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秦本紀》:“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
王御,長驅歸周,
一日千里以救亂。”《韓子
五蠹》:“徐偃王處漢東,(漢疑應作潢。)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淮南 人間訓》:“徐偃王好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二國。(陸疑應作割,下引《後漢書》同誤。)王孫厲謂
楚莊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楚王曰:善。乃舉兵而伐徐,遂滅之。”《後漢書 東夷傳》:“偃王處潢
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穆王得騄驥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於是
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偃
王仁而無權,不忍斗其人,故致於敗。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韓愈《
衢州徐偃王廟碑》即本此為說。此徐偃王之故事也。《史記正義》引《古史考》云:“徐偃王與楚文王同時,去周穆王遠矣。且王行有
周衛,豈得救亂而獨長驅,日行千里乎?此事非實。”
崔述《豐鎬考信錄》亦辨此事,謂:“前乎穆王者,有魯公之《費誓》,曰:徂茲淮夷,徐戎並興。後乎穆王者,有宣王之《常武》,曰:震警徐方,徐方來庭。則是徐本戎也,與淮夷相倚為邊患,叛服無常,其來久矣。非能行仁義以服諸侯,亦非因穆王遠遊而始為亂也。且
楚文王立於
周莊王之八年,上距
共和之初已一百五十餘年。自穆王至是不下三百年,而安能與之共伐徐乎?”今按謂荊文王伐徐者,
韓非也。謂楚莊者,《淮南》也。謂周繆王者,《史記
秦本紀》也。混《韓子》《史記》為一談者,《後漢 東夷傳》也。繆王之事,不載於《周紀》而見諸《
秦本紀》,此自秦人稱其祖造父,欲神其技,大其功,因附會於偃王之事。《
趙世家》又載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此本以著異聞,非以為信史。故滅之於《周紀》,而存之於兩家。史公之意,至慎至顯也。(馬氏《繹史》亦云:“《史》稱造父御王巡狩,見西王母。徐偃王反,日馳
千里馬,攻破之。豈王之貳車,遂足以制勝?抑六師之眾,鹹有此捷足哉?《史》不錄於《周本紀》,亦不過雜采異說,以傳疑。”此說發明史例,極為有見。余辨《史》載蘇、張縱橫傳說之妄,亦用此例,參讀《考辨》第九五。又按《檀弓》載徐大夫容居曰:昔我先君駒
王西討,濟於河。不知此駒王屬何時,蓋非行仁義之偃王可知。若謂今《秦紀》《
趙世家》繆王故事,由
徐駒王而來,則仍與徐偃王行仁義而見滅於楚者不同。蓋徐偃王自與宋王偃有關,不必以徐駒王疑之也。)至
楚文王時,考之《春秋傳》及《楚世家》,均無徐偃王事。(楚成王伐徐,
齊桓公救之,徐恃救而敗,見《左傳》僖十五年。徐為吳滅,徐子章羽奔楚,見《左傳》昭三十年。)此韓說之妄。然稱徐偃王以仁義滅國,則三說皆同。余疑徐偃王即宋王偃,其見滅時,惟《淮南》
楚莊王之說得之。宋稱徐者,戰國時宋都蓋遷彭城。《韓世家》“文侯二年伐宋,至彭城,執
宋君。”《年表》亦載此語。其時宋當休公世,蓋已遷彭城,而史闕不載。蓋宋都
商丘,其地四望平坦,無險可守。彭城俗勁悍,又當南北之沖。自楚拔彭城以封魚石,晉悼圍之,重以畀宋,而彭城乃為形勝所必爭。宋之徙都,實與趙徙
邯鄲,韓徙鄭,魏徙大梁同意,皆就衝要以自鎮。故宋亦稱徐,即指
新都彭城而言。如韓稱鄭,魏稱梁,是也。(彭城晉立徐州,至今猶稱。淮夷、徐戎,素屬商。故商宋亦得徐稱也。)又《史記 封禪書》:“周之九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始皇本紀》:“二十八年,過彭城,齊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亦宋都彭城之證。(語詳後。)《後漢 東夷傳》稱偃王處潢
池東,《水經 濟水篇》有黃水黃溝,其東為沛,秦之泗水郡,
劉備徐州治此。又南為彭城,東為武原徐山。(《泗水注》作徐廟山。)此即偃王之國矣。雲其地方五百里者,《宋策》
墨子說楚,亦言
宋方五百里也。偃王者,疑乃王偃之倒。考諡法無偃。《
秦本紀集解》引《尸子》曰:“徐偃王有筋而無骨,駰謂號偃由此。”此語無稽,而可以證偃之非謚。《志疑》云:“偃身死國亡,未必有謚。然《國策》《
墨子》《呂覽》《新序》諸書俱以偃謚康王,而《
荀子 王霸篇》稱為
宋獻。
楊倞注曰:國滅之後,其臣子各私為謚,故不同。”則是王偃謚康謚獻,於當時本非通行,故野人小民,遂乃倒王之名以為稱。《莊子 列禦寇》:“曹商為宋王使秦。”《釋文》:“司馬云:偃王也”則王偃後人固亦稱之偃王矣。謂其見滅,惟《淮南》
楚莊王之時得之者?楚兩莊王,一在春秋時,(考之《春秋傳》及《楚世家》,莊
王元年伐舒蓼,十三年眾舒叛,楚滅舒蓼,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如是而已。《左氏傳》備載莊王事,亦不似有所謂徐偃王,割地而朝者三十二國,而見滅於楚也。)一在戰國時,頃襄王又稱莊王。(參讀《考辨》第一三一。)《六國表》宋滅當楚頃襄十二年,故《淮南》以為莊王也。宋亡於齊,其後楚得其
淮北徐地。當時盛毀之者,擬之桀紂,蓋出諸列國之君卿。而宋之小民,則口道仁義不能忘。凡今先秦書記宋偃之不道者,皆本列國史記。而宋以國亡無史,其仁義之設施,已不足自傳於後世。惟野民小人之所稱譽,謂徐偃王行仁義而亡國者,其流傳失真,乃誤以為春秋之徐,或乃以謂在
楚文在時,或乃以為當周繆王之世。傳者弗深考,乃不知其即宋王偃。古事流傳,其漫迤流衍如此者多,不足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