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是2019年10月1日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鳳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
- 作者:邵鳳麗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111626473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是2019年10月1日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鳳麗。
、“曲子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蹺的基礎上,於20世紀20年代前後正式發展形成的一種傳統戲劇,主要流行於河南省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等省的部分地區,是中國八大劇種之一,河南第二大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郵卸甲肩擔木偶戲是高郵市卸甲鎮地區著名的傳統民俗民間歌曲,源於清朝乾隆年間。在2010年12月28日被入選第二批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卸甲肩擔木偶戲作為傳統戲劇項目被列入第三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月17...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崑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昆...
皮影戲是流傳於全國各省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又名“燈影戲”...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是2019年10月1日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鳳麗。內容簡介 《手繪中國民俗》是由本土作者創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圖畫書,將中國*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種類,劃分為傳統戲劇、民間美術、音樂...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8年12月,...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豫劇、評劇、崑劇、越劇、黃梅戲、河北梆子、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武安平調、武...
發源於佛山,以粵方言演唱,漢族傳統戲曲之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粵劇形成於廣東,後傳入廣西、香港、澳門、台灣,在東南亞和美洲各國有華僑居住的地方均有粵劇演出。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美國、...
་མོ་),在西藏自治區稱為“阿吉拉姆”,在青海省稱為“南木特”,流行於西藏自治區,四川、青海、雲南、甘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省、自治區以及印度、不丹等國家的藏族人居住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
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提線木偶戲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傳統戲劇形式,主要發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線木偶戲。其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代,古時被稱作“懸絲傀儡戲”,具有巫文化和...
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6月29日,第五屆川劇節開幕。名稱由來 川劇的名稱,始見於清末民初,當時叫川戲,後來統稱川劇。這雖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戲班在省內各地演出。川劇...
花鼓戲(長沙花鼓戲),湖南省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長沙花鼓戲形成於清代,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20世紀中葉,不同路子的花鼓戲因頻繁的藝術交流而逐漸合流,舞台語言向長沙官話統一,形成較完備的長沙花鼓戲劇種。...
潮劇,俗稱潮音、潮調、白字戲,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泉潮雅調、白字戲, 閩南語系劇種之一,是用潮語演唱的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劇是 用潮州方言(漳州南部用閩南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是宋元...
高甲戲,是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是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
花燈戲(思南花燈戲),貴州省思南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花燈戲(思南花燈戲)起源於唐朝,風行於明代、清代,內容豐富,程式龐雜,大多反映土家人喜慶吉祥、歡度新春、借古 喻今、勸人潔身自好、勤勞致富、吟花詠草...
桂劇(俗稱桂戲或桂班戲),廣西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桂劇大約發端於明代中葉,明末清初崑腔流播到廣西,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幾種聲腔相互融合形成聲調優美,抑揚有致的桂劇。桂劇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藉助...
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浙江省海寧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海寧皮影戲自南宋傳入,它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戲演藝、聲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傳統樣式和表演精華,又與海寧當地的民間小調、手工技藝和生活習俗相結合,具有地方特色...
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流傳於湖南省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的形成起源於湘南、湘西一帶的杖頭“內扦子”木偶,流傳到當下已有大約800 年。後來因為祁劇的產生,給木偶戲帶來了藝術的生機。...
“地方戲”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指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從而為那一地域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一方面,地方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戲又具有不同於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這是因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莆田市藝術研究所獲得“莆仙戲”保護單位資格。歷史淵源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因宋代莆田設定興化軍,元代設興化路,明、清時設興化府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
淮劇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稱為徽夾可),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從而形成了淮劇。2008年6月,上海淮劇團、 江蘇省鹽城市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
瓊劇,又稱瓊州劇、海南戲,海南省海口市、定安縣等地方傳統戲劇,是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清代鹹豐年間,瓊劇在吸納外來戲曲藝術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更新,光緒二十三年(1897)前後,軍戲、青樓戲衰落,...
錫劇,流行於滬寧沿線以及杭、嘉、湖地區和皖南城鄉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錫劇舊稱灘簧,起源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無錫、常州一帶的敘事山歌“東鄉調”。太平天國前後,“東鄉調”與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漸發展...
2006年5月20日,徽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發展歷史 徽腔形成 徽腔的前期 中國戲劇的繁榮,往往同聲腔的廣泛流傳和發展分不開。徽劇聲腔的形成,是徽劇賴以成立的基礎。元朝末期,南戲與北方雜劇分庭抗禮。弋...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花燈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劇種特點 花燈戲來自民間,劇本人物少,情節比較簡單, 唱詞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調的特點,歡快明朗,表演動作...
甬劇,浙江寧波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甬劇是用浙江寧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音樂聲腔屬於灘簧。1938年後,這一戲曲劇種正式被人稱為“甬劇”或“改良甬劇”。甬劇表演風格誇張、幽默,善於表達真實、含蓄的情感。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