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臨床表現,診斷鑑別,疾病治療,治療原則,用藥原則,
疾病簡介
又稱為巨髖症、Legg-CAlVePerthes病、Perthes病、股骨頭骨骺炎、股骨頭骨軟骨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等。本病的病因不明,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1)慢性損傷;(2)由損傷或炎症引起關節內壓增高;(3)先天性異常和缺陷;(4)遺傳和內分泌紊亂。臨床表現主要是早期跛行,髖部、大腿或膝部酸痛,髖關節活動受限,症狀進行性加重,可有大腿肌萎縮,晚期可引起骨性關節炎的併發症。本病好發於3—12歲兒童,其中4—8歲更為多見,男多於女(約4:1),多為單側,少數雙側(約占15%),起病緩慢,病程長。本病可自愈,但時間較長(2—4年),預後難估計,且病理變化不能逆轉。若早期治療,效果較好,對髖關節功能影響不大。若延誤治療或未經正規治療,則療效欠佳,且對髖關節功能有較大影響,還可出現骨性關節炎的併發症。因此,早診斷、早治療是極其重要的,其次對治療效果和預後產生深遠的影響。
臨床表現
3.後期少數病人症狀和體徵有不同程度改善,部分可轉為骨性關節炎。
診斷鑑別
診斷依據
1.多發生於4—8歲的兒童。
3.晚期有骨性關節炎改變。
4.X線攝片顯示早期髖關節囊球形腫脹,股骨頭骨骺變小,骺線增寬,關節間隙增寬,與頸部相連區域有不規則骨質疏鬆或囊性變。隨後出現骨骺密度不均勻增高,同時可有“新月征”即軟骨下骨折(股骨頭前外側軟骨下出現一個界限清楚的條形密度減低區)。骨骺出現碎塊或顆粒狀影,股骨頭變扁平和股骨頸變寬短,且進行性加重。最後,疏鬆區重新鈣化、碎塊融合,再現正常骨小梁結構,但股骨頭多呈扁平、寬大、半脫位和股骨頸呈寬而短畸形。晚期出現骨性關節炎改變。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
1.治療的目的是避免壓迫壞死的股骨頭,改善股骨頭的血循環,防止發生畸形或減輕畸形的程度,儘快恢復髖關節的功能。方法有三種:(1)避免負重。(2)增加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作用,並改變其承重點。(3)增加壞死股骨頭的血運。
2.長期臥床不負重,下地時套用坐骨負重支架。
4.持續進行患肢功能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