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

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是指實現房住不炒、租購併舉的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
  • 屬性:房地產業發展模式
提出背景,提出時間,模式內涵,模式特點,

提出背景

新舊模式轉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結合中國土地資源、人口、城市發展階段等現狀,從住房政策、土地制度、財稅改革、金融支持等方面發力,找出一條適應房地產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的路徑。市場普遍的共識是,房地產舊的發展模式已成過去式,未來不能再一味追求規模的快速擴張,房地產實現模式轉換迫在眉睫。

提出時間

2023年4月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房地產市場相關工作時指出,要推動建立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

模式內涵

對於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的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及《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中對房地產提出的最核心要求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
一是堅持“房住不炒”基本定位。長期以來,房地產業在積極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時,也使經濟對其產生較大依賴,暴露出許多問題和隱患。“房住不炒”的定位,使房地產業回歸理性,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將告別主要依靠以房地產刺激經濟成長的發展模式。這將促使地方政府在房地產政策選擇上更加審慎,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更具科學性、持續性。
二是實現住房供給主體多元化。多元化供給主體的核心是豐富房地產市場的參與主體。2021年國辦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明確指出,“多主體供給”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企事業單位、園區企業、住房租賃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等主體均可以參與供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產業園區配套用地、存量閒置房屋、新供應國有建設用地等均可利用,變單一供應主體為多元供應主體。
三是多渠道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保障的核心是完善保障性住房供給體系。《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其中,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針對人口淨流入重點城市中新市民和新青年的住房問題;公共租賃住房主要針對城鎮住房和收入雙困難家庭;共有產權住房主要幫助有一定經濟實力但買不起房子的居民儘快改善居住條件。在“多渠道保障”的要求下,意味著未來供給體系中除商品房外,保障房的供給也要進一步提升。
四是大力推進租購併舉住房制度。房地產業回歸居住和民生屬性是必然的,最終要落實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目前,我國大量新市民群體的住房需求尚未得到滿足,受人口結構影響,我國住房需求總量已到拐點。未來將在完善租賃市場的同時,重點增加租賃住房的供給,以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

模式特點

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一方面是建立既有市場又有保障的住房體系;另一方面是與高負債、高槓桿、高周轉的發展模式告別。未來將聚焦“防風險+保民生+促消費”三大方面,促進房地產發展轉向新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