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修訂版)》是明文書局出版社於1996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明士。本書主要講述了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的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修訂版)
- 作者:高明士
- ISBN:9789579364089
- 頁數:444
- 定價:NT$ 360
- 出版社:明文書局
- 出版時間:1996/1/1
- 裝幀:平裝本
內容介紹
摘要
以明治維新(1868)為轉機,日本開始邁向近代化,由此與近鄰的朝鮮(李氏朝鮮,1392-1910)、中國(清朝,1636-1912)之間便形成了新的外交關係,這時也就有了建立近代亞洲史學的必要。現在日本仍在沿用的“東洋史”一詞就出現在此時,它實際上是一個與歐美的歷史即“西洋史”相對的概念。
此後,中國史研究作為東洋史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逐漸發展。以“漢學”這門傳統的學問為養分。吸收西歐近代史學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中國史學作為近代歷史學而得以誕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的大約半個世紀之間,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說它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也不過分。在政治史、法制史、社會經濟史、宗教史、文學史、思想史等各個研究領域裡,通過實證性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其中大部分哪怕是現在仍然具有相當的價值。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由內藤湖南(1866-1934)提出的時代區分論,就力圖從體系上把握中國歷史,這一構想直到今天仍在發揮影響。30年代以後,試圖從唯物史觀的立場來解決中國社會結構問題的研究也相繼問世。
不過後來由於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使發展順利的中國史研究不是受到壓制就是遭到了歪曲,其中甚至出現了使戰爭目的合理化的主張。這就是所謂中國社會停滯的理論,它將日本與中國分別理解為進步和停滯,藉此來鼓吹日本統治中國是正當合理的。
戰爭結束後,日本學界在反省過去的同時,也面臨著重建學問的問題。對戰後的日本中國史研究來說,最大的課題就是在新的理念指導下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全過程進行體系化。新的理念包括以下一些觀點:不用停滯而是用發展的思想來把握中國史;科學合理地理解中國史;認為中國史作為世界史的一環是有其普遍原理的等等。
積極利用這些新的理念對中國史開展研究的,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的歷史學家們。戰爭中,馬克思主義受到了嚴厲彈壓,用馬克思主義進行的研究也不能公開發表。戰後,由於思想上的自由,馬克思主義又重新脫穎而出。1946年,馬克思主義以及自由主義的歷史學家們重建了歷史學研究會。
歷史學研究會是戰前設在東京的學會。當時雖然各個大學都有與歷史有關的學會,但是年輕的研究者們不能滿足於那種類似講壇上課的活動,他們越過學校,也越過日本史、東洋史、西洋史之別而走到一起,成立了上述研究會。那時發行的雜誌雖然名為《歷史學研究》,但對社會史、民眾史也顯示出了極大關心。
新生的歷史學研究會急速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主張中國歷史是生產形態的發展史。站在這一立場上,他們圍繞著奴隸制、封建農奴制、近代資本制的社會結構分別相當於中國的哪個時代這一問題而展開了討論。
歷史學研究會的目的是力圖克服停滯論。停滯論在戰爭中帶有馬克思主義傾向。即主張專制國家與作為其基礎的共同體農民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基本關係,這種關係的長期存在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此相反,戰後的歷史學研究會則基本主張在私人土地所有上耕作的勞動者是從奴隸轉變為農奴,由此他們批判了一部分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在戰爭中主張停滯論並企圖使戰爭目的正當化的態度。這種看上去似乎是馬克思主義陣營內部的學術對立,後來卻逐漸演變為與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說之間的論爭。這是因為當試圖用以生產形態為基礎的社會結構論來把握中國史時。最後必然要碰到時代區分的問題,也就是說必然要面對戰前就存在的內藤湖南的學說。
內藤湖南的時代區分論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唐宋變革論。湖南認為以朝代來劃分時代並不能說是正確的史學方法,他提倡應該用形成時代的“內容”來進行區分。也就是說,不用類似唐宋時代、元明清時代這樣權宜的稱呼,而必須把構成時代的實質作為問題來研究。站在這種角度上,就可以看到唐與宋之間有著本質上的時代變化。用上述觀點來劃分時代顯示了湖南非常近代的史學思想,其核心部分直到現在仍然沒有絲毫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