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酸成鹼作用

成酸成鹼作用

食物有酸鹼之分,但它的區分既不是靠味覺,也不是按其理化特性來判定的,從營養學角度講,食物酸鹼性指的是食物經過消化吸收,最後留在體內的元素的性質.凡食物中所含的氯、硫、磷元素較多,在體內經過代謝,最終產生的灰分呈酸性的,即為成酸性食物,肉、蛋、魚等動物食品,以及穀類和硬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均屬此類;凡食物中所含的鈣、鉀、鎂等元素較多,在體內經過代謝,最終產生的灰分呈鹼性的,即為成鹼性食物,蔬菜、水果、豆類、奶類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屬於此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酸成鹼作用
  • 外文名:Acid forming alkali action
  • 分類:肉、蛋、魚、蔬菜、水果等
  • 來源:食物
  • 作用:保持酸鹼平衡
  • 套用:飲食
簡介,與健康的聯繫,

簡介

食物有酸鹼之分,但它的區分既不是靠味覺,也不是按其理化特性來判定的,從營養學角度講,食物酸鹼性指的是食物經過消化吸收,最後留在體內的元素的性質.凡食物中所含的氯、硫、磷元素較多,在體內經過代謝,最終產生的灰分呈酸性的,即為成酸性食物,肉、蛋、魚等動物食品,以及穀類和硬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均屬此類;凡食物中所含的鈣、鉀、鎂等元素較多,在體內經過代謝,最終產生的灰分呈鹼性的,即為成鹼性食物,蔬菜、水果、豆類、奶類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屬於此類. 因此番茄、桔子口味雖酸,但卻是鹼性食物,而雞蛋白則是酸性食物.
從人體代謝以及營養攝入均衡來考慮,應將成酸性食物和成鹼性食物合理配比,只要做到了肉、蛋、奶與主食、粗糧、蔬菜、水果的合理搭配,也就保持了食物的酸鹼平衡,這與中國營養學會所倡導的平衡膳食原則是一致的.

與健康的聯繫

早在公元前390年,享有醫藥之父美稱的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就指出:“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而不要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而我們的老祖宗創造的“食藥同源、寓醫於食”等中華文化瑰寶,其實已經告訴人們:食物營養與健康關係密切。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在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的各種因素中,膳食營養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人的一生中,這種因素每時每刻都在對人的健康起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因此,營養如何促進健康、營養與有關疾病之間的關係(與膳食有關的各種疾病)以及如何調整膳食來預防疾病等問題,正是現代食物與營養研究的
一個重要的方面。鑒於食物中營養素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與比例,以及食物中營養素與其他食物成分共存的狀態、消化吸收率等因素錯綜複雜,而技術手段和實方法等均有待發展跟進,因此,目前評價整體食物營養學價值的方法有限,多數的實驗研究和評價仍然集中在食物的特徵營養素上。對於食物的成酸成鹼性及其與健康關係的研究尚不多見。
食物酸鹼性一般是根據攝入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後,最終在體內生成物質的呈酸或者呈鹼性而定。例如,大多數蔬菜、水果和豆類,在體內代謝後最終生成物呈鹼性,故為成鹼性食物;而魚、肉、內臟等,在體內代謝後最終生成物呈酸性,故為成酸性食物。
成鹼性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後,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鹽,由尿中排泄;而成酸性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後,在腎臟中生成銨鹽而排泄。因此,人體血液得以維持正常的p H 值(當然,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等系統,也都在進行自動調節。如果人們過多地食用成酸性食物,則將導致以上平衡的破壞,血液呈酸性,表現為血液色澤加深、血黏度和血壓升高,甚至發生酸毒症。年幼兒童可誘發皮膚病、神經衰弱胃酸過多、便秘和蛀牙等,而中年人則容易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腦出血、胃潰瘍等疾病。所以日常應當多吃蔬菜水果等成鹼性食物,以保持體內的酸鹼平衡。酸鹼平衡,像人體體溫一樣,作為人體內環境穩態重要指標,其與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國內外相關的學者和專家早有研究並經套用於實踐。嚴格地說,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而細胞外液是細胞的內環境。內環境的穩態是細胞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也是機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因此,內環境的各種物理、化學性質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即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內環境的各種理化性質只能在很小的範圍內發生變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