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唱腔,念白,曲調,樂器,舞台表演,角色行當,代表劇目,分布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社會活動,
歷史淵源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無錫、常州一帶鄉民常用當地的山歌,以男女對唱的形式,說唱故事以自娛,這種敘事山歌被稱為“東鄉調”。
太平天國前後,“東鄉調”與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於語音唱腔略異,又分“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灘簧隨後吸收了江南民間舞蹈“採茶燈”的身段動作,並採用採茶燈、花鼓戲的方式演出,逐漸發展成灘簧小戲,被稱作“花鼓灘簧”。灘簧戲多在農村中活動,所演節目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中的兩個腳色,被稱為“對子戲”。
清代道光年間,出現半職業、職業灘簧藝人,以及女職業藝人。少數藝人進入常州、無錫城內演出,由於演出繁忙,藝人們開始收徒傳藝,組織班社。至光緒年間,逐步形成常幫、錫幫、江陰幫和宜興幫。
清代末年,一些農村知識分子加入灘簧隊伍,戲劇情節愈加複雜,角色行當由對子戲的“三小”發展為小生、老生、滑稽(醜)、老旦、花旦五行。
辛亥革命前後,灘簧發展為同場戲。
1914年,灘簧藝人進入上海,灘簧戲發展成為多至幾十人同場演出的“大同場戲”,正式搬上舞台。同時,行當進一步細分。
1921年,常幫與錫幫合流,改稱為“常錫文戲”,開始演出連台本戲和公案戲。
抗日戰爭爆發後,大部分班社撤離上海和滬寧鐵路沿線城市,轉向農村或解散。
20世紀50年代,戲曲改革普遍開展起來,錫劇流行區域也相繼建立了戲改組織。蘇南行政公署將“常錫文戲”改稱為“常錫劇”,成立了蘇南文聯、常州、無錫三個實驗常錫劇團。
1953年,江蘇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根據“五·五”指示精神,對戲改工作做了全面檢查,加強戲改力度。錫劇在之後的十年逐漸進入全盛時期。
1955年5月,江蘇省文化局發布進一步通知,將“常錫劇”簡稱為“錫劇”。
1967年2月,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發布《關於文藝團體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短時間內,錫劇的大多數集體所有制劇團被砍、改、並,相繼停止正常演出,大批錫劇工作者被下放或改行。文革中後期,部分錫劇團開始慢慢恢復。
文化特徵
唱腔
錫劇唱腔屬於曲牌板腔綜合體,三大基本調均屬於上下句的板式變化體結構,並常在上下句之間插入一段或長或短的清板。錫劇音樂旋律柔和、流暢、輕快,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
真聲演唱
由於無錫、常州地區的山歌、小調均用本嗓演唱,所以錫劇演員也都習慣使用本嗓演唱。
唱腔格式
錫劇的唱腔格式是“起平落”。即起板一句,下接清板數句,再接落板一句。
五聲性七聲音階
錫劇的音階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在羽宮之間加入變宮或清羽,在角徽之間加入變徽和清角,構成七聲調式的三種音階。這五聲性的三種七聲音階,可構成十五種調式,比純粹的五聲調式表現力更強,色彩更為豐富,情感更為細膩。
男女聲同宮異腔
早期錫劇使用“同宮異腔”的方法,即男女唱腔的調高相同,但唱腔旋律不同。這樣既可以發揮男女演員演唱時的最佳音區,又能使演唱的旋律保持一致的旋法和調式特點。
唱詞結構
錫劇的唱詞以七字句為主,上下句對偶。雖有一定的押韻規律,但平仄卻不十分講究。另外還有一種較特殊的形式,即“三腳句”,意味上下句字數不對等,有兩句對一句的,也有一句對兩句的。
念白
錫劇的常用念白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繞口令
一種上韻的念白,多用同韻字編成,可表現角色的利口。戲曲中小旦、小丑偶爾使用。
順口溜
一種上韻的念白,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劇中人按需要隨口念,不受板眼限制。
乾板
一種上板的念白,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之分。
詩
錫劇吟詩一般是前兩句念,後兩句吟,亦或反之。
韻文
劇本中常出現的書信、對聯、祭文等,都比較工整、對偶,演員在念詞時需要掌握它們的節奏規律,念出層次,念出重點。
定場詩和定場白
在傳統戲曲中,人物上場先要念定場詩,然後自報家門即說定場白。一是為引起觀眾注意,二是交代人物的行為宗旨。定場詩有出場時的“上場詩”,也有下場時的“下場詩”。定場詩有四句的,也有兩句的。
撲燈蛾
詞格有五字句、七字句,句數一般是四句,也有六句、八句的。可以一個人物獨念,也可幾個人物分念。撲燈蛾一般在劇中人情緒激動時使用。
叫頭
傳統戲曲中一種程式性的念白。一般用在劇中人說話至激動時。
曲調
錫劇的主要曲調為“簧調”,後又創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變化,尤其是“大陸調”從單一曲調成為變化豐富的腔類。此外,錫劇還吸收了江南大量傳統民間音樂,改編了“南方調”、“陳調”、“新金陵塔調”、“柴調”等。
簧調是江南山歌融合
蘇州彈詞曲調發展而成的,旋律優美流暢,長於抒情。有老簧調、簧調慢板、老旦反弓調等十多種板式。
大陸調是錫劇第二主要唱腔,源於武林班的“大鑼板”(也稱“大陸板”),開始僅上下兩句,後仿簧調曲式結構,創造了“清板”。
南方調原為“
南方歌劇”的主要唱腔。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現多種類型的“南方歌劇”,主要在遊樂場演出。
新中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與演員密切合作,對錫劇音樂風格進行統一加工,並分清主次,先後改編和創作了多種板式唱腔,如“簧調”腔類新創了新簧調、芥菜花調、簧調流水板、反宮簧調等;“大陸調”新創了緊拉慢唱、大陸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陸調、弦上調(大陸反宮調)等板式,使它從單一的曲調發展為僅次於“簧調”的另一腔類;“玲玲調”除新創男腔外,也發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
樂器
錫劇的伴奏樂器吸收了江南民間器樂曲的伴奏特點,強調長旋律的抒情,因此伴奏樂器以拉弦樂器為主,如正、副二胡,彈撥樂器為輔,如琵琶、三弦等。後來為豐富唱腔的可塑性,又加入了吹管打擊樂器,如碰鈴、竹笛等。一些現代劇目中還加入了低音提琴、小提琴等西方伴奏樂器。
舞台表演
表演
錫劇在發展到古裝戲為主後,主要參照京劇的表演程式和藝術手段。部分劇團還聘請京劇和崑劇演員進行輔導,學習京、昆的舞蹈身段、形體動作,向載歌載舞、唱做念打方向發展,但一般仍以“唱”為重點。
舞台美術
常錫文戲時期均仿效京劇,採用“守舊”和一桌兩椅。建國後,除部分傳統劇目外,多參照話劇的舞美設計,古裝戲化裝兼用越劇小頭面和京劇大頭面。
角色行當
錫劇的角色行當雖有分工,但較粗略,分為幾個發展階段:
對子戲階段,男角稱“上手”(或稱“左口”),女角稱“下手”(或稱“右口”)。
小同場時期,角色增多,角色行當已由對子戲的“三小”發展為小生、老生、滑稽(醜)、老旦、花旦五行。
大同場時期,進一步分行,小生有“風雅”、“文武”之分,老生有“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之分,滑稽有“潮流滑稽”(演唱時事新聞)、“呆派滑稽”(又稱“冷麵”,以陰噱見長)之分,老旦有“家庭老旦”、“彩旦”之分,花旦有“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閨閣花旦”、“風騷花旦”、“小旦”(又稱“丫頭旦”)之分。
各行根據不同角色,又分成各種小行:
小生:分風雅小生、文武小生、反派小生(亦稱“滑稽”小生)。
老生:分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
滑稽:分潮流滑稽、呆派滑稽(亦稱“冷麵滑稽”)。
老旦:分家庭老旦、彩旦。
花旦:分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閨閣花旦、風騷花旦、小旦。
代表劇目
錫劇代表劇目有傳統戲《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君》、《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
分布地區
常州是錫劇的主要誕生地,錫劇流行於滬寧沿線以及杭、嘉、湖地區和皖南城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錫劇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其聲腔,還是語言,包括服飾表演等,都具有鮮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對於吳文化的研究有著一定的佐證意義。
錫劇起源並長期根植於農村,因而鄉土氣息尤其濃郁,劇目大眾化特質鮮明,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民俗性、觀賞性等方面,都體現了自身特有的價值。
錫劇的產生與發展,在江南地域戲曲中有著相當的典型性,為研究江南戲曲史乃至中國地方戲曲史提供了很好的實證。
錫劇對於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延續文化脈絡,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傳承現狀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專門從事戲曲劇本創作的人員已經寥寥無幾,大多數都轉向了電視連續劇的創作。這也成為了制約劇團發展的重要因素。
青年後備演員少。一位演員從進入學校學習錫劇表演到成為主要演員登台表演,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很多青年演員承受不住中途改行,使得錫劇劇團隊伍不穩定,後繼無人。
傳承人物
倪同芳,女,1946年8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倪同芳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王蘭英,女,1926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王蘭英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沈佩華,女,1924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沈佩華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姚澄,女,1926年11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姚澄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吳雅童,男,1919年9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吳雅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常州市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王根興,男,1940年9月出生。2012年12月20日,王根興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保護措施
江蘇省演藝集團對老一輩藝術家及代表性劇目的有關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存檔、出版,增加了對新劇創作、新人培養的投入,通過各種手段加強了宣傳。
常州市全面蒐集、整理資料,出版《常州錫劇藝術》一書,並攝製了錫劇名家專題片一部,建立了常州錫劇藝術博物館。
無錫市將錫劇列為重點保護項目,投資建成了錫劇博物館,並舉辦了“周周演錫劇”活動,攝製了電視專題片《百年錫劇》,並將錫劇列入中國小鄉土教材,將資料進行數位化處理,供博物館永久保存、使用。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54年,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錫劇《走上新路》獲得劇本一等獎和優秀演出獎。
2017年10月,武進錫劇團原創大型錫劇《玉蘭花開》在第三屆江蘇省文華獎中獲得文華大獎。
2018年4月,錫劇電影《珍珠塔》在第15屆世界民族電影節上獲得最佳音樂電影獎。
2018年8月,“中華頌”全國戲曲邀請展暨深圳羅湖戲曲文化周在深圳羅湖區文化館舉行,常州原創錫劇《半條紅軍被》獲最佳劇目獎,《好人老馬》獲優秀劇目獎。
社會活動
2016年11月6日,由江蘇省錫劇團排演的大型原創錫劇《紫砂夢》在南京紫金大戲院上演。
2018年11月3日,由無錫市錫劇院排演的錫劇《蘩漪》在無錫市人民大會堂舉行專場演出。
2018年12月15日,無錫市惠山區組織創排的大型現代錫劇《好人俞亦斌》在北京市東苑戲樓演出。
2019年3月2日,“雛鳳清聲”——名家傳戲、錫劇優秀青年人才精品展演在無錫大劇院舉辦落幕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