實踐性的學習,如新工人的
上崗培訓實習,科研人員去生產第一線
接受實際生產操作訓練等等實踐性學習更多的是職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長期從事實際工作過程中而無意識地進行的。理論性學習是實踐性學習的基礎,但實踐性學習較之理論性學習更為重要,因為實踐性學習一方面深化理論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是技術積累的核心內容——經驗性、過程性、非結構化知識和技術能力增長提高的最根本途徑。因此,我國廣大企業應對職工的教育培訓予以充分的重視,應從技術積累的戰略高度重新認識和
規劃企業的教培工作,特別要重視實踐性學習培訓的投入,為其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鑒於日前我國企業技術積累現狀,應特別注重提高學習培訓的技術層冼,拓寬技術積累的有效空闖,要積極鼓勵不同企業之間職工的交換培訓.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探索性l的技術
活動和剖新實踐,積累與創新直接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技術積累需要企業付出艱苦的努力,但不同的積累模式其
效率和成效卻大不一樣,根據學習對象的不弼,我們可將技術積累總結為自主積累和開放式積累兩種模式所謂自主積累是指企業以自身的生產技術活動為學習對象,在獨自的探實踐過程中產生並吸收新的技術知識,培養提高自身技術能力的一種內生型積累模琦。自主積累比較適合於實力雄厚、技術領先的一些企業用來進行超前技術積累,以此建立自身的
競爭優勢自主積累並不適合於我國廣大技術落後撿業採用,這已為我國建國來幾十年的企業實踐所證明所謂開放式積累是指企業以國外技術先進企業為學習對象,通過各種
渠道改善學習環境,認真吸取技米先進企_業在技術積累方面的經驗教訓,廣泛消化吸收技術發達企業已成功開發的技術,通過接受發選盎業技術指導或與其合作,快速提高白身技術積累的一種模式。開放式積累雖需付出資源、市場等方面的代價,但可避免盲目探索,少走許多彎路,比較適合於技術落後
國家企業用來迅速縮短與
已開發國家企業之間技術積累的差距,快速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
競爭力。因此,應該成為我國廣大企業技術積累的一種主導模式。開放式積累通常藉助的形式有
外商直接投資(FD1)、
合資企業、原始設備製造(OEM)、技術引進、
勞務輸出、
國際化經營等。通過上述各種形式與國外技術已開發國家企業廣泛合作,可使我國廣大企業獲得直接的學習樣板;接受高質量前人員培訓,改善知識吸收與能力培植的環境,通過使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設備建立高層次技術積累平台,大大提高技術積累的效率。開放式積累曾在一些國家技術積累歷史上起到過重要作用,如外商直接投資、合資企業、OEM就分別曾是新加坡、韓國、台灣地區實現速技術積累的重要手段,而日本二戰以來高效的技術積累在相當程度上是藉助技術引進實現的。但是應該看到,任何一種
外向型經濟手段在技術積累方面都有其缺陷,甚至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負作用;如近年來,國外著名
計算機公司大舉進軍我國,在國內紛紛成立FDI企業。這些企業成立後,以其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
工作條件在短期挖走了國內計算機企業大量骨幹技術人員,削弱了我方原有的技術積累。幾種主要外向型經濟形式在技術積累方面的特點可用下表1表示。為了使開放式技術積累在我國發揮重要作用,我們一方面要大力促進各種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必須從技術積累的角度對企業的外向型經濟捂動進行認真規劃,要將技術積累列為外向型經濟項目評價的重要指標,要充分認識各類
外向型經濟活動在技術積累方面的特點及缺點,根據自身的條件,行業特點,以及技術積累方面已有的基礎,對外向型經濟的具體形式進行審慎的選擇,要充分調動我方企業的積極性,加強管理,最大限度地彌補外向型技術積累的缺略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