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海寧皮影戲起源於南宋時期,據海寧皮影戲藝人講述:南宋建都臨安不久,即有北方皮影藝人到臨安瓦舍(即戲場)演出。海寧地近都城,皮影戲很快在境內傳播,並與海寧當地的“海塘鹽工曲”和“海寧小調”相融合,同時吸收了“弋陽腔”等古典聲腔,改北曲為南腔,形成以“弋陽腔”“海鹽腔”兩大聲腔為基調的古風音樂。當時,達官貴人、上層人士在壽慶、喜期、喪弔宴會時,都會請藝人演出皮影戲。
清代光緒年間,海寧皮影戲一度衰落,藝人大多轉務農業。不過他們仍在鄉間傳統節日和民間婚喪喜事中演出,將唱詞和道白改成海寧方言,逐漸為鄉閭喜愛,又趨繁榮。當時,蠶戶們為求祈豐收,養蠶前由獨家或幾家合起來請皮影戲班演出,通宵達旦。演畢,由戲班揭銀幕(桃花紙)貼於蠶匾,以示吉慶,再由蠶戶給戲班桃花紙換上銀幕,此謂蠶花戲習俗。海寧皮影戲也因長演“蠶花戲”而被稱作“蠶花班”。海寧皮影戲流入民間後,成為發展過程中的鼎盛時期。
清末民初,是海寧皮影戲又一個興旺時期。20世紀30年代活動在海寧農村的皮影戲班有幾十個之多,藝人達數百人,較為出名的有城北的邱兆興、木香的陳玉林、路仲的張九元、辛江的沈金松、郭店的馬廷豐、斜橋的郎家班和周王廟的魏家老班等十幾副班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因傳統習俗的改變,海寧皮影戲又轉入業餘活動。
20世紀50年代,海寧皮影戲的劇目以神話、童話為主,景片照明廢棄油燈改用電光,銀幕也得到擴大。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種種原因,海寧皮影戲一度停演。到1954年,海寧市僅存4個業餘班團。
1980年,海寧市恢復皮影劇團,但操作人員不齊備,又後繼乏人,業務也不景氣,並於1982年停止演出。
20世紀90年代,斜橋鎮70多歲的原郎家班藝人郎自立和附近的幾位老同行一起組成了皮影戲演出班子,令海寧皮影戲東山再起。
文化特徵
唱腔特點
海寧皮影戲的聲腔較為古老,南宋初期,皮影戲剛傳入海寧時,唱腔比較簡單,後來受崑腔和江南絲竹的影響,形成了海寧皮影戲獨特的曲調,其曲調既高亢激昂,又優美抒情。它包括3個系統:一是亂彈,其高亢激越,一般用於開台戲和武打戲,用板胡、二胡伴奏為主,其主腔為“三五七”“文二凡”“武二凡”“文三凡”“武三凡”“回龍叫王龍”等;二是高腔,其柔美幽雅,一般用於抒情敘述的正本戲,用笛子、二胡伴奏,其聲腔有“長腔”“日出扶桑”“深深下拜”上上樓”“十八板”“當頭君官”等;三是曲牌,包括鑼鼓,用於特定環境的專用樂曲,有“艷陽天”“太極陰陽”“祥雲萬道”“倒地煞”等。整個音樂曲牌曲調近百種,後僅保留了40餘種。
人員分工
海寧皮影戲的演出班子在民間被稱為“五人忙”,通常成員不過四五人,其中主演一個稱為上手,負責操作皮影人偶,往往一人要扮演多個角色,其餘人員均為演出時的助手,或為上手準備人偶,或為演唱伴奏、幫腔。
表演道具
海寧皮影戲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為材料,通過繪圖、剪形、勾線、上色、縫製插簽等工序製成,主要特點是:“少雕鏤、重彩繪、單線平塗”,臉形圓活、單眼側面、少誇張、近實像、富“人情”味;整體以單手、並足(側身)為主,具有民族民間特色。海寧皮影戲影人的臉譜既接近於京劇,又不同於京劇。它按忠、奸、賢、義的不同性格,喜怒哀樂的不同表情來加以誇張、塑造。為了符合劇情發展,適應操作上的藝術需要,有時候同一個人物要換幾次頭面。
代表劇目
海寧皮影戲劇目豐富,大戲小戲、文戲武戲,有近300個劇目,其中許多劇目是其他劇種沒有的,如《聚寶盆》《後玉婿蜒》等。海寧皮影戲的傳統劇目一般分為武戲和文戲,內容大都為歷史演義或神話傳說,如《西遊記》《水滸傳》《封神榜》《說岳全傳》《英烈傳》《狄青平南》《雙玉印》等。海寧皮影戲的劇目還有《麒麟送子》《天官賜術福》等程式小戲片段作為祝福喜慶的熱場。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海寧皮影戲是南宋皮影戲的直接傳流,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
從海寧皮影戲的劇目中,可以考證江南民風民俗的歷史;從其樂曲中可追尋南曲的淵源,從其保留下來的樂曲中,也可以追尋南方後起的幾個劇種與皮影戲的傳承關係;海寧皮影戲皮影的製作過程,也是江南美術史的一個代表;海寧皮影戲皮影人物的臉譜與後來發展起來的崑劇、京劇的臉譜造型有著許多雷同的地方,為人們研究海寧皮影戲與各劇種之間的傳承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信息。
傳承狀況
傳承人匱乏
海寧皮影戲傳承人比較匱乏,僅存幾位年逾七旬的老藝人還在從事傳承工作。海寧皮影戲傳承工作不僅難度大而且收益低,據了解,海寧皮影戲的學徒收入不穩定,若跟隨藝術團外出演出,每月可有3000元的收入,若無劇目可演,只能依靠每年2000—6000元不等的補貼生活,難以保證生活質量。此外,海寧皮革工業發達,從事皮革生產帶來的收益遠超皮影戲演出,年輕人也更愛選擇工業行業。因此,學徒們的待遇問題直接影響了專心從事皮影業的藝人數量,傳承人不足,傳承工作也無法繼續開展。
手工製作難度高
皮影是海寧皮影戲表演重要的道具,但海寧皮影的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耗力且要求高,需要較強的專業水平,製作上的困難也給海寧皮影戲的傳承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傳承人物
徐二男,男,漢族,1932年生,浙江海寧人,2008年1月26日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海寧皮影戲)。徐二男12歲隨父親學習皮影戲,15歲上台演出,1949年至1951年自立皮影戲班。1995年參加斜橋鎮皮影戲班,2003年在海寧鹽官風情街坐檯任上手(領班),曾被授予“浙江省民間藝術家”稱號。
王錢松,男,漢族,1934年3月18日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浙江省海寧市申報。
張坤榮,男,漢族,1940年1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浙江省海寧市申報。
沈聖標,男,漢族,1940年9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浙江省海寧市申報。
保護措施
海寧市不斷加大對皮影戲的保護力度,先後投入100餘萬元用於海寧皮影戲的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
2000年,海寧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海寧皮影戲老藝人,作了搶救性的錄像蒐集,並在斜橋中學開辦了海寧皮影戲操作演技培訓班,由老藝人手把手地教授。長期為海寧皮影戲人物造型的剪紙藝術家王錢松先生,也在學生中收徒辦班,傳授技藝,培養海寧皮影戲人物造型的接班人。
2008年,海寧市將海寧皮影藝術團有限公司、浙江錢江潮旅遊有限公司和斜橋鎮中心國小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開展海寧皮影戲的傳承、演出和教學工作。
2009年,海寧市開始實施海寧皮影戲傳統劇目錄音錄像工程,至2014年已完成37部傳統劇目的錄音錄像工作和43個曲譜的整理工作;同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海寧市文化館(海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皮影戲(海寧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皮影戲(海寧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海寧市文化館(海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3年春節,海寧皮影戲在紐西蘭國際元宵節中進行了表演。
2015年11月26日,海寧皮影戲在第四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中進行了表演。
2017年9月,海寧皮影戲在第十一屆“台灣·浙江文化節”嘉興文化周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18年12月30日,海寧皮影戲在浙江援疆20周年暨浙阿文化交流文藝晚會中進行了表演。
2019年7月18日—19日,海寧皮影戲走進武義,舉行了“山海協作·文化交融”海寧—武義文化走親活動;同年年8月9日,海寧皮影戲劇目《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在第五屆全國木偶皮影優秀劇(節)目展演活動中進行了表演;同年11月5日,海寧皮影戲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進行了表演,上演了《鬧龍宮》《龜與鶴》等經典劇目。
2020年11月3日,2020年長三角一體化文化走親系列活動——“潮城海寧美麗北侖”海寧皮影戲文化走親(進校園)系列活動先後來到九峰幼稚園、濱海國際合作學校,為數百名師生進行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