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中日關係:不正常歷史的過程與結構

戰後中日關係:不正常歷史的過程與結構

《戰後中日關係:不正常歷史的過程與結構》是2010年9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建平。本書講述了二戰後在冷戰國際政治體制下中日兩國的外交關係,並且介紹了建國以來中日兩國的外交進程。

基本介紹

  • 書名:戰後中日關係:不正常歷史的過程與結構
  • 作者:劉建平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9月1日
  • 開本:16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叢書名: 近世中國
平裝: 28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ISBN: 7509715709, 9787509715703
條形碼: 9787509715703
尺寸: 23.6 x 16.4 x 1.8 cm
重量: 481 g

作者簡介

劉建平,法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教授。1994年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碩士課程畢業後赴日本國立宇都宮大學留學:2003~2007年攻讀北京大學與早稻田大學聯合培養國際政治學專業博士課程,在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留學兩年。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中日關係與中國政治、外交,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國際政治研究》、《開放時代》等多種學術刊物發表專題論文50餘篇,有論著《新中國的原點》和譯著《日本新保守主義》、《日本人的戰爭觀》出版。

內容簡介

《戰後中日關係:“不正常”歷史的過程與結構》由於美國主導的舊金山和會把中國排除在戰勝國對日交涉之外,中日“戰爭狀態”持續20餘年,到1972年才實現“邦交正常化”;並且仍然不幸的是,具有了邦交形式的中日關係反覆受到“歷史問題”的控制而呈現國家外交對抗和民眾情緒對立的僵局。政治“議和”之後歷史“和解”的“爛尾化”綜合症,考驗著政治家的外交能力;而把“不正常”中日關係對象化的知識闡釋和思想把握,則是學術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目錄

第一章 導言:歷史再探討的意義和理論新思維的可能性
一 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一)中日關係論的意義危機
(二)戰後中日關係史研究存在的問題
(三)戰後中日關係研究對學術發展的意義
二 學術史與研究概觀
(一)中國方面的研究概述
(二)日本方面的研究概述
(三)先行研究的比較特徵
三 研究方法與結構內容
(一)研究方法
(二)資料
(三)本研究的基本結構與內容
第二章 東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新中國對日外交的原型
一 野坂參三的延安活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日本認識
(一)野坂參三與中共日本研究的開端
(二)野坂參三對中共日本認識的影響
(三)中國共產黨的日本認識及其歷史局限性
二 新中國的“一邊倒”國際戰略與對日外交的始動
(一)蘇聯、史達林與新中國的對日政策原則
(二)新中國對日外交的起步
(三)亞洲冷戰體制與新中國對日外交的目標、模式
第三章 冷戰國際政治體制下“人民外交”的展開及其挫折
一 人民友好意義的“人民外交”
(一)協助日僑回國
(二)“人民間”貿易協定
二 以民促官意義的“人民外交”與冷戰體制的結構性障礙
(一)中日關係正常化的提出
(二)以民促官遭遇困難:美國因素和台灣問題
第四章 政治經濟“分離”與“不可分”的原則較量
一 日本的敵視、蔑視立場與中國對日外交的政治整頓
(一)引爆中日關係的導火索:從“劉連仁事件”到
“長崎國旗事件”
(二)厘定原則:中國對日政策調整的過程與邏輯
二 政治經濟分離:國民外交攻勢下人民外交的民間化轉型
(一)貿易三原則——國民外交取代人民外交
(二)民間貿易體制的確立——政治經濟分離
三 政治經濟不可分:軍國主義復活危機中人民外交的復權
(一)軍國主義復活:冷戰轉型期的東亞政治和歷史心理
(二)象徵對抗:民間貿易的再“人民外交”化
第五章 邦交正常化:“法律解決”與“政治解決”的攻防
一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問題把握
(一)作為“戰後處理”程式象徵的“日中關係正常化”
(二)作為“唯一合法”主權確認的“恢復中日邦交”
二 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的過程分析
(一)“政治解決”的思路與試探
(二)“法律解決”的戰術與效果,
第六章 結論:中日關係的歷史連續性結構和周期性惡化的原理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